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基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变与不变

2020-07-04万欣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教学理念

万欣

摘 要:新时代基层中小学思政课堂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突出,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笔者试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工作态度的转变和价值取向、教学追求、教学原则上的坚持两大方面就基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新时代思政课提出建议。

关键词:基层中小学思政课 教学理念 价值取向 转变坚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广大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基层中小学思政课堂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不容小觑,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长期以来,基层学校没有接触过思政课的教师认为思政课就是照本宣科,任何教师都可以讲思政课、教思政课,上过思政课的教师都感觉思政课不好讲,不知如何讲。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历和学习心得体会,笔者就基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上好新时代思政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求“变”

1.教学理念从“关注成绩”向“立德树人”转变

当前,由于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仍是以功利性考试成绩为导向,侧重于教材知识的储蓄与输出,奉行“知识本位”理念,只要求学生考出好成绩,这种捧着书本、盯着卷子、追着成绩、压着孩子的思政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严重忽略了思政课的德育价值,容易使学生迷失人生方向。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静下心来,跳出“考试成绩”的局限,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深入发掘思政课的精神内涵,给学生以家国情怀、道德品质修养、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方式从“坐而论道”向“起而行之”转变

受功利性影响,一些教师组织教学,作业布置大多围绕考试内容安排。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问关注度不够,对学生的不当言行反应迟缓,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搬运,疏于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思政课程的深度理解。这种 “坐而论道”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面临的现实道德问题,导致学生道德实践与道德知识脱节,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宗旨相违背。要改变这一弊端,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从“坐而论道”向“起而行之”转变,要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开展综合性活动性教学环节,要在活动设计上下功夫,预设有序、生成有力的思政课堂才会有问题更有思考、有活动更有活力、有探索更有成长。

3.工作态度从“自我减压”向“主动加压”转变

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的教育热情在现实中很容易被消耗,许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在工作中“主动减压”,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凡事不求做得好,只求过得去,把教学简单等同于教育。其实,教育是教学双方共同呈现的生长姿态。“教育即生长”,不会生长、不能催发生长的教育是停滯的、僵化的,对教师而言,如果没有自己的生长,就不会有学生的生长。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加压”,明确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时刻关注学生情感变化,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教书育人的使命当永远铭刻于心,才能不负党和时代、人民的重托。

二、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不变”

1.坚持育人为先的价值取向不变

应试教育影响深远,思政课也无法逃脱,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基层学校仍是口号大于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应始终坚持育人为先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才能真正跳出“除了知识还是知识”的怪圈,主动、自觉、充分地挖掘、理解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为学生设计育人导向的学习课程,彰显课程育人价值,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更多快乐和幸福,理解掌握知识,提升学科能力,形成正确价值判断标准,练就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2.坚持对课堂教学不断超越的追求不变

受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思政课堂沉闷、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学习,累于刷题、考试,对思政课学习兴趣不高,使思政课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关键靠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要牢记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六要”,思政课改革创新“八统一”的要求,突出思政课堂育人的专业性、独特性、关键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发展、紧扣时代脉搏、树立家国情怀,通过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不断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实现思政课堂教学的不断超越。

3.坚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的教学原则不变

实现思政课堂教学的不断超越,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思政课堂生活化是新时代教学的应然追求,现在的学生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厌烦空洞说教,因而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建构“真情实感”的教育,筛选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统一的情境素材,变枯燥的知识为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触景生情、激发求知欲,实现教学目标。思政课教育要基于生活、寓于生活、指导生活,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科特点,贴近学生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知识融入教材知识之中,让学生实际生活与认知结构有机链接,帮助学生深化课程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品味知识,感悟生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认知,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及学科素养的习得相统一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思政课教师应潜心问道、专心求索、悉心栽培、耐心持守,做一个有政治担当、美好情怀、灵动思维、开阔视野、高尚人格的党和人民满意的思政课教师。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教学理念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