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
2020-07-04阮雪屏
阮雪屏
阅读教学也具有多重功能:获得信息、体验情感、传承文化、构建语言。但是,教师也应根据编者的不同安排有所侧重。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一般都是由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构成。教师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就要根据编者的编排意图,调整教学方向,从指向综合的阅读教学转向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本文试以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为例加以说明。
一、基于编排的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应基于课程的视野下进行文本细读。这需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要把握文章的主题,从结构、描写、词语等角度品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二是要从根据编者的意图,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依照这两个原则,对《那个星期天》的文本细读如下:
(一)把握文章的主题
《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记叙了一个小孩星期天盼望母亲带自己出去的过程。在这一天中,母亲不停地忙于各种家务,小孩则从早上等到黄昏,最终还是没有出门。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小孩从早等到晚的内心变化,极其传神。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我”早上、上午、下午、黄昏时的心情。早上,母亲答应了带“我”出去,“我”心理特别兴奋;母亲要出去买菜,“我”在等待的过程中,“焦急而又兴奋”,一个人在院子里做各种事情;母亲买菜回来后忙着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我”则是絮絮叨叨地跟在母亲后面,要母亲带自己出去;下午“我”午睡睡过头了,母亲在洗衣服,“我”只好一声不吭地等着母亲洗完衣服,可是等母亲洗完衣服,天色已晚,已到黄昏,那时候的“我”惆怅、失落。
课文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内心独白到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情、景物之中,多角度表現了“我”的心理变化:“我看到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而又兴奋”,这是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课文的第四段描写了“我”在等待母亲回来时的几件事情:“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看画报”,这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情之中;“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依据文本、编者意图和学情进行。对于这篇课文而言,教学内容的确定关键是编者意图。课文所处的单元是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因此,教学时就需要紧紧抓住这个要素展开。具体到《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教学时,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物”的表达方式。
二、指向表达的教学设计
依据文本细读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向学习表达,即学习运用“表达情感的方式”。根据这一思路,本课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第一段,梳理顺序,把握基调。
(1)把握基调。第一个句子运用慢镜头,把时间拉长,表现了“我”盼望之久,心情之复杂。(2)了解顺序。把握以时间为顺序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触摸心情
1.体会在这一天中,“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四)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
1.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具体的事情表达情感。
(1)体会“我”在等母亲回来做的四件事,表现了“我”从兴奋到无聊,再到无奈的过程。(2)读写结合。通过具体的事例写自己等待时焦急难熬的心情。
2.通过内心独白来表达情感。
找出文中内心独白的句子,体会如何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
3.体会作者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1)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情感。
(五)总结三种写法
通过事例来表达情感;通过内心独白来表达情感;把心情融入景物中。概括起来讲,就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
(六)比较课文与《匆匆》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
思考:这篇课文和《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三、结语
虽然阅读教学具有多种功能,但是不同的编排目的,不同的教学取向,决定了不同的阅读教学形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编者意图和学情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运用指向阅读感悟和指向表达这两种阅读教学形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