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2020-07-04杨春婧房瑀人

科技风 2020年1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辅导员

杨春婧 房瑀人

摘 要:辅导员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针对工作中存在导师与辅导员沟通不充分、工作职责不清晰等问题,提出构建研究生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健全研究生培养机制、解决研究生思政教育问题、增强育人效果、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研究生层次呈现多样化,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效果与工作水平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较短,造成我国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稍显薄弱。所以,我国高校应加快推进研究生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

1 研究生特点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辅导员,首先要掌握研究生的特点,在工作中要转变本科生式的管理理念。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考评不同、生源构成复杂、分散性与流动性、心理问题突出等特点,客观上给研究生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考评标准不同:在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学生的科研学术成果,如是否参与项目课题、是否发表论文及论文的影响因子、是否申请专利、是否参与科技竞赛获奖、是否参与学术会议等;生源构成复杂: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构成呈现多样性,不但有应届毕业生,也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在职生和委培生,造成同班同学中年龄层次、社会阅历、专业背景、思想价值取向等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要认识到研究生的差异,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分散性与流动性: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根据研究方向所制定的,上课地点不同,学习环境上呈现分散化,研究生经常外出进行课题调研、项目合作、专业实习等,造成流动性普遍较大,集体学习活动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出现利己主义,集体观念淡薄,班委会、研究生学生会、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功能也被弱化;心理问题突出:近年来在研究生中出现的师生间矛盾凸显,师生关系弱化、雇佣关系显著,甚至导致学生高强度的精神压力和身体负担,此外,部分研究生面临着婚恋家庭和事业等多重压力,心理问题突出,这要求改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被动和滞后的特点,注意特殊群体学生的动态。

2 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高校学工部门、辅导员、导师和学生干部队伍等要密切协同配合,才能保证研究生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从而实现研究生全方位教育和培养。

2.1 转变导师与辅导员工作理念,提高自身能力

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管理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力量,两者虽然各有其教育着力点,但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在教育内在逻辑体系下精诚合作。

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单独育人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两者的教育环境和服务对象相同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基础。辅导员利用多重角色加强与导师的工作联系,增进认同,争取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实现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密切结合,提高育人成效。研究生导师要明确自己是研究生培养和德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承担者,自己不仅要做学生的学术带路人,更要在德行方面给研究生树立榜样,可以通过高校组织的培训及向研究生导师定期发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1],促进导师学习思政教育方法。在研究生的辅导员的选拔中,不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方面素质过硬,还应在学科知识、心理学和沟通能力方面较本科辅导员要求更高。

在具體工作中,一方面辅导员可参与到部分科研工作中去,可利用学术论坛、专业实践等载体来搭建导师与辅导员的合作平台,甚至可以让科研能力强的辅导员加入到导师的科研团队,辅导员协助导师开展工作,引发共鸣。另一方面鼓励导师参与到辅导员部分日常管理,如通过导师举办科研社团指导、创新创业竞赛指导等活动,通过研究生党员发展、评奖评优等让导师掌握学生情况,同时可以邀请导师畅谈科研的心得体会、求学之路、育人工作经验。

2.2 健全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机制,提升内在动力

学校学工部门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在辅导员和导师的培训中,明确辅导员与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尤其是需要规范“公共部分”工作,以防工作中出现“真空”状况。

高校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把思想引领和科研能力培养视为衡量是否为合格研究生导师的标准。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考评制度要充分体现德育为先的原则,导师的思想道德对研究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议高校学工部门建立学生和导师互评机制,并每学期进行1次,该工作可由辅导员参与。通过分析导师对研究生的评价[2],掌握重点学生群体;分析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掌握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共性特点和需介入沟通方面,重点关注导师对学生滥用权利或指导不力等师德失范情况,可通过毕业时举办“谢师卡”活动,掌握学生对导师的评价。通过导师和研究生互评机制,强化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及实践效果。

高校学工部门制定一套“以评促建”的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的激励制度。举办“良师益友团队”、“研究生全面发展之星”和“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评选活动挖掘典型,并给予优秀个人或团队进行宣传、表彰和奖励,调动导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加强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辅导员与导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职责。

2.3 建立多维度的沟通平台,提升沟通效果

导师是研究生接触最多、影响最深的老师,且研究生生源构成复杂、心理问题突出等特点,高校学工管理部门需制定辅导员与导师定期沟通制度,促使辅导员和导师之间积极主动的进行全面、系统的沟通,从线上多媒体交流到线下工作例会,从课堂和办公室到实验室课题组,多渠道掌握学生特点和最新动态,从而对每名研究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在沟通过程中,尤其要加强重点群体学生的关注和帮扶,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辅导员与导师一般人生阅历和年龄等方面会存在差距,但应保证在平等的心理状态下沟通,交流过程中,双方应敢于表达自身观点,可将沟通方式组合搭配以提高沟通效果,实现高效的协同育人。

2.4 有效调动学生干部的力量,提升示范作用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灵魂人物,具有与同学接触较为深入、联系较为密切的特点,辅导员可通过他们掌握学生各方面情况,因此要选拔和培养责任心强、德才兼备、善于思考、学业优良的学生干部加入班委会、研究生会、党支部队伍。大力支持和鼓励院际研究生会的交流,使学生干部在交流中历练成长,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带团建,促进各项德育工作的开展。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如思政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课题可以遴选学生干部参与,促进理论学习;定期召开学生干部培训会议,提高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要勤于思考,思考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效果和创新性,及时总结与规划工作,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组建素质优良的学生干部队伍,有利于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协同育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各方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将该理念转化为制度,将制度落实到行动,将研究生培养工作做得深入、透彻、全面,真正形成研究生培养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沈芳.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1):36-38.

[2]段园园.基于辅导员视域构建导学关系中的协同育人机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5):119-121.

作者简介:杨春婧(1981-),女,讲师,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团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培养;房瑀人(1993-),男,在读研究生,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研究生会主席。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