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土地”之四十七】陶红瓷青出土窑
2020-07-04景志刚
景志刚
“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在大清乾隆皇帝的御笔之下,制瓷工艺的巧夺天工、瓷釉绘画的精湛功力,形诸笔端,跃然纸上……
如果说泥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那陶瓷当之无愧。古朴典雅的彩陶缶,英姿威武的兵马俑,精美华贵的唐三彩,晶莹剔透的青花瓷……中华陶瓷源远流长,成为东方文明的载体和图腾。
化土成器:红陶青瓷耀古今
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滋润了富饶的中原大地,养育了勤劳的中华儿女,锻造出璀璨的华夏文明。广袤的土地不仅催生出发达的农业,也为手工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早在穴居野处的原始时代,以泥土制作器具,就已成为先人们存放和储藏食物的重要手段。先是“抟土为胚、日晒干之、制作土器”,后从经火烧过的泥块变硬而获得灵感,将泥胚以火焙烧,制作出的器皿不仅更加耐用,还可盛水和蒸煮,原始陶器由此而生,成为人类利用资源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燧人氏范金合土为釜”“神农作瓦器”“神农作瓮”,在上古传说中,燧人、神农被后人尊为制陶的鼻祖。三皇五帝时,原始建筑和手工業进一步发展,出现专门负责制作陶器的官员或行业。“黄帝命宁封为陶正”“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与原始时期简陋粗糙的红陶、灰陶、黑陶、彩陶相比,随着夏商周“家天下”宗法体系的形成,制陶工艺获得显著进步。殷商的白陶,制作精细、纹饰精美,且开始敷以釉彩;周代的制陶技术,广泛应用于版瓦、简瓦、瓦当、瓦钉等建筑领域;到春秋战国之时,暗纹陶、铝釉陶、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已相继出现。
秦始皇一统六合,汉武帝平定西域,中华历史进入气度恢宏的强国盛世。秦汉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红陶为辅,造型大多仿自古代铜器。其时厚葬之风盛行,大批陶俑、陶兽、陶器随葬入土,尤以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兵马俑为最——战车千乘、带甲百万,军阵严整、兵强马壮,千载之后、雄风犹存!
由魏晋至隋唐,制瓷技术日渐成熟,制瓷产业蓬勃发展,进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青瓷“类玉类冰”,北方白瓷“类银类雪”,各擅胜场。而在唐代陪葬明器中,仍以铅釉陶制器皿或人物、动物造型居多,因多呈现黄、绿、褐三种色彩,于后世以“唐三彩”之名享誉世界。
从两宋到明清,城市工商业日益繁荣,瓷器迎来鼎盛时代。宋瓷突破青、白色调,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等大行其道,名窑林立,远销海外。元青花异军突起,开启素瓷向彩瓷转变的新时代。明清陶瓷更是达到历史高峰,青花瓷、彩瓷、颜色釉瓷争奇斗艳,天下瓷都——景德镇一统江湖。
泥胎玉骨:烈火高炉炼丹青
从历史上看,陶在前而瓷在后,陶、瓷并称由来已久。同是土质泥胎,同是妙手天成,同是浴火重生,却有不同的性格与风骨——以粘土为胎料者为陶,以瓷土为胎料者为瓷;低温(900℃)烧制者为陶,高温(1300℃)烧制者为瓷;质地粗疏、吸水透气者为陶,胎质致密、防水隔气者为瓷;造型简单、古朴粗犷者为陶,造型精致、细腻优雅者为瓷……
与制陶不同,瓷器根植于神州大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发明创造,以至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瓷器(china)成为中国的同义词。历代能工巧匠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和积累了成熟的制瓷工艺。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有“(瓷坯)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述,制瓷工序之复杂,可见一斑。
——选料。瓷料的选取,决定瓷器的品质。“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后人考证,《天工开物》所记述的“粳米土”即高岭土,“糯米土”为瓷石,通过繁杂的制备,做成瓷胎泥料,以供制坯使用。
——制坯。瓷器成型源自制陶工艺,包括泥条盘筑、泥片拼接、捏塑、轮制、模制等。圆形瓷器多采用拉坯法,将泥料置于转盘中心,待转盘旋转时以双手收放变化来塑制器物造型。如需瓷坯装饰,则以印、刻、划、剔等技法,在尚未干透的坯体上挤压或剔刻出各色花纹或图案。
——施釉。在瓷坯上施以釉浆,既可增加强度和稳定性,又能美化、抗侵蚀。宋代已有炼制和使用釉灰配制釉料的记载:“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古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正是釉料成分与烧制工艺的不同,才使得各类名瓷绚丽多彩!
——装窑。将瓷坯放入窑炉内摆放,关系到受热温度、烧制效率和成品质量,看起来简单,却大有学问。一般按坯件放置方向,分为正烧法、覆烧法、对扣烧法;按坯件是否隔离火焰,分为裸烧法与隔烧法;按所装坯件个数,分为单件装烧法、多件叠烧法与套烧法……
——烧窑。作为成瓷的最终环节,窑炉设置至关重要。历代南北窑炉各有特色,北方地势平坦,一般修造半球形的馒头窑,窑室较小,装烧量少,受热均匀,窑壁较厚,冷却较慢;南方则大多依托起伏的丘陵,建造隧道形的龙窑,窑体空间大,装烧数量多,窑内温差大,温度升降快。
名窑名瓷:太平盛世竞风流
数千年来,从土与火中诞生的陶瓷,走上天子朝堂,步入百姓万家,占尽世间风流。上至皇亲贵胄,下到士农工商,拥有和收藏名瓷渐成风气。各地官窑民窑应运而生,各具特色,品类繁多,异彩纷呈,影响直至今日。
“垂胆新瓷出汝窑,满中几荚浸云苗”。汝窑创烧于北宋徽宗年间,因产于汝州而得名。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向有“天下宋瓷,汝窑为魁”的美誉,至今传世不足百件。难怪著名书画大师李苦禅曾题词感叹:“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官窑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的汴梁(今河南开封),高宗南迁后复建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人以“旧官”“新官”相区分。官窑烧制的瓷器胎体较厚,釉色天青,略带粉红;口部釉薄,微显胎骨;足部无釉,烧后铁黑,故以“粉青紫口铁足”闻名于世。
“丛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分别建窑烧瓷,其为兄者所建窑场称为“哥窑”。哥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釉面呈不规则开裂纹片,细小如鱼子者称“鱼子纹”,开片如弧形者叫“蟹爪纹”,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纹理呈铁黑色,故得“金丝铁线”之名。
“一片钧瓷得名后,宁知釉下展奇苞。”钧窑为宋徽宗继汝窑之后所建第二座官窑,窑址位于钧州(今河南禹州)。钧瓷以“入窑一
色,出窑万彩”的“窑变”号称天下一绝,“釉具五色,艳丽绝伦”“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以至于民间历来便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定窑始创于唐、兴于宋、终于元,因宋时归定州管辖而得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故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说。定瓷胎质轻薄细腻,胎色白色微黄,釉色润泽如玉,且多用印花、刻花、划花等饰法,将白瓷工艺提升到新的境界。
“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宋元之后直至明清,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之地,历代设瓷局、置御窑,呈现“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盛况。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成为陶瓷史上经久不衰的神话。
只有置身窑炉,才能脱胎换骨;经得烈火考验,方可化茧成蝶。东方沃土上孕育出的中华陶瓷,集岁月之大成,萃天地之精华,如玉如冰、传承民族精神,如史如志、镌刻文明印迹,历经数千年沧桑风雨,仍给今天的我们以新的启迪!(作者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