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的回归

2020-07-04黎悦帆

课外语文·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定风波黄州东坡

【摘要】苏东坡在谪居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心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文章以苏东坡1080至1083年的作品为线索展开群文阅读,大致将这段时间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初到黄州时期、躬耕东坡时期和安居黄州时期。据此探究《定风波》中的“归”,从最开始的“回归自我”,到逐渐“回归田园”,最后到“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群文阅读;苏东坡;“归”的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8-0138-02

【本文著录格式】黎悦帆. 苏东坡的回归——《定风波》中“归”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J].课外语文,2020,19(18):138-139.

一、选题安排

现在语文课本上选择的文本,多是独立文本。对于与作者生平经历关系紧密的文本来说,并不利于读者对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对阅读能力不尽相同的学生而言,由于多方面的差异“对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空缺,需要借助多个文本才能填补这些能力空缺”。而这种“空缺”,也正是我们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起点。通过设计群文阅读,将孤立的文本转变为一个“召唤结构”,召唤学生为这个“不自足”的文本寻找线索去“完成”它,这种主动性和主体性,也正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积极提倡的。

文章基于的文本——《定风波》,若从文意上解读则较为简单,但教学目标往往要求学生能答出词中的“归”是“归往何处”。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转折地,乌台的黑狱也成了苏东坡人生的炼狱。之前顺风顺水的他,在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真正实现了自我超越。如果对苏东坡那段时间的生活遭际缺乏了解,则很难领会到“归”的要旨。

因此文章将围绕“归”的解读,以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作品为群文阅读文本,根据其作品分为三个阶段,逐步引导学生对“归”的解读。

二、教学设计

《定风波》的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意思上理解,苏东坡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很显然,这里的“风雨”和“晴”隐喻官职的升与降、名利的得与失、人生的顺境与逆境。那么在“无风雨”“无晴”之前的“归去”,究竟是要归去哪里呢?

(一)初到黄州时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此时的心情是怎樣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尺牍《与王定国书》

罪大责轻,得此已幸,未尝戚戚。但知识数十人缘我得罪,而定国为某所累尤深,流落荒服,亲爱隔阔。每念至此,觉心肺间便有汤火芒刺。

为什么会感到“心肺间有汤火芒刺”?

《安国寺浴》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

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濛汤谷。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尘垢”“身垢”指什么?苏轼想要“浴”除的是什么?“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对苏东坡而言,虽然之前也曾被降职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但至少还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近乎是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到了天高地远的黄州,担“团练副使”这一虚职,感受到的是孤独与落寞。除此之外,众多好友还因他受牵连,苦不堪言的苏轼如芒在背,“往还断尽”。

“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二十多年的理想、抱负和功绩,就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不复存在。一向率真、豪爽的苏轼开始沉思自己的性格,反思仕途得失对人生的实质意义。他开始转向宗教,研究起佛老思想。到安国寺,他认为要洗净的不仅是污秽,要洗掉的包括过去的“荣和辱”,他决定将世俗得失洗净,暂置一边,从而获得身体的安闲和心境的平和。

此时苏轼的“归”,某种程度上将自己封闭起来,选择孤独地面对人生的重击。

(二)躬耕东坡时期

《东坡八首(序)》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东坡八首》其五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其一》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

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

……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

尺牍《与圆通禅师》

“谪居穷僻……自绝禄廪,因而布衣蔬食,于穷苦寂淡之中,却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节微福。”

从上述节选的材料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

被贬到黄州的苏轼,没有收入来源却要养活一家十几口人,生活困苦。他必须从之前的“自我封闭”中走出来,给自己谋生路。在好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在城东的山坡上耕作。作为一名士大夫,在农事上他并无优势。会因为打的井出了水、种的地冒绿苗,欢喜得像个孩子;会虚心向百姓讨教,并多次拜谢;会在意庄稼的收成;会对丰收充满期盼……

