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7-04斯满红
【摘要】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和探讨的课题。《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强调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优化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232-01
《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性、应用性和政策性都较强的课程。其目的是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制度演变,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保障的知识框架和方法体系,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保障理论素养。但在很长时间内,《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重知识轻能力、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因此,如何进行《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就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保障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要求不够明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目标要求笼统
人才培養目标是专业课程设置的战略方向,《社会保障概论》等专业核心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无论是现有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中,较少把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对如何达成课程目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思考不足,忽视了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同时,课程目标要求笼统,缺乏可考核指标,教学效果难以评价。
2.教学内容选择不够恰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体涉及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制度模式、保障基金、保障立法、保障管理以及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内容很多且庞杂,很难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任课教师为了平衡课程进度和深度、广度之间的关系,必须精选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方法不够丰富,课堂缺乏磁力和活力,学生参与性弱
社会保障课程内容复杂、抽象程度较高,因此大部分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系统知识传达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但同时也容易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成为了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且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社会保障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都得不到训练和培养。
4.教学考核方式不够科学,重知识轻应用,过程考核形式化
《社会保障概论》虽然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仍以终结性考核为主,而且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较少考查其应用社会保障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一般包括考勤、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讨论情况,但是评分标准不具体,主观随意性强。
二、《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建立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 明确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通过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及《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确定课程要达成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进一步细化为每章节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将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2.精选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的应知应会具体要求和重点难点
根据每章节确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明确各章节应知应会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条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数,并厘清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重点精讲。譬如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发展,本课程完成后,学生应知应会具体要求是掌握社会保障各阶段划分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其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其背后的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制度理念、制度安排,并学会辩证地看待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合理性与历史局限性。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演变,其难点在于结合具体社会历史背景深入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演进逻辑和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以及制度改革的方向。
3.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内容比较枯燥,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专注比较困难,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鲜活生动的案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社会保障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而且也有助于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又如项目教学法,教师结合课程重点和当前社会保障热点问题设置相应的课题,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意愿研究、二胎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要求4-5个学生自愿组成项目小组,自主选择主题,并在教师指导下查找文献、开展社会调查,写成调查报告上交,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这种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真实生活中,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4.优化考核方式
基于教学目标的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优化,改变了以往期末考试占70%、平时考核占30%的比例,调整为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各占50%,而且将考核重点由知识记忆逐渐转变为应用能力,将考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小组汇报、实训报告都纳入到考核内容中。并根据确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选择适当的考核方式。譬如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知识性内容,在期末试卷中设置相应的选择题进行考核。如果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运用社会保障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社会保障理论素养,教师可以请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调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访谈低保对象、低保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教师通过实训报告给分。同时为了客观、公正地评定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量化和细化评分标准。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如学生安全的保障、过程性考核的优化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
作者简介:
斯满红(1977-),女,浙江绍兴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