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2020-07-04
主持人:向 征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副教授
信息技术与旅游的关系正在成为旅游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认识和厘清这个关系面临着两个主要挑战:一方面,旅游本身是庞大芜杂的行业,也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移动的目标”。因此,如何把握信息技术和旅游的重要结合点,既体现旅游的本质和特征,又反映时代脉搏和对未来的展望,值得旅游科研工作者深思。
鉴于此,本期笔谈邀请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學者,深入讨论旅游信息技术研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前沿话题。第一篇“人工智能时代的旅游”,概括性地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应用,并结合旅游的特征着重讨论了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第二篇“人在旅途的演变”,着眼于智能手机对旅游体验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商机。第三篇“共享经济对旅游经济人本因素的影响及信息技术的作用”,分析和讨论了共享经济的技术基础及其对日常工作和休闲生活微观层面的影响和冲击。第四篇“旅游信息技术与游客关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科技伦理与责任方面的思考,讨论了旅游信息技术应该如何精细化地关照不同的需求,为旅游者提供具有人本关怀的优质体验。第五篇“中美旅游信息技术发展之现状比较”,对比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旅游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对信息技术的比较性研究或有启发。最后一篇“信息技术与旅游:从数字化到信息加速时代”,回顾了旅游信息技术研究的阶段性发展,讨论了它作为一个日渐成熟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特征,并展望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尽管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希望这几篇文章能够激发读者及广大旅游科研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这一重要领域的认识。
人工智能时代的旅游
Ulrike GRETZEL
(USC Center for Public Relations, Annenber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A 90089, USA)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01.001
由于信息密集是旅游需求和供给两侧都具备的显著特征,人工智能在旅游业的应用有着广泛前景。人工智能的出现使机器可以完成一般由人类智力完成的任务,比如语音识别、图像认知、决策或学习。通过处理非结构化和非量化的海量数据,人工智能可以用复杂算法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相对于传统的计算应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无论是预测需求、优化旅程、自动翻译,还是实现航班行程和旅游产品的动态组合,算法都能在当代旅游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智能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学习、模式识别和解决问题,旅游业作为一个数据丰富的领域,有助于探索人工智能的前沿。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应用
旅游作为一种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且数据具有动态性、非结构化以及分散化等特征。一般来讲,旅游不属于频繁的日常活动,因此,在个人层面上,旅游数据较为零散,在交通方式、目的地、住宿和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极其多样化。旅游数据的产生往往超越组织边界,并跨越文化、语言和国界。旅游业中的价值创造是基于对复杂的动态数据的收集、交换、整合、过滤、转型和传播。更进一步,旅游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其异变性和不稳定性使行业的复杂度和不可预测性不断增加。旅游业中存在导游、个人助理和代理等各类人员,需要提供大量的人工服务,以满足游客和旅行者各种各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使其获得有意义的最佳体验。因此,通过对数据的认识并提取有用的知识,能够使旅游业更加高效。
当今的人工智能在语音和面部识别、视觉感知、自然语言和图像处理、自动语言翻译以及推荐系统等方面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在旅游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也越来越面向消费者。例如,虚拟和语音助手、聊天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的服务机器人等。而在人机交互的后台,从旅游搜索到在社交媒体发帖分享旅游经验,利用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智能系统正渗透到旅游业的各个方面。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基于人工智能的旅游有诸多好处。旅行充满了风险和摩擦,人工智能可以保证高效、无缝和更可持续的旅游方式。例如,通过同声传译促进交流,通过优化线路避免旅游者遇到困境,在不可预见事件或危险的情况下自动重新规划游览路线,通过面部识别减少安检、边防的排队等待时间,让游客更容易获得客户服务,支持旅途中以人为中心、便捷的人际互动方式等。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让旅游者在旅行规划时,不再需要处理大量的无关信息,也不再需要忍受不符合自己喜好的酒店住宿和景点参观,使得旅游体验更具个性化、更加愉悦。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还能通过提供陪伴和准确预判来满足安全和社会的需求。例如,当旅游者开车有睡着的危险时能提醒他们。因此,人工智能为旅行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排除许多旅行中潜在的困难,使旅游更顺利。
