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乡村儿童心灵的呼唤
2020-07-04
为走进乡村儿童的心灵世界,避免乡村儿童心灵“荒漠化”,本刊记者采访多位乡村教师,在他们的讲述中,聆听乡村儿童心灵的呼唤。在一个个故事中,我们听到,他们在呼唤父母的陪伴、关注与肯定,呼唤发自内心的勇气,呼唤更为美好、丰盈的精神世界。
“老师,我想回家”
讲述者:湖南省乡村教师彭超奇
最早认识小星是在幼儿园,那时我教中班,他就读于大班。每次见到他都是泪眼婆娑,经常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一天,我从教学楼后面走过,他不吭声地站在角落里,睁大了眼睛看我。我笑着问他:“怎么不回教室上课呢?”他顿了顿说:“我想回家。”我牵起他的手,“那我们放学了就回家好不好?”他低着头哭了起来,不情愿地跟我回了教室。后来他成了我的学生。一年级伊始,他的鼻子上总是挂着流不完的鼻涕,一双小手也是脏兮兮的,一遇事情就会低着头不敢看别人。上课发言很少举手,偶尔积极发言,声音也很小很小。小星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每次忘带作业都很是慌张,不管有没有小朋友嘲笑他,他总是习惯把衣服上的帽子一戴,捂着脸藏到课桌底下。
小星是个孤僻、怯弱但十分聪明的孩子,每次班级里组织活动或者游戏时,我总是鼓励他多多参与。一年级下学期,我让他担任班里的劳动委员,他很积极,会主动地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渐渐地,小星不再是那个蓬头垢面的孩子了,他开始融入整个班级,再也没有藏到桌子底下,也没有突然再戴起帽子。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自信、做自己。只有内心强大且独立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我很想参加演讲比赛,但没有勇气报名”
讲述者:云南省乡村教师杨德丽
我认识的大部分乡村孩子淳朴、能干,但可能因为走出去的机会不多,孩子们普遍不够自信,甚至有一些孩子是胆怯的、自卑的。缺失自信的孩子,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他们不擅长表达自己,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差,舞台表现力不好,上讲台特别不自然;二是对于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他们没有勇气付诸实践。
上学期,我刚接手现在这个班的语文课,对他们还不是特别了解。其中有一节口语交际课,要在班里进行一次演讲比赛,全班24人,只有两名同学报名。无论我怎么鼓励他们,其余的孩子都没有报名。在之后孩子们的作文里,有好几个孩子写到,他们当时特别想参加那次演讲比赛,但就是没有勇气报名。
“在家里没有人好好爱我”
讲述者:四川省乡村教师李青
我的一名学生F,今年12岁,成绩中等,爱玩手机。父母从他幼时起就去外地做生意,他跟着奶奶长大。奶奶特别爱打牌,经常将他一个人扔在家里,自己出去打牌到半夜才回来。孩子晚上害怕,睡不着觉,经常一个人看电视等着奶奶回来。奶奶的教育方式粗暴,总是否定、打击他。他曾告诉我,他的梦想是以后打电竞,但奶奶总说那是不正经的事。
前不久的一个周末,F在家要跳楼自杀,当时家里没有人,F将自己站在窗边的视频发到同学微信群里,说要跳下去。有学生通知我,我马上与他通话进行安抚。后来他从窗边下来,又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臂自残。我和他聊了一个小时,慢慢地他打开了心扉,告诉了我他这么做的原因。“在家里没有人好好爱我。”在打算自杀的那一周,他给妈妈打了电话,告诉妈妈自己想自杀的念头,结果被骂了一顿,还说随便他。于是他周日才真的打算那么做。另外,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长期被奶奶否定和责骂,让他怀疑自己没有用处。之后,他妈妈回来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说孩子的情况是长期累积的负面情绪爆发,需要在家人的陪伴下慢慢化解。
“梦想和爸爸妈妈在一个屋子里生活”
讲述者:辽宁省乡村教师董跃
相对而言,乡村孩子更缺少陪伴和沟通。他们的童年生活中缺少父母的陪伴,更多时候是家里老人的默默守候,这使得有些孩子不善言辞、封闭自我,但其实他们很渴望能有人来与他们交流,听他们说一说心中的喜怒哀乐,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小故事。
记得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里有一个小男孩,他的学习成绩在及格的边缘,平时很少说话,就连下课和同学玩时,也觉得他是孤单的。在课堂上,如果不是我教了他好几年,我可能会忽视这个孩子的存在。原来,这个孩子的父母早在他幼时便离婚了,他跟了父亲。而父亲外出打工后他就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家里老人是老老实实的农民,平时也很少和孩子交流,渐渐地孩子越来越寡言少语。一次课上我讲到绘本《梦想家威利》,便让每个孩子用画笔绘制自己的梦想。他画下了他的梦想——和爸爸妈妈在一个屋子里生活。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画面,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就算是再不善表达的他,也渴望着充满爱与温暖的家庭。
