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2020-07-04张守金
【摘要】随着新版课程实验标准的颁布与实行,小学语文的教学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这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标倡导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解释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内涵出发,探究其具体实现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内涵;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8-0089-02
【本文著录格式】张守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课外语文,2020,19(18):89-90.
现阶段,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的变革,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一起面临着教育领域许多的新变化。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核心素养”成为了一个流行词,对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也变得重视起来。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标,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存在些许差别,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核心素养”的内涵就是以语文素养和能力为核心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这其中既包括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还包括了品德修养、学习习惯、语感还有学生的个性品格等。小学语文教师在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就要注重把握学生具体学情和个性品格的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从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出发,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对于核心素养的把握,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核心素养体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新课标中,也体现在学校根据这一目标制定的课程目标和计划中;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和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第三,要重视对小学语文教育理念的培养,注重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适时调整教学理念,对核心素养进行有学校特色的表达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新时期下教育关注的热点,若是想要真正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就需要学校注重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生成有自身学校特色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这还需要学校将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目标与学校自身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目标体系。
比如一些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小学就需要结合新时期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新标准来制定新的符合本校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之前一味以升学为主的纲领就得适时作出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当下教育行业趋势的发展。
(二)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新形势下,教育领域出现了比较重大的变革,对于现在的教育界来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大多数的学校从原来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确认的同时,一系列改革也就出现了。学校和老师在这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课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去实施教学行为,同时也要注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创立多元的教学方式,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促进作用,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学习中成长。
比如教师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就要注意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而是要注意兼顾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要让学生能够更加贴近作品。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准备一些地震主题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初步感受那种在地震来临之时所面临的压力和恐惧等感情。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共鸣去阅读课文,深入体会地震发生之时父亲和孩子之前的关切与浓浓的深情。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写与自己有关的亲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去感悟那份浓烈的亲情,以此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三)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课堂内外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识字能力、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还要兼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比如教师在教学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学生可能由于接受过古文启蒙或学习,对于李白及其作品会有一定的掌握,可以让这类学生主动发言,谈谈自己对李白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讲述,可以有效吸引到那些不了解李白的学生的注意力,以此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师正式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让学生观看一些瀑布,以此形成学生对瀑布的具象思维,不然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难以理解诗句中飞流直下的感觉。教师可以让学生示范诗歌的朗读,这一方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课堂展示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只自己一个人讲,要注意跟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在上课过程中,适时就课文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同时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比如可以问学生,诗人当时所站的角度是怎么样的?九天是什么东西?通过这类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养成探索问题的好习惯。
(四)感受具体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情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经历的生活具体状况较少,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比较单一,学生的感情体验相对不那么丰富,这导致学生对于课文的情感把握很难到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扩大其知识面。
比如教师在上古代诗歌课程时,就要从传统的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就万事大吉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在教学古代诗歌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现的情感和主题。其次,还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通过讲述一些诗人故事、诗歌典故,或者是诗歌的创作背景等,以此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最后,要重视诗歌与诗歌之前的对比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一首诗歌时,教师可以结合贺知章的生平去解释,让学生了解他是几十年没有回过故乡,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思想感情。
(五)结合课堂具体教学内容,建立情境化的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转化教学和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入手,打造情境化的课堂模式。情境化的课堂模式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其更快地掌握课堂中所学知识,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比如在教学《触摸春天》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盲人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蒙住眼睛进行一些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盲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从具体的情境入手,去理解和深刻把握课文的内涵。除此之外,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盲人生活的不容易,让学生从心里產生对盲人的爱护和同情,培养学生友好善良的性格和品德。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等要重视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孩子更好地识字、理解经典作品,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表达能力、文化素养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慧君.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语文课内外,2019(35).
[2]赵春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神州,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