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田灌区综合管理与节水展望
2020-07-04胡松
胡松
摘 要:农田水利灌区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户的节水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灌区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做好农田水利灌区的问题维修和制度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地区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全面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推广中,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用水的矛盾。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农田灌区综合管理与节水展望。
关键词:农业;灌区农田;综合管理;节水措施
1 引言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改善农业综合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的重要举措,其不仅仅有助于改善灌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群众收入增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为缩小地区差距夯实基础,同时节约了用水量,提高了水利用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水资源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 灌区农田综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气候以及地质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水资源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农业是耗水量大户节水潜力巨大,2018 年全国用水总量为6015.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就达到了3693.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 61.4%。随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用水量增长,二三产业增长的用水量势必要从农业用水节约出来。但是我国灌区农田综合管理发展仍不均衡、不充分,管理效率和质量整体水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极易导致水资源浪费的不良情况发生。因此必须要不断推动灌区农田综合管理发展、实现水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提升灌區水资源利用效率[1]。
2.2 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因地方财政紧张,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和其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投入与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3 群众的投劳筹资严重不足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多年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技术负责、市场化运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已不能再用,转而形成“一事一议、民主决策”。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逐渐增强,而集体观念却日趋淡薄,缺乏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只管用水,不愿管水,对水利工程的管护热情大大减少,工程建设中群众筹资投劳比较困难[2]。
2.4 工程建设存在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较多
当前,在国家的众多工作中,三农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水利、农业、发改、扶贫等部分各自根据自己部门的规划,利用多种渠道加大了对三农的投资力度,但是却形成了多头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使得各个部门的优势不能得到发挥,也使得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都不能够得到兼顾,使得资金的社会效益难以有效发挥。
3 提升灌区水资源利用率的方式方法
3.1 完善管理体系
对于农田水利灌区的维修和管理工作,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导致水资源滥用的问题。因此,农田水利灌溉控制部门应做好完善管理体系的工作,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实现水资源的节约。结合当地的灌溉情况建立可行的灌溉用水计划,引导农户采取先进的技术进行灌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建立完善的用水管理体系,按合理的标准收取费用,结合农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减少资源的消耗,提升农户的节水观念。优化水利灌溉控制体系,通过科学配置水资源,让水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保证水利灌溉的可持续发展[3]。
3.2 结合实际情况创建灌区农田综合节水模式
农田灌溉需要结合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原则,切实的选择恰当的节水工程技术,创建罐区农田综合节水系统,其实质就是针对农田水源利用规律,将雨水、地表水加以收集,在经过专门的净化处理之后进行再次利用。研究农作物所需养分的转移途径,科学合理地灌水、安排施肥、施药,实现水肥药一体化;识别适宜的先进灌溉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灌溉模式,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3 推广新式灌溉技术
农产品精准灌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多渠道灌溉的模式,有效控制了水资源的消耗问题。这种灌溉技术在农产品生长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适用,是结合农产品各个时期的生长过程得出的,需要经过科学的水量设置,利用先进的传感仪分析农产品的生长状况和土质条件,然后判断农田水利灌溉的基础水量,再精准地实施对农田的灌溉工作。农产品预报灌溉法的应用,是借助传感仪和相关的分析设备来完成的。在这种技术的支撑下,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和长势变化可以得到有效的计算和测量,得出合理的需水量指标,提升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使用效率。农产品调节灌溉法是信息时代下智能化的灌溉方式,需要借助智能机械,对土壤的环境和农产品的浇水施肥等情况进行智能化的监控,这样就可以全面地掌握农田水利灌溉的具体情况。
3.4 建设灌区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
为了加强灌区用水管理,完善并优化灌区通讯调度手段,提高并实现灌区水管调度现代化水平,建立先进的、实用的和可操作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随着现代化计算机、通讯和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快捷、准确、可靠的水利调度和水情测报自动化管理系统在水利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只有实现了水利调度测报、传输、决策等方面的自动化,才能使决策争取主动,从而最大程度优化调度方案,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益,同时在汛期最大限度地控制和调度洪水,将可能遭受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为了实现灌区管理现代化,应加速灌区信息系统建设。
4 灌区节水发展展望
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灌区在农业现代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身发展一定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尤其是在农田综合管理中要做到:一是走绿色协调、可持候发展的路子。现今灌区为了减少损耗,保障河道边坡稳定性与安全性,采取混凝土衬砌手段,但是会造成水量分配空间及时间的变化,影响原本可以确保生态平衡的水循环路径。今后灌区渠系建设时可以以生态护坡为主,减少硬化面积,以增强水体净化能力、补充环境绿化。二是加强田块与节水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要着重于控制田块面积,使用激光控制平地和传统机械平地结合的新型平地技术方法,并且根据地块划分布局节水设备设施。三是加强节水技术推广应用。通过优先选用低压管道输水减少损耗,发展集雨节灌使得降雨得到高效化利用,使用新型开发的地下滴灌专用灌水设备解决由于系统负压造成的滴头堵塞问题等,有效控制灌水的次数以及定额。四是加强农田节水设备设施的养护管理,保障正常使用[6]。
5 结束语
灌区农田综合治理方案其本质目的就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的协调农业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系统的小农水工程、探索科学的综合管理模式,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有效控制农田污染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瑛.浅析农田灌区综合管理与节水展望[J].建材与装饰. 2019(35).
[2]石云云,陈贵强.农田灌区综合管理与节水展望[J].科技风,2017(16).
[3] 唐专恒.基于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