“我不需要团圆”
讲述者:浙江省乡村校长朱晓忠
20世纪80年代,我们这儿的村民很不富裕,许多男青年出去找对象。“温州人”的金招牌让不少外地女性远嫁而来,却发现事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生完孩子“跑婚”成了永嘉山区一带的特有现象,而这里的孩子大都是爷爷奶奶带大。今年夏天即将小学毕业的金同学也是如此。他的妈妈是外省人,嫁到我们这儿,生下他之后因为家境贫穷而离去,他的爸爸不善言语,为人木讷,在外打工干体力活。他平时表现出暴力倾向,对同学不友好,在学校打架每周不少于两次。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渴望母爱,但每次一提及关于妈妈的话题,他就会很暴躁。有一年的中秋节活动,老师讲到“中秋节是家人团聚赏月的好日子”,他突然蹦出一句“我不需要团圆,我恨我妈妈,我要杀了她”,把我们吓了一跳。
“我为什么要和小动物相处”
讲述者:浙江省乡村教师朱利锋
我发现我们的一些孩子对待小动物是那么的“残忍”。当抓到一只小鸟以后,他们会把鸟毛一根一根地拔下,光着身子的小鸟在寒风中抽搐,他们在一边却能够哈哈大笑。过年过节,牲畜屠宰场里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当看到牲畜被宰杀的时候他们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有肉吃了。在学校里,我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看到地上有蚂蚁想都不想就一脚踩过去。看到时我会问孩子:“你何不去试着和它们相处?你可以通过观察去了解蚂蚁是怎么生活、怎么交流信息的。”孩子就会觉得很奇怪:“我为什么要跟它们相处?”
其实这些表现在乡村孩子身上是很常见的,因为在乡村中村民傷害小动物就是很常见的事。孩子们目睹这些场景,从而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有时我会和村民说:“你们当着孩子的面杀动物,有没有考虑到这些孩子以后就会对生命持无所谓的态度。”村民就认为是我想多了。
“没有手机,我怎么办”
讲述者:浙江省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妈妈”甘知华
我们这里是大山,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大多出去打工,如果他们的爷爷奶奶也有事就会把孩子委托给我带。现在我带的一个女孩,五年级,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帮她伯伯在外经营超市。之前她的爷爷奶奶就不怎么管她,只要她不吵不闹就行了,她来我这儿后,她爸爸也从未和我联系过。刚过来时,她的生活习惯比较差,不吃早餐、不洗头、不洗澡。她很自卑,天天捧着手机,也不出去玩。前几天手机摔坏了,她情绪崩溃,哭着和我说:“手机摔坏了怎么办,没有手机怎么办?”直到她爸爸送来新手机,她的情绪才趋于平稳。我不让她总盯着手机,她就找借口说是老师让她们在手机上看书。
“学不学都无所谓”
讲述者:福建省乡村教师李翠萍
我觉得乡村孩子缺失的是他人的肯定和父母的关注,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没有人可以沟通,父母们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具体表现在:乡村孩子大多比较内向,课堂上不爱发言,对于学校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不爱主动参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也不太好,作业无人督促就乱写。比如,这次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我班上46人,只有21人参加,而且这21人中,真正认真完成线上作业的只有10人左右。原因很多:老人没有智能手机;父母上班不放心把手机留给孩子上网课;家里孩子三四个都要用,手机只能优先给大孩子用;父母根本不管孩子或管不住孩子,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到学校老师会教,在家学不学都无所谓。家长们看待教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态度。
说明:《教育家》杂志第222期《校外教育如何筑牢“五育”根基》一文,作者为王亚苹,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青少年活动中心。《打通教育围墙 汇聚成长力量》一文,作者为张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