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课程力量助推文化生长
2020-07-04齐晓敬
齐晓敬
《课程的力量》一书中谈道:课程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在实践中促进新型课程文化、学校文化的生成,从而反推社会文化的变迁。依据英语课程新标准、学校成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初三学生的特点,我们从“生活中的英语”这个角度对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初三毕业班的现实情况,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话题项目表(24个话题),我们选取了国家级课程覆盖较少或是有待延伸的话题项目,以校本课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式学习——既不脱离初三毕业班的备考实际,也不游离于国家级课程话题项目之外,让师生双方都有抓手、有依托。此外,校本课程聚焦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先有学生的思考,再付诸实践探究。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问:“英文的人名以及姓氏是否和中国百家姓一样承载着很多文化信息?”以此为切入点,学校专门在校本课程里开设了英文姓氏文化专题。
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预习—合作—探知—生成—评价”这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师提前一周将校本探知单发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找资料,梳理信息并形成基本完善的课堂展示思路。课堂中,首先由学生进行充分的小组交流合作,分享各自的预习成果,互相补充、完善。接着学生围绕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基本完备的展示方案。最后进行课堂分享与评价,各组可采用海报、PPT、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完成知识的生成,并进行小组展示。展示后,小组间互评,最后进行自评和师评。
例如,课文中涉及了莎士比亚的生平以及代表作等,但是这些内容显然满足不了初三学生高层次的认知需求。一些学生提问:“为什么说读不完的《红楼梦》与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对英语语言的贡献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依据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校本探知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下进行充分探究。孩子们查阅了大量资料,积极分工配合、探究思考,对作家的基本信息、英语国家的文化、英语语言特点以及文学修养的提升进行了全面了解。
笔者认为,正是源于“真问题”和学生内心的探知需求,课下学生才愿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真问题”“真情景”的创设,学生逐渐完成了从学习者、应试者到全面发展的人的蜕变。
从不敢说到说出口再到自如表达,从单词的堆砌到简单的句子再到逻辑清晰的段落,从游离于小组之外到被动完成任务再到主动思考探究,校本课程的持续推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探究合作意识、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校本课程的探索影响到初三的备考,从校本课程中学习到的新思想以及经过自我探究学习到的新知识反而促进了备考工作,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促进了成績的提升。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也是教学相长的有益过程。通过不断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好的课堂一定是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在潜移默化中催生学生的学习智慧、教师的专业智慧。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说,学校只能从内部发生变革,学校教育的变革是从日常课程教学开始的。课程的力量推动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推动积极的课程文化的形成和学校文化的打造。同时,这种积极的学校文化又会反过来助推课程文化,实现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枣营分校)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