人工智能的问题和挑战
在人工智能给旅游业带来益处的同时,许多学者和业界人士也开始从多个方面思考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世界各地,旅游业都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雇用了大量的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而人工智能的出现让翻译这样的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大减少。显然,基于人工智能的旅游业自动化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人工智能带来的其他潜在的社会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讨论。例如,当前关于虚拟货币“矿机”能耗的新闻就引起了人们对高强度计算所造成环境负担的关注。服务器集群需要大量能源用于计算和冷却,因此,以机器为载体的人工智能需要额外的自然资源,并会带来新的废物处理难题,亦加剧了可持续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跟人工智能带来的能源控制、容量优化等优势共同考虑和权衡。
此外,学术研究和新闻媒体也对过于依赖人工智能而带来的广泛威胁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应用可能被黑客攻击,当它们内嵌或连接到物联网时,可能造成物理设备的损害和人类身体的伤害。除了日渐增加的技术依赖和潜在的网络犯罪,使用人工智能还会导致隐私问题。例如,使用人工智能的语音助手不仅会回应,还会主动倾听,但我们并不清楚他们会使用什么信息及用于什么目的。旅游者在这方面尤其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当他们到陌生的地方旅行时,往往以牺牲隐私来换取安全感。
与旅游相关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广泛讨论的话题。一方面,很多算法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对人群进行歧视性的区分对待,例如,关于利用面部特征识别罪犯和发现机场安全威胁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担忧,因为用于训练这种人工智能的数据具有歧视性,而且对犯罪行为的基本假设存在严重缺陷。同时,用以训练人工智能的许多算法仍然是基于人类智力的算法,难免受到人类偏见的影响。同样令人担忧的是,深度学习是一种“黑箱”操作,很容易掩盖伦理问题,所以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但无法保证其透明度。由于不依赖于模仿人类智能,进化算法有望克服当前人工智能算法的一些局限,但也必须仔细考量其益处和伦理意义。
另一方面,消费者通常并不了解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因此没有认识到它对决策的影响。例如,消费者在查看旅游App的内容时,很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是通过识别消费者行为模式,并从中推断出使用者特定偏好或价值的算法筛选出来的。因此,围绕人工智能伦理的议论又涉及人权问题,尤其是其对人的自主权的侵犯。一般认为,人工智能的伦理责任由各个利益相关者分担,包括设计者、程序员、商家和用户,但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各个责任方一起合力规范人工智能的伦理。
除了這些普遍问题,人工智能对旅游体验的根本基础有什么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对旅游的记忆往往涉及克服困难和牺牲个人享乐等故事。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旅行真的能令人满意吗?当旅途中没有遇到什么意外和困难时,我们还有什么故事好讲呢?有人工智能服务的旅行故事值得分享吗?如果旅行主要是由人工智能策划,人工智能参与旅游信息搜索中,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信息,我们还能够获得同样的成就感吗?也许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会自动编辑出最好的旅游图片,并把它们发布到社交媒体上,但我们会在意吗?目前在旅游业,人们对待人工智能主要是出于猎奇心,比如消费者把提供机器人递送或机器人调酒师的商家当作旅游吸引物,但我们无法预测当人工智能真正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时的情形。我们会不会对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局限性感到沮丧?我们会不会在度假的时候,怀疑人工智能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或者盲目地听从它的建议?或者,我们的旅行故事会不会因为可以体验到更好的服务,更专注于从旅行中获得的身心放松、增长见识或兴奋刺激而变得更加精彩?
旅游推荐系统的文献在这方面有一些真知灼见。这些研究早就认识到,在推介旅行计划时,完美的偏好匹配并不一定是完美旅行的保证,通过引入突变的遗传算法,提供出人意料的旅行建议,给消费者以惊喜和灵感,让他们发现意想不到的机会。的确,发现、挑战和惊喜是旅行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这类文献还告诉我们,增加算法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使用者对系统的信任。不让消费者参与其中,而仅仅依赖于数据预测旅游者偏好,并不一定会带来更高质量的用户体验。人工智能的结果需要通过反馈来完善,所以对话互动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的方式。总而言之,使用者更乐意通过参与找到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不透明的算法推介的结果。
虽然尽量避免游客在旅行中与服务人员互动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是人工智能能否用类似同理心(empathy)的情感使客人感受到特别的服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人工智能会不遗余力地去帮助我们吗?当享受人工智能提供的服务时,我们作为客户能否体验到真正的喜悦?尽管个性化服务的确可以极大地增强我们的体验,但是当这个服务过程毫无隐私地暴露给他人的时候,我们的容忍度为多少?我们会不会感觉奇怪或者尴尬?当人工智能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身份特征融入它的计算中,当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不正常的行为时,我们的容忍度又为多少?
