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0-07-04吴敏郭晓蓓
吴敏 郭晓蓓
摘 要:庄子的“齐物论”提出“吾丧我”的主张,对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很有启发意义。“齐物论”中的优秀思想精粹蕴含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亦可提供有效借鉴。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值得我们不断对此进行推行和研究。
关键词:齐物论;庄子;生态文明
当代生态文明的建构本质上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乏一些经典之作,可以为这一问题提供颇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像《庄子·齐物论》就蕴含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可为今日借鉴。
一、“齐物论”的背景及内涵
庄子生活在战争频发的时代,当时的君主行事独断,为了财富,地位经常发动不义之战,导致百姓生活朝不保夕,社会陷入一片混乱。这种社会景象令庄子十分苦恼,并专注于寻求解脱之道,他非常关注于个体的生命与幸福,继而提出了著名的“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既有齐物亦有物论,“齐物”是这两种观点的总称。“齐物”指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本性情感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是一样的,蕴含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生态文明观,那怎样可以达到“齐物”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我”这一存在,提出打破“自彼则不见”,破除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树立相对主义理论观;接着提出摒弃“成心”破除“我执”的自我利益观,到达一个至高境界即“吾丧我”。“吾丧我”是一个高尚,得道,齐物的我去摒弃一个心存成心成见,不能齐物的我。接着又从“道”的高度看万物,具体事物各有其合理性,万物皆一样,即“道通为一”。“吾丧我”和“道通为一”既可以说是“齐物”的体现,又可以说是“齐物”的方法论。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齐物论”
以往的人类面对大千世界时常抱有一种万物主宰的心态,甚至站在上帝视角去看待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人类对主体利益过度强调,导致了为满足自身利益而过度剥取自然的现象,使得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造成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紧张。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下令开展一场除狼行动,随后25年内,狼在凯巴柏森林销声匿迹,继而鹿因天敌缺失数量剧增,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植物,破坏森林,使其他食草动物锐减,也导致鹿群陷入疾病的困境——这就是人类以一己之好去评判自然,盲目干预自然导致食物链破坏生态失衡的例子。此外,科技的发展也帮助人们为自身利益制造出一系列破坏自然环境的产品,使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锐减。过度的开采使地球千疮百孔,造成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紧张。
庄子的“齐物论”蕴含丰富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如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吾丧我”就是指摒弃我见,“吾”是一个高尚、大体的我,就是人的最高境界,“我”则是有私欲的我,是人感官本能的自我。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不能用自身利益去对待自然,即不能因自己发展而过度开采自然,也不能因一己之私去征服自然,这样我们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而“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不要争绝对的是非,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彼此双方并存且相对而生,超越事物的差别对立,站在“道”的高度看万物,会发现具体事物各有其合理性,即“道通为一”。前文所述的除狼案例就是没有认识到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忽视了生命存在的多样性。
从“齐物论”角度看生态伦理建设,就是要人类与自然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第一是要去除“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去除以人类利益为前提的价值观,不要总是从自我立场看待事物,不站在其对立面来思考,过多强调我的存在、我的利益,也要从自然的角度出发;第二是要从“道通为一”的本质上承认生命整体性的世界观,尊重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即认识生物多样性,这样人类、自然则是两个平等的客观存在,人类与自然才会和谐相处。
三、“齐物论”思想的现代价值
“齐物论”要求我们剔除以人类为中心,依照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作为评价的依据与将人看作万物主体、自然中心的思想,这非常适合指导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但作为传统思想,其中不乏一些不合时宜之处,如过度强调“无为”等,需要我们批判性继承。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为人类福祉不断增加新的物质财富;人类不断地提高认识自然的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预知天气,做好防范,发现疾病,摆脱痛楚;也可以交通快捷,免除舟车劳顿;沟通及时,淘汰飞鸽传书,这都是“有为”积极意义的体现。但是,“有为”也需要自然规律的节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在经济发展中,我们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開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说我们要舍弃人定胜天的思想,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活动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承载能力。
此外,“齐物论”主张具体事物各有其合理性,即“道通为一”,这有助于我们注重生命存在的多样性。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野生穿山甲的数量已经下降了88.88%~94.12%,藏羚羊面临濒危。面对物种种类及数量的减少,我国政府随即提出并落实一系列保护措施,2016年藏羚羊从“濒危”降为“近危”,37种哺乳类动物濒危程度得到改善,5%受威胁哺乳类动物种群有所增加。这说明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不断提升,非常令人可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提出想法、出台政策,加大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设立监管机构,为优化生态环境提供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值得我们不断进行推行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秦天宝,刘彤彤.生态文明战略下 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J].中国生态文明,2019(02):24-30.
[2]孙旭鹏.庄子“道”的生态文明观[J].华夏文化,2019(01):6-8.
[3]张希.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D].陕西科技大学,2014.
作者简介:吴敏(1998-),女,陕西延安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系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郭晓蓓(1984-),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