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立德树人的“新常态”
2020-07-04赵建华
赵建华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立德树人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教学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每个学科都应该自觉地把育人作为重要职责,将中小学德育目标无痕渗透到日常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
以“爱”为前提——学科育人之源
对学生的喜爱。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声的教育。“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老师说:“一个肩头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个肩头挑着国家的未来。”这样的教育情怀和担当就是给同事、给学生最好的榜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谈及自己的為师之道时说:“一生致力于‘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科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喜欢你,进而热爱你任教的学科。以爱育爱,爱既是一种道德力量,也是一种学科力量。
对学科的热爱。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施学科育人应以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为起点,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知识奥秘的过程中,产生对学科的无限爱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有了对学科的热爱,才能实现精神生命的自我超越。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无限热爱语文,走出了从语文教学到成志立人的超越之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土壤上。”若学生对学科知识有了追求和热爱,教师何须担忧学生不主动、不自觉去学习。用“爱”之源浇灌学科之花,可以使学生在学科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以“魂”为核心——学科育人之路
在这里,魂,特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从课堂改革走向学科育人的必由之路。
立足教材:把准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入点。教材是学科育人的主要源泉。每门学科的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都具备学科渗透德育的可能。研读教材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学科教师要研究教材内容,揣摩编者意图,寻找德育元素,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比如,语文教材中描绘祖国山河的课文、赞美祖国文化的诗文、歌颂英雄人物的事迹等都是进行理想、意志、品格教育的生动素材。数学教材中探究公式、定律等,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严谨求实、言之有据的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英语教材中的词汇、句子等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有助于学生养成开放包容的意识和国际视野。音乐、美术教材聚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的和谐之美……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基因,强化育人意识,提高育人效果。
着眼时代:挖掘学科核心素养的兴奋点。其一,在素材拓展上,关注时代素材。基于学科知识点,植根现代生活,引入具有时代气息的德育材料,让教学内容“新”起来,教学形式“活”起来。比如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为契机,某校以“阅兵中的故事”为主题,开设了“阅兵中的语文”“阅兵中的数学”“阅兵中的音乐”等多门研讨课,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其二,在方法创新上,拓展育人途径。学科教师要注重运用整体思考和系统思维的方式,把握促成学生观念转化的教学策略、途径、方法和工具。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引导学生开展了用数据分析疫情的学习研究:一年级研究“收集疫情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二年级研究“新冠病毒与长度单位”,三年级研究“疫情与天气关系”,四年级研究“疫情传播速度与人口密度关系”,五年级研究“我来设计方舱医院”,六年级研究“用数据说话,我们何时能返校”。既引领孩子们关注社会、学好数学,又进行了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其三,在技术运用上,鼓励形式多样。在教学中,将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营造新型教育环境,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形象性。
走向综合:寻求学科核心素养的结合点。学科育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科内蕴含综合育人的因素,呈现跨学科育人的走向。通过“学科+学科”“学科+生活”等方式,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改变课堂形态,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比如,“水”的项目式学习,通过将相关学科教材关于“水”的学习内容进行融合,生成“水的奥秘”项目主题,有效促进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又如,学习“税率”后,教师可以设计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知识;有的走进税务部门,了解税率方面的知识;有的走进企业,了解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好处;有的向父母了解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再如,语文学科可以通过“汉字大赛”“书写精英”等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有责任感地传承民族文化,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以“美”为宗旨——学科育人之本
美是学科育人的本质追求和终极目标。教师要做“美”的示范者、引领者、传播者。学科育人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觉地追求美的生活和美的人生。
唤醒知识之美。学科不仅仅有知识价值,还蕴含着内在美的价值。知识能够催生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学科之美。如语文学科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数学学科中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奇异美等,音乐学科中的韵律之美、形式之美等。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美,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质,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接受学科之美的熏陶。
传递人格之美。学科教师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学科育人的质量。学科育人说到底是教师的人格育人。从大处说,学科教师要用高远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端正的品行去引导学生。从小处讲,学科教师要衣着得当、举手投足得体、谈吐文雅得法,对学生的为人处事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要以自身人格的道德之美、情感之美和智慧之美,去影响学生的人格。
彰显生命之美。美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愉悦体验,是主体对客体所需的一种满足。学习的目的不是“占有”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我个体精神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能力、磨练个性、唤醒美的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科育人是给学生一个美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由审美体验、审美愉悦,逐步走向生命成长的审美境界。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科教学应体现出生命关怀。
学科育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科育人成为立德树人的“新常态”,是时代的要求,是国家的需求。学科教学致力于完整育人、育完整的人,每门学科在整个育人体系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它们就如同一个个音符,共同奏响学科育人的协作曲,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