总而言之,想让人工智能时代的旅行变得愉快,人工智能系统开发者需要对旅行和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深刻的认识,而不仅仅是把可以自动化的服务组合在一起。这其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虽然旅游学者在旅游体验和旅游行为方面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但他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例如,大多数现有理论仍然将旅游者看成一个力求效用最大化,坐在家里或办公室的个体决策者,而缺乏针对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有用的理论体系。其次,由于学科之间存在壁垒,旅游学者可能会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效果,但很少参与人工智能算法和理论的研究。因此,人工智能在旅游业的应用由旅游学者和人工智能专家共同开发才是正道。
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未取代人类智能,但它已经渗透到旅游业的方方面面。我们平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只有当它内嵌于机器人或控制设备中,或者出现问题造成困难时,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例如,聊天机器人无法让我们与真人客服直接对话,或者由于网络问题而出现的故障。大多数时候,人工智能是在后台运行的,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旅行和旅游体验,例如,它经常让我们走最便捷的路径,而不是风景最佳的路线。因此,旅游领域应该客观认识人工智能的影响,提高意识,进一步对有个人意义的、并对社会和环境都有益的旅游体验进行理论上的升华,这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才有指导意义。
(向征译;丁于思校)
(作者系该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收稿日期:2019-07-17)
人在旅途的演变: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之效果
王 丹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旅游管理学院,香港九龙)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01.002
人在旅途,自古就绝非易事。人们离开自己惯常生活的环境,经历舟车劳顿到达另外一个地理位置,面对不完全熟悉甚至极其陌生的人事物。信息的不对称和与所熟悉之人事物的隔绝使得这旅途充满了风险少了享受。战国时候的苏秦这样描述游历求学的旅程:“赢滕履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负书担囊,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借赵辛楣道出“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旅途展现的是疲累、困难、风险,甚至成为了对人性考验的途径。因此,古人轻易不旅行。旅行需要有正当且重要的目的,事前要占卜,祭祀,饯行。旅行可谓人生大事。
20世纪以来,毋庸置疑,科技的发展——尤其交通工具的革命和导航技术的革新,让我们的旅途越来越便捷安全舒适。信息通讯科技的发展解决了异地沟通的问题。互联网的发展和普遍使用降低了旅行者与目的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我们已经见证了互联网企业(例如在线旅行社)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旅行规划和刺激了自由行的兴起,也感受到了社会化媒体(或者自媒体)平台如何加强我们小社交圈的联系以及提供用户评价进而改变我们做决策的方式。2000年以来,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真正成就了我们说走就走、若即若离、变化万千的旅途。本文将围绕“ 说走就走,若即若离、变化万千”三方面阐述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对于人在旅途的改变以及相应的商业挑战和机遇。
来一场 “说走就走” 的旅行
最初的移动电话在过去十年中发展成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具有多种输入功能和大屏幕,可提供可靠且无限制的互联网接入,并且具有强大的位置感知功能。 更重要的是,智能手机增强计算能力可以支持多样的移动应用程序(App),这些应用程序将移动电话的功能扩展到广泛的信息服务,例如专业信息搜索、社交网络、导航等。在这些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智能手机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搜索的时空限制。旅行者能够几乎随时随地的接入互联网信息空间。
