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研究
2020-07-04赵飞燕
摘 要:中华体育精神蕴藏着丰富的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健康快乐等教育资源,将其融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和实现精神成人自觉,实现体育课精神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促进体育教师積极参与到学校构筑“大思政”教育生态圈的一盘棋工作格局中。本研究提出通过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全面融入教学设计、开发思政微课资源、纳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增加课程思政学习评价等教学途径来实现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完全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可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途径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提出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公共体育课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公共课程之一,是引导学生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习目标的重要教育过程。新时代所赋予高校体育工作精神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目标任务,更明确了高校体育课不仅要承担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增强身体素质的教学任务,更要承但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弘扬这一价值引领的重点任务。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代代中国体育人经过不懈努力和拼搏奋斗所凝结起来的。它已凝结出来具体的、显性的,并得到全国人民高度认同的“女排精神”、“奥运精神”、“国球精神”、“刘翔精神”、“李娜精神”等精神资源理应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元素。
本文以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力求探寻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运动技术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教学途径,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提供参考。
一、中华体育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
(一)中华体育精神内涵
是体育精神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理念,是体育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碰撞、融合后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健康快乐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这种在竞争中学会友好相处、在较量中理解协同进步的精神是值得被中国人民所尊崇的价值观念。为国争光、振兴中华、奋斗拼搏、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永不言弃是中华体育精神实质。
(二)中华体育精神的人文价值
培养国人的人文精神,提升国人的人文素养,促进国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人的自身价值,促进国人的社会化。
二、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是凝聚国人实现中国梦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国人一致认同的思想养分,有必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进行融入和运用。
(一)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
中华体育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团结、拼搏”,非常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中华体育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等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中华体育精神所凝结起来的、具体显性的,并得到全国人民一致高度认同的“女排精神”、“奥运精神”、“国球精神”“国羽精神”“刘翔精神”等体育精神内涵正是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体现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二)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宝库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中华体育精神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如中华武术中传承久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优秀体育明星群体、体育竞赛仪式文化等文化内容,必然成为课程思政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是当代大学生身体力行体育强国梦的行动坐标
体育强国建设是全民体育建设,大众健康事业,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当其冲就要认真践行体育强国建设的公民自觉,以传承中华体育精神为行动坐标,不断提升个人身体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彰显中国年轻一代的精气神。
三、中华体育精神中蕴藏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根据“课程思政”的理念,专业课内容与思政教育要有机结合,找好契合点,把思政育人作为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点睛之笔,深入挖掘专业(通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高职公管体育课作为学生重要的必修通识课,开设有诸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等多种运动项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围绕这些不同的运动项目来充分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中与之相关联的思政元素,最终达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笔者通过对新中国体育史和新中国体育成就的资料收集,以及对重大体育事件新闻报道和体育标志人物成就的资料查阅,并对应受高职学生选学欢迎的体育项目课程,收集了一些可以“基因式”融入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如“中国女排精神”、中美乒乓外交、中国乒乓球队的“奥运精神”、中国羽毛球队的“奥运精神”、“中国飞人刘翔”的体育精神以及如李宁、姚明、李娜、孙杨等中国体育名人身上蕴含的中华体育精神。
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
高校公共体育课要达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而价值塑造正是课程思政所要做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从理论意义上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需求,从实践意义上讲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挖掘体育课程人文内涵的重要手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充分挖掘中华体育精神文化资源,将相关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中,让思政资源和技术学习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的高度统一,逐步建立全课程育人的课程体系,可进行以下的教学途径考虑。
(一)提升体育教师政治自觉和思政素养是教学基础
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关键所在,体育讲师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也是中华体育精神文化的讲述者,更是当代大学生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筑梦人。因此,体育教师在政治上站位要高、思想上水平要高、道德上水準要高,具备了“三高”思政素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有效地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主教内容中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精神成人。因此,高校应把增强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一并纳入学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中统一考虑,在培育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样板课程建设工作中也要明确公共体育课的参与,以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师自觉提升个人思政素养和人格影响力,主动学习体育人文知识,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才能确保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
(二)全面融入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是教学要务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核心是指导学生开展运动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因此,课程的教学设计基本上也是围绕着体育运动技术学习和提高来安排,这使得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更关注的是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而把体育课变成了不太受学生欢迎的,单调而枯燥的运动训练课,也使得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历史知之甚少,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塑造人文价值。因此,要把中华体育精神的“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公共体育教学,就必须做到全面融入,要对学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标准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完善,增加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政资源和学生评价要求,在课程教学进度安排上增加思政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案制定上完善思政资源的具体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时间等环节安排,真正使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成为每一名体育教师都遵循和通用的课程教学标准。
(三)基于高校一体化教学平台应用的思政微课开发是教学要求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教育工作已经无法分开,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已是新时代势在必行的一项教学任务。而体育教学的创新也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精神情操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许多高职院校纷纷构建校内一体化教学平台应用,积极探索各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今天,体育教师也需要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起体育课程“互动型”网络教学体系。而基于微课技术应用作为“互动型”网络教学资源,是非常简单易学的信息技术,它可以帮助体育老师将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政元素与网络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利用校内一体化教学平台从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知识强化、课后作业完成、课后教学评价等四个环节进行课程单元“思政元素”部分的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体育人文知识的主体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丰富性。今后,体育教师掌握制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主的思政微课等信息技术,必然是完成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
(四)纳入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关键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基于俱乐部型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体育课教学不再只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运动技术学习,更关注的是学生课下在体育实践锻炼活动参与中的学习反馈情况。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弘扬,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微课的学习进行精神感知,再通过课堂上的知识了解和技术练习进行精神认知,最后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参与由学生体育类社团协助开展的如运动技能大比武、体育精神传承接力赛、趣味运动会、校运会等各种体育实践锻炼活动,让学生在体育竞赛的拼搏历练中不断内化和铸就个人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自觉成长和精神成人。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公共体育课如果缺少了提供给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体育实践锻炼活动的学习机会,是难以完成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因此,做好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实现中华体育精神育人的教学关键。
(五)科学制定符合“三位一体”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保证
目前,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还沿用运动技术水平+课堂纪律表现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过多地强调体育技术的功效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指向,并没有完全围绕“价值素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因此,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思政元素的考核,以考核为手段,加强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知识学习和精神内化成长的自觉,是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融入公共体育课的具体落实。为了防止泛思政化倾向,确保体育课原有的属性,思政考核不提倡采取结果性评价方式,而应结合学生课前对微课的学习和课后作业及课下自觉参与体育实践锻炼的全过程情况进行基于学生视角的过程性考核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随着体育强国的建设发展,中华体育精神在国人心目中依然是不会过时的,“传递正能量”的时代精神。我们要不断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精神资源,与时俱进地在大学生中传承、弘扬好中华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符谦.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精神培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13-15.
[2]冯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29):78-79.
[3]徐剑.论中华体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3):211-213.
[4]潘宏波,黄大志.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7):71-73.
[5]唐馨.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探索[J].新一代:理论版,2019(15):158.
作者简介:赵飞燕(1975-),女,汉族,河南巩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非遗传承、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