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的居家教学思考
2020-07-04吴锐
【摘要】一场疫情,抽检了很多学校的治理水平,也引发了教育教学领域诸多现象和思考。在“停不停学”的号召下,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居家教学”活动开展起来。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回顾南京市宁海学在疫情期间的应对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就教育危机应对、教育时空变革、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进深度思考。
【关键词】教育危机;时空变革;学习方式转变;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4-0034-02
【作者简介】吴锐,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一级教师。
2020年初的疫情是一个突发事件,也是一场教育危机。国家的未来看教育,教育的未来看教育管理部门的科学规划和决策能力。在提速的世界里,“危”和“机”都是不期而至、无处不在的,教育管理不能依赖惯性,应有危机意识和未来眼光,要有专业自信和科学系统的预案。对一所学校而言,危机之下的应对能力尤为重要。
一、“停课不停教”与“停课不停学”
对于突如其来的假期,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如果教师不把这段时间占满,很容易被认为不作为,网上掀起的轰轰烈烈的“送教运动”,让社会焦虑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停课不停学”不等于“停课不停教”。“怎么学”,时代还没来得及准备好正确答案,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主体都需要认真思考并做出判断。
笔者曾和学生就“真实的居家学习状态”开展在线讨论。学生普遍认为,居家学习更“自由”,可以相对完整地学习知识点,不被铃声所约束;有疑难可以第一时间请教老师和同学;学习或休息的安排能考虑身心状态。“自由”也表现在可以选择交往的同学,形成人际和学习的圈子,不必进行不愿意的“社交”。“自由”还表现在自我的觉醒,如重拾喜爱的吉他,疲惫时弹奏一曲愉悦身心;承担家务劳动,履行家庭成员的责任;难得看到家里铺满阳光的样子,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思考,思考自己一直在做什么,判断其价值和意义,有学生想明白了一些平时无暇顾及、被长久忽视的问题,也有学生想通了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在放松之余,他们也会担心开学后同学间会有很大的分化,不想落后的想法驱使他们迫切地学习。他们对自己提出要求更加自律,学会效率更高的学习方式。
学生也在思考情境变化后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进行引导。可以发掘、整合身边的教育资源,如学校、教师、同学、网络、家庭、社区,在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整合,筛选合适的学习内容,把资源联结成网,启发新思路,去适应终身学习的时代;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获取现阶段各学科教学目标,梳理一直想做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自排课表”,包含中长期规划和每天的具体安排,并制定省察机制,自我监督,引导学生认知自我、关注自身成长。通过思维导图、自我反思、设置话题与师长讨论等形式,明确自己的知识能力状况和需要得到的帮助。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和价值观体系,通过求助师长扬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备和健康。
真正的学习只能是自主学习,只有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听到内心最深处的需要,充分评估周围的教学资源并合理利用,主动去完善知识和能力体系、理性评价自我学习状态,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
二、“教育”的问题,要关注“教”,也要重视“育”
教育,“教”的是知识,而“育”的是人,人的“向善向美”的成长,是教育的本质追求。学校线上安排周一升旗仪式,周五下午班会,周六有时举行家长会。从辟謠、心理辅导,新冠病毒知识科普和卫生教育,到居家健身指导,线上德育教学在开放性和形式的创新方面做得更好。危机时刻,要化危为机,在时代重大事件里塑造有科学素养和责任感的公民。
笔者设计了一场“笔谈”,让学生把疫情中最关心的问题放在群里讨论。他们的问题有:在疫情最汹涌时,你感到过“恐惧”吗?你的“恐惧”来自于哪里?如何理解“国士”的含义?在武汉的方舱医院里,有一位在喧嚣的环境中坚持读书的“清流哥”走红,你怎么看?如何将居家学习生活,过得有意义、有仪式感?重新思考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他者”,由你定义。站在20年后,回望今天的事件,你会怎么说……这些问题学生普遍有话可说,能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思维加工,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是请教家长,把对谈的过程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育人”,要育学生的思考能力,更要育学生的精神气质。以“笔谈课”为例,笔者达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生命与敬畏、使命与担当、人格气质与修养、生活的意义以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下。对于痛苦,我们的学生应该要具备同情心和同理心;面对各种消息,需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需要用科学的精神去理解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面对社会事件,我们的学生要能客观观察、理性思考,建构更理性也更有温度的精神世界。
笔者鼓励学生把“阅读”“思考”“写作”落实到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去,可以和自己笔谈,和教师同学家长交流,内容可以是学习中的困惑、社会现象,可以倾诉青春的烦恼,也可以聆听别人的故事。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人性的美好,也应该引导学生从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的高度,去思考人与社会、与历史、与未知、与灾难、与自己的关系,思考怎样去看待历史,怎样去叙述现在,又怎样去面对未来。我们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在国家的重大事件面前,中国青年应有责任与担当意识,应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