信息搜索的时空限制解锁为旅行规划的模式开启了无数的可能性。当人们刚开始拥抱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便利的时候,旅行规划是一种享受,一场关于信息的饕餮盛宴。各种在线旅行社、比价网站,以及各种旅行供应商都为旅行者提供方便访问的网页和图文并茂的信息。人们安坐于电脑前可以花费数小时仔细查询比较,最终选择最满意的旅行路线和产品。然而,随着人们旅行频次的增加和信息量几何级数的增长,计划旅行渐渐变成了一个负担。忙碌的人们逐渐发现,花费数小时坐在电脑前计划旅行是一种奢侈的时间消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使得碎片化的旅行规划成为现实。人们在等车时、坐车时、排队时、看电视时等各种碎片时间都可以查询信息和进行旅行规划。这样旅行规划的模式就逐渐由以往的静态模式(例如安坐电脑前)转变为动态模式(例如在地铁中)。旅行规划时空的灵活性刺激了人们更多的进入旅行幻想以及计划实行的状态,进而刺激了旅行行为。信息搜索的时空限制解锁更加减少了人们对于旅途中风险的预期。由于随时随地可以查询信息,人们能够在旅途中来进行计划,减少了行前计划的复杂性。人们在将更多的旅行决策退后至到达旅行目的地以后。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支持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由浪漫的宣告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实际。
这样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给了涉足旅行业的商家们新的启示。例如,在动态模式和静态模式下的信息搜寻行为有很大差异。缘由人们在动态环境中的关注力和思考程度很容易受到外界杂音的干扰,进而对于信息的吸收力会有别于静态旅行规划环境。因此,商业组织需要设计更加利于动态环境下信息吸收的信息传播模式。这包括对于适于手机屏幕的网站设计,信息传播平台的选择,信息内容本身的设计。
谈一谈旅行中的“若即若离”
若即若离通常用于形容 人与人之间关系,新华词典解释为“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在本文中若即若离转义为描述旅行者与原居住地的人们之间的距离感知。在移動互联网普遍使用之前,旅行者与原居住地之间的家人朋友是“远”的。因为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甚至时间区域的差异,旅行者无法时时与原居住地的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旅途经历。沟通仅限于偶尔的几个电话。甚至互联网所能做到的最多也仅只是在一天之末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几幅照片的更新。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以及普遍使用使得旅行者与没有随行的家人朋友们感受到虽是“远”的,却是“近”的。这远是实际的,地理位置上造成的。这近是感知上的,随时随地的沟通维系的。在社交媒体平台(例如微信、脸书)的支持下,旅行者可以选择时时与没有随行的朋友们保持联系。这种通过文字短信或者图片或者语音信息的沟通是非即时的。这样的沟通对于旅行者的干扰程度相比电话通讯而言是少的,因为旅行者可以控制回复与关注的程度;然而相比电子邮件而言,这样的沟通又更加及时。旅行者还可以将他们的旅途即时分享到社交媒体状态中(例如微信朋友圈、脸书的新闻版),让异地的家人朋友们能够同步得到关于旅途的更新。
旅途中这样“若即若离”的关系对于旅行者的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研究显示,旅行者因与家人朋友保持顺畅以及几乎同步的沟通而感到安心。没有同行的家人朋友们对于旅途中各种见闻的关注与评论不但增加了旅行的乐趣,甚至因为采纳评论者的建议而改变了旅行的线路和节奏。旅行者在旅途中的即时分享对于旅业商家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情绪指标。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对于旅行者在一个目的地或者一个景点的即时分享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图片和文字的分析,得知旅行者们对一个目的地或者景点的喜恶。旅途中与日常生活的人事保持顺畅联系也会带来烦恼。越来越多的旅行者承认在个人休闲旅游中受到工作的困扰,因为即时消息(例如微信消息)和工作电邮的通知无法逃避。虽然有些旅行者承认得知有关工作的消息是一种心理安慰,因为他们乐于知道工作在他们休假的时候进展顺利。大多数人不满意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能够轻易地将工作带入度假状态中。嗅觉灵敏的商家们已经感受到了旅行者的烦恼,一些奢华度假酒店推出科技绝缘区域的服务,即为旅行者断绝基于互联网的外界联系,让客人能够真正沉浸在度假状态中。
捋一捋旅途中的“变化万千”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让旅途从求穩变成求变。如本文一开始提到的旅途非易事,旅行者对于陌生环境的未知预示着风险。因此,人们习惯于做旅行规划。旅行规划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减少不确定性以及最终保证高品质的旅程。在互联网时代的初期,信息搜索成本的降低让人们能够尽量细致地计划旅行。旅途中的人事物,旅行者们在行前都可以通过官方网站、自媒体网站和第三方网站了解预订。细致的规划为的是求稳。然而,因为旅行者不能完全控制旅途中的各种元素,旅行中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够被完全消除。因此,旅途就存在变数。“变”是为着应对变化的环境而对于原本的计划做出调整。这些变化通常是迫不得已的。然而,旅途中的变化并非全是负面的。与期望的不同有时候会带来惊喜。因此,旅行者在旅途中会根据情况而主动求变。求变就意味着风险,而减低风险就需要信息和决策。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前,旅途中的变化难以获得充分的信息支持进而做出让旅行者自信的决策。现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不但让信息变得唾手可得,更加成为旅行者与旅行环境之间的智能代理人。一旦到达机场,游客就开始与旅游目的地建立关系。为了相互融洽并最终获得期望的结果,游客和目的地通过提供信息和通过广告板、标牌或人工代理等各种媒体进行信息搜索来努力了解对方。在过去十年中,智能手机已经发展成为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关系的智能代理。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及其作为传感器的功能相结合,积极地调解游客和目的地之间的关系。旅行者通过智能手机来认知环境和获得客观和非客观(例如顾客评价)的咨询。如此而来,旅行者更加愿意在旅途中求变,目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新的选择进而让旅途更美好。“变化万千”的旅途与之前提到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是分不开的。计划的少了,那么变化就更多了。
