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脑”的认识、塑造与改善
2020-07-04高丹琪刘丽
高丹琪 刘丽
“今天你读书了吗?”为发掘图书之乐,鼓励每个人积极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设立为“世界图书日”。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行为似乎呈现出“退化”的趋势。
阅读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阅读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存技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高低与个人成就的高低密切相关。从身心健康的角度看,阅读是有效的减压活动,能够降低心率和血压,并能够帮助改善记忆和情绪问题。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一个国家的国民阅读素养还会影响该国的人口素质和软实力发展。
尽管多年来,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医生等从多个角度,反复证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益处,但都未能从本质上揭示阅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当我们讨论这个“终极”问题的时候,一切都要从“脑”开始。
认识“阅读脑”:阅读与脑的相互作用
阅读是伟大的文化发明,但文字出现的历史非常短暂,人类尚不足以进化出一个先天的“阅读脑”。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仅依靠遗传获得阅读技能。可事实上,对于正在阅读本文的人来说,阅读似乎是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够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从“非阅读脑”到“阅读脑”的转变,既有赖于先天的大脑特性,又有赖于后天的阅读训练。可以说,先天大脑为阅读能力的习得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后天训练重塑了脑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建立起阅读的神经环路。
先天大脑对“阅讀脑”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虽然人类没有进化出“阅读脑”,但我们先天拥有“口语脑”。口语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在正常的成长环境下,健康儿童不需要专门学习,都能够获得口语能力。因此通过遗传,每一个准备接受阅读训练的个体已经具备了从语音通达语义的口语加工脑区和环路。这些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即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其二,神经可塑性是学习阅读的必要条件。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的脑并非一成不变,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持续更新的机器,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中。这种能够不停“重组”的特性被称为“脑的神经可塑性”。负责信息加工的灰质可以变厚或变薄,负责灰质间传输信息的白质纤维可以集中或弥散,不同脑区的活跃程度可以增强或减弱,不同脑区之间的同步活动(功能连接)可以形成或消失。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后天的阅读训练,有针对性地促成了先天脑的重组,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当属视觉词形区的出现。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比较了无阅读能力(文盲)和有阅读能力的两组成年人,发现在阅读任务中,有阅读能力组的左脑梭状回(即视觉词形区),在观看文字时的活跃强度要高于观看人脸、房屋等其他视觉刺激时的活跃强度;而文盲组,则不存在这样一个特异于加工文字的视觉脑区。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明了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的塑造作用。除此之外,阅读还会“改写”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与刚入学时相比,儿童在二年级时,左半球的顶下小叶、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有所减小,推测是阅读训练引发了相关脑区神经突触的修剪过程,使这些脑区变得更加精简高效。另一项研究发现,8-10岁儿童在接受100小时的阅读训练后,白质纤维束的走向一致性显著增强,意味着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输能力有所提高。不仅如此,即使阅读一篇小说也能够在短期内增强左侧缘上回、角回与右侧颞叶后部等经典阅读脑区的功能连接,引发多脑区间的协同工作。更广泛地说,阅读对大脑的重组并不局限在与阅读相关的脑区中。由于故事情节所激发的想象,阅读还能够影响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以及与肢体动作有关的感觉运动区。同时,还有研究发现阅读对注意和社会共情也具有促进作用。阅读对大脑的重组是一场大范围、多层次的改革风暴。
塑造“阅读脑”:如何高效阅读
在了解了阅读与大脑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关系之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讨论阅读的认知过程是如何通过“阅读脑”实现的。也许了解复杂的通路和脑区并不等同于最直接的教学方法,但明晰这些基础问题,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的科学原则。
