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阅读教学插上“翅膀”

2020-07-04李启顺

课外语文·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阅读思维翅膀初中语文

【摘要】谈到思维训练,在大多数教育者眼中,可能认为“思维训练”是数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实不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多的是一种阅读思维的发展,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初中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独特性,这与其教材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拿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不难发现,课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记叙文,二是优秀文学作品节选,三是一些议论文和说明文。想要充分理解和感悟这两类文章,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本文立足初中语文阅读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以供各位同人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8-0112-02

【本文著录格式】李启顺.给阅读教学插上“翅膀”——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J].课外语文,2020,19(18):112-113.

不可否认,初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历代文豪思维的体现。学生想要了解和走进作者的内心,就必须具备系统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日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在初中阅读中开展思维训练,以期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一、整体认知和局部认知的结合,提升学生的认知性思维

阅读活动的基础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攻克字词障碍。所谓认知,就是要求教师来进行范读,随后,由学生通过反复阅读,逐步对生字生词由陌生到熟悉,继而达到掌握的过程。

认知字词属于阅读活动中最表层的目标,思维水准也是最低的,即一些直观的语言认知和情感判断。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大量认知字词,不断建立对文本的浅层认知,才能实现思维质的变化。所以,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用这些基础的字词,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观思维,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部分文本所陈述的深层意义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修正和提升,建立基本的认知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一文时,第一步,笔者先进行范读,接着,带领学生大声朗读,随后,标注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给学生进行充分的讲解,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直观思维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观,初步建立对整篇文章的感知,感知诗文中的“苦难、执着、爱国”;第二步,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对局部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推敲,逐步检验整体认知的正确性。如“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一句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祖国所遭受的苦难,再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认知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而那只只为她“歌唱”的“鸟”,很自然地也就成为了在凶猛的炮火中形单影只的高贵爱国形象,也正是无数个像作者一样拥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民;而“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正是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和斗志,是对革命军满怀悲愤、满腔怒火的一种高洁称赞。

深层次的情感就来源于最基础的字词,最基础的字词也构成了本篇诗歌的局部和整体,不断对文本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进行深度的推敲,学生的认知也将不再单纯停留在对字词的基础记忆和掌握上,通过学生的直观感知来使其获取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精神升华,去体会文章的弦外之声,更多的目的是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性思维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活动的核心,也是重点。理解能力就是学生在基础认知之上,对整篇文章表达方式以及思想内涵综合把握的一种具体体现,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发生质的转变。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拥有着光华的艺术形象,其文本情感之真切、表现方式之独特,无不展现着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倘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内心情感的波动,缺少自身主观思想的参与,那么即便教师再怎样声情并茂地指导,再细致无遗地剖析,学生内心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也是枯燥的,毫无灵魂可言的。所以,教师教学相关文学作品,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构建符合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境,丰富其情感体验,随后再带领其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学生感悟能力最大化提升。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文中生动描绘了孔乙己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在引导学生阅读这段文字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从孔乙己通过别人的“笑”,听到别人说的“话”之后, “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的心态入手分析。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当时孔乙己的所思所想。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排除”一词用词的精妙所在,笔者要求学生分别体会“排出”“拿出”“摸出”三个词在该句子中的情感强度,体会“排出”一词的情感内涵,即“排出”一词从感性上很容易就能说明孔乙己内心得意、摆阔气的心态,从理性角度分析不难想出,他渴望得到他人注意、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以及内心深沉自卑的心理,如此读下来,学生便对人物形象以及文章思想内容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

三、主观猜想和客观求索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评价性思维

主观猜想和主观臆断是人对于外物表象一种无可避免的思想活动。读者在阅读课文时,对文章给予的客观求索和评价就是评价性阅读过程的关键,即跳出基础文本内容,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冷静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发表出独立而客观见解的过程。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主观臆断思维,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去进行大胆的设想,诱导学生进行客观的批判和评价。

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笔者就向学生提问:愚公到底“愚不愚”?现代社会的“愚公精神”又是指什么?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笔者又会要求学生对题目“伟大的悲剧”进行思考,揣测“悲剧”为何“伟大”。在教学《孤独之旅》时,笔者跟学生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孤独能磨炼人的意志。并且列举了一些伟大人物贝多芬、张海迪、爱迪生等。但是,也有的学生站在主观的角度另辟蹊径,认为杜小康与其年龄相仿,这么恶劣的环境,对其身心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显然不利于他的成长,所以他能取得成就,除了拥有过人的意志品格,肯定还有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贵人”(引导者)。该生的这种奇思妙想也确实符合现代人思维的逻辑,虽然是奇思妙想,但是,也反映了笔者教学的一个重大盲区,就是过于拘泥于课文,不懂得客观地去看待问题。这一事例也更加坚定了笔者教学的理念,一定要鼓励学生通过主观猜想去感知问题,用客观求索去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坚持评价性训练,学生的思想便会趋于成熟,更能清楚分解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自然也就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层次。

总之,阅读是思维运动的一种重要体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教学职责,不断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引入更科学、优质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计划性地设计教学方案,逐步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锤炼学生的阅读品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实现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富文.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

[2]王峰.初中語文教学中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J].科技资讯,2018(1).

[3]李平丽.初中语文教学应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S1).

猜你喜欢

阅读思维翅膀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无脚鸟』枕着翅膀睡觉
采取“三级训练”发展学生阅读思维
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