面对旅途中喜欢求变的旅行者,旅业商家应该意识到智能手机作为旅行者与旅行环境之间的智能代理人的角色。在智能手机平台上,如何帮助旅行者更好地感知旅行环境?如何根据捕捉到的环境信息为旅行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或者建议?如何在理解动态信息搜寻和决策机制的基础上辅助旅行者做决策?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成为学术研究和产业营销以及产品设计的关键。
(作者系该院副教授,博士;收稿日期:2019-06-15)
共享经济对旅游经济人本因素的影响及信息技术的作用
Marianna SIGALA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Business School, Adelaide SA 5005, Australia)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01.003
共享经济的规模和范围的快速增长影响了旅游体验的方方面面。当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交换、分享、商业化和货币化其拥有的、但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成为一名旅游业微型企业家,在全球市场上出售其专业服务。事实上,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存在于从美国、欧洲到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众多国家和文化中的全球化的现实。它是超级消费社会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的替代解决方案,因为它号称支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理解和团结,为那些无法进入传统全职劳动力市场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虽然人与人之间以物易物的经济形态早已存在,但技术对共享经济的极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支持闲置财物的交换,跨越国界的、陌生人之间的以及即时和有临时需求的交易,而且越来越安全和私密。技术的发展,如社交网络、移动通信、微支付系统、电子加密货币、网评系统及个人信用系统等,使人们能够在买卖双方之间实现沟通、评估和相互信任的交易,并支持财产管理、物流和安全支付。由于旅游产品往往是跨越国界的,是以体验为基础的,其价值无法像一般商品保存起来,而且买方往往是在旅行中的,共享经济在旅游业中也有诸多应用。
理想情况下,共享经济可以帮助我们重塑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实现更具可持续性和深层意义的价值观。例如在中国,共享经济被视为支持农村地区和高科技领域发展的机遇,从而被视为中国政府的战略重点之一。但共享经济的承诺能成为现实吗?在旅游实践中,共享经济是否有助于游客和从业人员,能否让整个旅游业变得更好、更可持续?针对共享经济真正的驱动因素等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意见。为了更好地理解共享经济的真实影响,应该对它如何影响我们日常工作和休闲生活的微观基础进行探索。本文批判性地回顾了共享经济对旅游经济人本因素的3个主要微观基础的影响,即旅游工作和职业,饮食习惯和模式,以及个人身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讨论相关信息技术的作用。
共享经济与旅游劳动力和创业
年轻一代对大公司和现有社会经济体系的组织文化及实践感到不满,正逐步转向共享经济。他们寻求独立性、自主性、移动性,欣赏多样化和灵活的转换能力。可以说,共享经济与千禧一代的生活和职业理想完美匹配。千禧一代中的许多人属于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他们的工作不受地点限制,假期和工作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数字游民代表了旅游共享经济的主要用户,因他们需要移动、灵活、高效、经济和便捷的解决方案。
共享经济创造了3个主要的数字劳动力市场:(1)按需工作,即提供本地服务,例如驾驶、清洁、托管等;(2)众包工作,使人们能够远程提供旅游专业技能和服务;(3)P2P借贷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众筹成为企业家。同时,共享经济还进一步推动了4类微型企业家的出现:(1)初创企业有望发展成为下一个类似爱彼迎的P2P平台;(2)微型企业家利用这些共享平台“租用”资源;(3)二级企业家对缺乏时间的微型企业家提供技术和工具的专业支持,帮助其在P2P平台租用资源;(4)自由职业者向前3类企业家提供服务。可以说,共享经济创造了新的旅游工作和创业机会,重塑了旅游业的形式和性质,重新定义了传统上的旅游就业或旅游劳动力,并让任何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就业或创业路径。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这4类微型企业家在旅游业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到目前为止,旅游共享经济中已涌现出众多的旅游服务P2P如餐馆、住宿、航空、导游、吸引物及中介机构等(如camplify.com, youcamp.com, misterb&b),为旅游微型企业家提供技术支持的在线程序(如beyondpricing, everbooked, guesty, properly),以及用于帮助产生和“管理”微型企业工作者的技术平台(如优步)。
