小学数学“参与式互动”学习研究
2020-07-04王倩
王倩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各大学校越发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在新课标改革下,“参与式互动”学习法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对“参与式互动”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性的分析。
【关键词】参与式互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班教学主要以促进学生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的方式、内容和形式都进行全面的改革。小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其主要理念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分享,在教学中更好地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与老师、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合理应用“参与式互动”学习法,以更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参与式互动”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
“参与式互动”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是基于众多成熟理论成果,如课堂互动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参与式互动”学习提供了依据和实施基础,能指导“参与式互动”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展。课堂互动理论认为,教学课堂活动是师生之间不断进行互动和交往的动态过程,教师通过营造氛围,改善师生关系,优化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感受知识的内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思维与外界进行互动、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教师通过预设的课堂活动,提高师生、生生互动,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情境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社会性、实践性、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学习的本质是交互,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思考,以探究者的角色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进而达到良好的互动状态。
2 “参与式互动”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式互动”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笔者将结合“参与式互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圆锥的认识”一课为例,对“参与式互动”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论述。
2.1 存在问题
圆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几何体,虽然学生以前学习了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的学习和分析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圆锥”这样的特殊几何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具有一定困难。如圆锥的侧面比较特殊,学生通过观察常常会产生圆锥侧面是由三角形组成的错觉;圆锥的高不是体现在圆锥表面,学生一般认为圆锥的母线是圆锥的高;圆锥的体积公式不容易理解等。
2.2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圆锥形状,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圆锥,提高学生对圆锥的基本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为课上有效互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和知识基础。
2.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情境可以迁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效率。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实物,如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图片,让学生回忆一下,在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样子是圆锥体?
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圆锥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圆锥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迁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兴趣。
2.2.2 参与互动,掌握圆锥基本特征
“参与式互动”学习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互动、交流,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究圆锥的透视图,了解组成圆锥的各个部分和其展开图。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圆锥模型,让学生参与互动,类比长方体、正方体透视图的画法,将圆锥透视图画出来,培养学生的几何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几何体三视图相关操作。之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圆锥模型和透视图,探究圆锥的组成,教学片段如下。
师:大家课下通过亲自制作圆锥,对圆锥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圆锥的底部是一个大大的圆。
生2:将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标准的扇形,圆锥的顶点是扇形圆心,圆锥的底面是扇形的弧长围成的。
生3:圆锥的表面由一个圆和一个扇形组成。
生4:圆锥从侧面看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从上面俯视是一个圆。
……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有效性。
活动一:制作圆锥。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扇形硬纸片和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硬纸片(如图2所示),让学生合作交流,思考哪一个圆形和扇形可以组成一个圆锥,为什么?组成圆锥的圆形与扇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将扇形的两条半径固定在一起,将其放到不同大小的圆纸片上,找出能够组成圆锥的圆纸片。并根据图片判断形成圆锥的扇形弧长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运用实际测量和计算的方法验证判断。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经历“观察—尝试—操作—判断—验证”等环节,有效地理解构成圆锥的扇形弧长与圆周长相等的关系。
活动二: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比较特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互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问题:在学习圆柱的时候,圆柱两底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而圆锥有一个顶点、一个底面,圆锥有没有高?学生都认为圆锥有高,但是对圆锥的高的认识基本分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认为从圆锥顶点到圆锥底面的垂直距离是圆锥的高,因为这是圆锥放到桌面上的实际高度;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从圆锥顶点到圆锥底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因为圆柱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教师继续引导:我们通常说一个物体高的时候,是指垂直距离,还是表面距离?学生纷纷表示是垂直距离,于是教师让学生判断哪个才是圆锥的高,让学生对物体的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立体图形中,高必须垂直于平面,而不是线段。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圆锥的高,并感知其内部特征。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内部,不能直接观察,学生先合作交流,通过透视图将圆锥的高画出来,想象圆锥切开后的纵切面以及圆锥高出现的位置。随后,教师给学生发放圆锥模型,让学生将模型“切”开,观察圆锥的剖面和高。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推断圆锥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这样,通过互动、操作、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圆锥的高,能丰富学生的经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学生已经明确了圆锥的高,那么,在不能切开圆锥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分组交流,有的小组将圆锥放在水平的桌子上,通过直尺和三角板的组合测量圆锥的高;有的小组测量圆锥的底面圆的直径和圆锥的母线,并画出一个以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为底边,圆锥母线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做出底边的高,并测量其高度,得出圆锥的高……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和原理,教师指导学生领悟具体的操作要领,诸如直尺与桌子垂直,0刻度要对准圆锥底面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减少了教师管理班级的时间,使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另外,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学习情境,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高效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唐宗江.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J].学周刊,2018(36).
[2]骆筱玲.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1).
[3]翟晓琳.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建构与运用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
[4]连碧容.促进后进生向“后劲生”转化的有效载体——小學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J].亚太教育,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