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渗透
2020-07-04李秀珍
李秀珍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对小学生实施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把握他们的思想道德脉搏,了解他们思想道德的现状。我认为,学校进行品德教育,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有效途径。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祖先的情感智慧。所以我们在注重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更应珍视我們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生态观教育、家庭观教育、社会观教育、爱情观教育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完全贴合。我们在积极地探求传统节日文化和小学德育教育课程的有效融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精华,还可以使小学德育教育课程更加的丰富形象生动,这有利于现阶段的课程教育改革工作,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当代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现阶段的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显性教育为主要手段,通过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手段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做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现在的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教学中适度的开展一些隐性教育,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既可以在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接受其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双赢效果,使德育教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研究针对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的德育价值进行了考查,在设置德育目标时以传统节日文化中德育资源为基础,讲究重点突出、与时俱进、与校情相结合。例如,春节综合实践活动的“感恩”教育,元宵节的“友爱”教育,清明节的“爱国”教育,端午节的“强身”教育,中秋节的“和谐”教育,重阳节的“敬老”教育。除此之外,还对基于六大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进行了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和行为特征,设置了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学生的分年段德育目标。研究考查了对传统节日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依据多样性与主导性统一、趣味性与实践性统一、批判继承与时代创新统一的原则,结合节日特有的文化元素来综合考虑活动展现的方式、时间的安排,场地的布置、人员的落实。在具体策划时,注重对六大节日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本文又以元宵节为例,开展节日活动从分层德育目标的确立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进行了全面考查。人们在按照端午节习俗吃粽子、划龙舟时,不仅在纪念屈原,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继承和发扬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人们在清明节不仅会祭奠自己逝去的亲人,还会缅怀革命先烈,如组织青少年祭拜烈士的过程中,就会起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于上述考查,本研究发现,开展中华传统节日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对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例如:学生在节日活动中逐步形成感恩父母、师长和身边的人的意识,也更愿意走进、关心、帮助老年人;在与伙伴相处时,逐步学会赞美他人、遇事能包容、互帮助;在对节日中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了解过程中,感染触动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实践体验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形成乐于帮助、团结协作、真诚友爱的相处行为。总之,通过六大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传统美德价值得到凸显,德育的功能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当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上均有提升。为了更好地实施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小学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本研究建议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构建立体全面的教育环境,建立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联动模式,为小学生参加传统节日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注重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代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