新形式的旅游微型企业工作者被招募、激励、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与旅游公司用于管理員工的传统方式完全不同。旅游微型企业工作者只是通过平台工作,而不为平台工作。共享经济平台在轻资产经济中运营,不需要拥有生产资料,并且不替员工承担法律责任。这些人是服务提供者,他们也是承包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雇员。在共享经济中,淘金的古老说法再次得到证实:出售采矿工具比矿工更有利可图。所以说,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共享平台是赢家。共享平台不是雇主,而是一个新的数字工厂车间,其不透明的算法控制着游戏规则。平台重新定义了工作场所的概念,微观企业家的工作条件和他们工作的方式与传统工作者完全不同。同时,新的就业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物理的、经济的和情感的风险,压力和成本等不利因素也可能影响微型企业家。
总的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被商品化,人们成为自营职业者。有时,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会被滥用,就业的含义在零工经济中重新被定义。在这方面,我们不仅需要更好地理解和界定新的旅游工作和创业企业的性质,还需要理解新的旅游微型企业工作者所需要的新工作场所和条件。
共享经济与饮食习惯和社会文化变化
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身体需要,还是一种社会活动。众所周知,共享经济已经对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产生了影响,包括在线点餐、P2P用餐共享、由在线平台支持的美食和节事俱乐部、在线食材供应和分销市场等共享经济模式是当今世界快速增长的主要食品服务创新之一。然而,我们对于这些模式对用餐习惯、健康生活以及食品服务产业的绩效和重组的影响知之甚少。虽然有一些初步新闻报道,但缺乏对这些具有深远影响的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在线点餐不仅能满足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需求,还可以:(1)颠覆和改革现有的食品市场和饮食习惯;(2)通过重新定义餐饮体验和共同用餐的价值意义来创造新的餐饮市场。信息技术如智能手机App使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灵活和快速地点餐。这些便利性能够显著改变饮食习惯和用餐体验,从而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烹饪及食物购买模式。在线点餐能促进地方营造(placemaking),对人们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它会不会增加朋友、家人和同事之间的惰性和距离呢?当人们可以与没有一起共餐的人分享和讨论社交网络上的用餐体验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独自就餐。然而,现有研究忽略了在线点餐对消费者就餐和烹饪行为以及饮食健康的根本转变和颠覆。在线点餐系统与传统的外卖和食品配送系统相比,也存在根本差异和独特特征。研究人员难以用从传统外卖研究中获得的知识直接得出在线点餐影响的研究结论。
共享经济与个人/工作身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工作一直是一种自我表达形式,一种形成我们自尊和身份的方式。但是,在数字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同事,没有工作场所,没有组织文化。众所周知,当某人缺乏对组织的强烈归属感,难以获得并维持稳定的工作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全、自尊和合法性时,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尽管零工可以获得喜悦感和自我满足感,然而由于缺乏组织,零工在工作中会经历痛苦、焦虑和缺乏工作认同的紧张情绪。零工经济的实践者已开始使用基于互联网的社区互相支持,共享信息,增强安全性和保护,以协调和分享投诉,或进行集体讨价还价。
共享经济与社会/道德价值观
共享经济平台可以减少消费模式,减少汽车的使用和碳排放,为弱势群体提供工作机会。因此,共享经济被认为是解决我们过度消费问题的一种方式,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共享经济表达、采用和支持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从“你就是你所拥有的”到“你就是你所分享的”的思维过渡中。
但共享经济只是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提供了一种经济便捷的方式,而我们的消费动机和理由还是保持不变。实际上,一项研究表明,物质主义并不反对共享经济。相反,物质主义会导致对共享经济的更多参与,因为许多人看到共享资源的“共享”体验,共享经济已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消费替代方式。重新分配食品和再循环材料也会给物流和运输部门带来巨大负担,这可能抵消食品分享的任何其他社会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进行研究,以提供更全面的评估,这包括:共享经济的副作用,共享经济的整体影响,共享经济对人类思想、思维方式、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我们价值体系和制度的转变和重新定义。