在士大夫讲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年代,苏东坡不会因为农人知道他囊中没钱感到羞愧,也不会因为守域城丁的奚落而恼怒。相反地,他努力走出原先自己“封闭”的世界,努力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拿起耒耜,躬耕田地,能从劳动中获得喜悦、能为自食其力而骄傲、能从先前的失中看出得……

此时的苏轼,仍旧在不断地研习道家哲学,只是不再封闭自己,而是将道家哲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他追随他崇拜的陶潜的脚步,“回归田园”,让自己成了“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平民百姓。

(三)安居黄州时期

尺牍《与藤达道》

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书》《易》……虽拙学,然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瞑目无憾。

尺牍《与文彦博》

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

《书雪》

今年黄州,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但舍外无薪米者,亦为之耿耿不寐,悲夫!

从上述的材料中,能读出苏东坡的“归”与陶渊明的“归”有何不同?

在安居黄州时期,苏东坡花了大量的时间专治经书,从未停止对“儒”家思想的探索和学习;虽然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努力劳作中有了起色,但看到屋外无柴无米的百姓,心中还是充满担忧,夜不能寐。可见,虽然苏东坡借佛教思想除却自己的妄心杂念、拥有道家超然物外的情怀,但他未曾忘记自己士大夫的身份,仍然心系天下,没有放弃对儒家治世的追求。

那么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碰撞中,苏轼又是如何自处的呢?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歌词在第二天一早就传遍黄州,大家都说苏轼昨夜唱罢此歌后,将衣服帽子挂在江边,乘船出海去了。消息传到知州徐君猷的耳朵里,把他吓坏了,他负有看管苏轼的重任。徐君猷急忙带人去临皋亭查看,谁知苏轼正在家中睡觉,鼾声如雷。

从上述节选的材料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苏轼的朋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到荒凉的岭南,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公元1083年王巩北归,柔奴为苏轼劝酒。

词的最后一句常被人们用到,苏轼寄寓着什么呢?

此时的苏东坡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并且要得到回应的青年了。随着修行的深入,一方面,他有着他的不满、怨气;另一方面,随着“江海寄余生”一句,他也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完,以一种超然的心境重新回到现实中,安然面对不那么理想的生活。就像柔奴所说,到一个地方,就当作是本乡人。这不是认他乡做故乡,而是让自己努力融入一个陌生的地方,去除人生地不熟的隔阂,获得身心的舒适。此时的苏轼更加的超脱,因为他明白真正能解脱自己的,是当下。

三、教学评估

文章通过关于“归”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的心境经历了哪些变化,从而理解《定风波》中“归”的深层次内涵。因此评估环节设计两道题。

(一)根据第二部分,谈谈对“归”的理解

回归《定风波》——不要害怕雨骤风狂,为什么不吹着口哨慢慢前行呢?虽然我现在是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的农夫,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但心中的蓑衣,使我无谓风雨,任由风吹雨打。略带寒意的春风拂面,酒渐渐醒了,身上微微感到寒冷。刚刚自己还悠闲地走在瓢泼大雨中,现在却迎着山头的斜阳了。我已经逐渐从逆境走向希望。回头看看“我”这一路走过来的风风雨雨,并没有所谓的雨和晴。因为对在黄州摸爬滚打了四年多的苏东坡来说,无论身在何处、走向何方,只要回归自己的本心,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些官职的升降、名利的得失、人生的顺境逆境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二)阅读《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对比两者的不同,同时推测是苏东坡哪個时期的作品

《前》主要是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实现苏轼内心的独白与对话,在感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后,用佛老思想中的随遇而安安慰自己。《后》则更多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旷达,在“狂风骤雨”和“大雨初霁”面前,不封闭自虐、也不欣喜若狂,而是能够自我调适,达到超脱的境界。这是苏东坡安居黄州时期的作品,不断实现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姚姝兰,叶黎明. 群文阅读:在互文空间中建构文本意义[J].语文学习,2019(9).

[2]苏轼.苏轼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苏轼.苏东坡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

[4]林语堂.苏东坡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9.

[5]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猜你喜欢

定风波黄州东坡
多情最是黄州月
定风波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定风波》
《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的理解及其它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