从上文可以看出,单一的脑区不能完成复杂的阅读任务,阅读过程的实现伴随着多脑区的协同合作。大量研究一致发现,大脑左半球存在两条经典的阅读通路:一条是从枕叶(视觉加工),经过顶叶,到达前额叶的背侧语音通路;另一条是从枕叶(视觉加工),经过颞下回,到达额下回的腹侧语义通路。在起步阶段,学习者更多依靠背侧的语音通路完成阅读。首先建立字形—语音的映射,再利用口语中已有的语音—语义映射,实现从字形到语音,再到语义的通达。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习者不再依靠语音作为字形和语义之间的桥梁,而是建立起字形—语义的直接映射。此时,腹侧的语义通路成为更加高效的阅读通路。
由于不同学习阶段所依赖的阅读通路不尽相同,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学生利用的实际阅读通路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初学阅读的儿童,在学习新汉字时,要多出声朗读,帮助学生将字形和声音准确地联系起来。在学习后期,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对语音的依赖,进而提升阅读速度上。默读、规定时长内的重复快速阅读都是常见的、有效的训练方法。此时,若阅读流畅性提高缓慢,既可能由于不稳固的形—音映射导致,也可能由于不熟练的形—义映射导致。教师要注意鉴别问题的成因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时,过渡时期不能操之过急,要允许学生两条通路并用的情况出现。比如,难度高的文本出声读,难度低的文本默读。
在阅读通路上,有两个脑区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是前文提及的经典阅读脑区——视觉词形区。该脑区最初并非用于加工字形,但由于不断受到视觉文字符号的刺激,最终成功为加工字形特别“挤出”了一部分资源。视觉词形区是两条阅读通路的起点,如果没有它的出现,阅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学习初期,为了尽快建立起视觉文字加工区,需要鼓励学生持续、大量地接触文本材料,这提示教师应当尽早将阅读活动纳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为“阅读脑”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汉语区别于拼音文字,具有独特的二维空间结构。在汉语阅读研究中,经常发现左侧额中回的特异激活。左脑额中回的作用是利用书写动作线索加强对汉字字形的记忆。所以,学习汉语阅读,离不开动手抄写的练习。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如按笔画顺序书写等。
改善“阅读脑”:正确理解和帮助阅读困难儿童
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大多数儿童都能够顺利地学会阅读。但依然有大约5%—10%的儿童,他们智力正常,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阅读成绩却远落后于同龄人。这部分儿童被称为阅读障碍儿童。
研究者通过比较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大脑,发现了阅读障碍儿童存在特定的神经生理学异常。在大脑结构上,阅读障碍儿童左侧额中回、额下回、右侧枕下回的灰质体积小于正常儿童。這些脑区的灰质体积越小,儿童在阅读测验中的行为表现越差。研究者推测阅读障碍者缺少阅读活动所需要的丰富的神经元和突触结构。并且阅读障碍儿童左半球的两条重要白质纤维,弓形束(与语音加工相关)和下纵束(与语义加工相关),纤维走向的一致性均低于正常儿童。白质纤维的异常可能会导致语言信息在脑区间的低效神经传导,进而导致阅读困难。在大脑功能上,汉语阅读障碍群体的左侧额中回(与书写技能相关)、左侧梭状回(视觉词形加工区)等区域激活异常。这些脑工作模式的异常会使得阅读障碍者学习阅读的过程缓慢而吃力,因为他们不能使用正常阅读者经典、高效、省力的阅读神经网络。
通过以上科学证据,教育者应当有意识地纠正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对阅读障碍者的偏见和误解。认识到他们并非懒惰不努力,也不是智力低于正常阅读者,而是确实存在着主观不可控的神经生理异常,他们需要得到帮助而非责备。
被诊断有阅读障碍的个体会长期受到它的困扰,但这并不等同于阅读困难无法补救和改善。国外有研究发现,对儿童进行语音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脑区的激活模式、脑区间的功能连接模式,以及白质纤维结构趋近于正常阅读儿童。提示我们对阅读障碍者进行治疗和干预是有效的。
进一步,国内研究发现,利用字形结构意识教学,通过讲解汉字的起源和部件构成,对汉字字形识别困难的儿童进行干预,可以提高阅读障碍儿童的正字法意识和识字效率。此外,对一般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也可以改善阅读障碍者的阅读表现及阅读相关的认知技能。研究者对存在视觉注意广度缺陷的阅读障碍儿童进行视觉注意相关任务的训练后,发现能够提升阅读障碍儿童句子阅读的准确性;另外有研究者发现知觉学习训练可以提升汉语阅读障碍者的阅读流畅性。在实际干预过程中,判断究竟哪些阅读过程存在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取得效果。
同时,阅读障碍干预介入的时间十分重要。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因此,早鉴别早干预能获得更明显的效果。研究表明,要取得相同的效果,在高年级进行干预比在低年级进行干预投入的教学时间要多几倍(四年级2小时、幼儿园0.5小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持有“尽早发现学生阅读行为的异常,尽早建议家长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尽早让阅读障碍儿童接受干预治疗”的应对态度。
最后,我们要接受即使积极干预治疗,部分阅读障碍者也无法达到同龄人阅读水平的事实。即使这样并不妨碍阅读障碍者同样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比如,艺术家达·芬奇,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美国总统肯尼迪,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他们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摆脱了阅读困难带来的负面影响。每个人的脑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谈论“阅读脑”的时候,并不意味着真实存在一个“标准的阅读脑”。因而,对待阅读障碍,挖掘他们的潜能也许比训练他们达到“标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