共享经济与我们的个人数据
信息技术是共享经济的基础。共享平台知道你在哪里吃,吃什么,旅行的地点和时间,你在哪里如何工作,你住在哪里以及你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共享平台知道哪里是城里最好的餐厅,人们喜欢在城市的哪个位置做什么,什么是假期的热门休闲活动。许多共享经济平台,例如优步和阿里巴巴,遵循各个行业的整合和多样化模式,这些模式不是按供应链,而是客户体验生命周期来设计。通过跟踪人们的生活,共享经济平台知道并能够预测人们如何生活和成长。共享经济平台的预测能力能确定并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或思考并决定我们想做什么之前,我们将如何生活和行动,由此我们也将成为以在线个人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的一部分。
本文讨论了共享经济在微观层面上如何扰乱、重新定义、转变我们现有的思维模式和社会实践,同时也产生新的思维模式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共享经济的形式,比如区块链技术使供需双方能够抛弃中间机构(如支付系统)而进行直接的、可信赖的交易。因此,我们需要三思而行。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和重新思考共享经济中的雇主、创业精神、就业、消费、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动机等概念。同时,还需要中间层面的干预措施,例如认证计划的制定、数字化工作者的组织、共享平台的算法透明度以及监管和立法。更重要的是,认识传统制度和价值体系中关于生活道德和伦理宏观层面的变化,比如我们可以交换个人数据吗?怎么交换?为什么?与谁交换?我们如何定义和交换隐私以获得其他价值?通过对这些宏观层面和更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和伦理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我们才能在社会的中观和微观层面有效地指导和规范共享经济。
(丁于思翻译;向征校)
(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收稿日期:2019-07-13)
旅游信息技术与游客关怀
华成钢1,白长虹1,2
(1.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350;2.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01.004
旅游业是生产愉悦和幸福体验的产业,信息技术放大了这种“人本关怀”的效果,但它的效用绝非单向度的,在旅游活动中也有负面的表现。首先,信息技术加剧了传统体验的分极化表现,如旅游者在互动与独处、趋同与个性、普惠与特质等具有相对效果的体验价值诉求上,信息技术都起到了辅助塑造和加强个性化的作用。其次,技术引导着旅游群体在既定的场所汇聚,体验信息以特定的方式交换,这种互动形式完全围绕信息组成,形成了集中化与边缘化并存的现象,进而引发了旅游空间和网络空间相互间难以区分的渗入或侵入的动态矛盾。虽然有学者提出,创新和开发新型旅游体验,需要探索信息技术参与旅游体验价值共创效果的最大化。然而,在信息技术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潮中,我们应秉持旅游学科的人本责任,冷静地反思技术的“反面”作用,关注技术未能惠及的个体诉求,构建旅游业的信息技术责任,这是信息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代课题。本文采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结合科技伦理与责任方面的思考,讨论了旅游信息技术应该如何精细化地关照不同的需求、为旅游者提供个人化的优质体验,以及旅游信息技术开发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从而呼吁旅游学者关注信息社会中旅游者的新型体验、心理与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心理边界保障与被遗忘权侵害
信息技术可以使游客暂时脱离现实旅游空间,在精神上与周围的环境断开连接,到网络空间进行身心双重休闲。这种短暂的“现实缺席”创造了一种机制,为游客提供了自由选择参与或不参与旅游活动的能力,避免了不良互动,保障了游客舒适的心理边界。然而,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的侵入,模糊了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空间界限,带来不可避免的社交活动,使得游客难以掌握确切的社交边界。如航程信息App——航旅纵横,在上线了以“选座社交”为噱头的“虚拟客舱”功能后,多次引发网友争议,“我不需要社交”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Mill的伤害原则理论认为,被遗忘权的价值依附于人格尊严,强调的是公共生活的解脱,且自带谅解机制,是一种保持自我的权利。被遗忘权可以降低获取个人信息的自由度,从而避免社交互动,进而降低基于信息的人身伤害。旅游活动是实现被遗忘权的重要场域,“说走就走”“诗和远方”是寻求独处与自我实现的直接诉求,也是践行被遗忘权的有效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效果是复杂的,既协助游客保障心理边界,也使被遗忘权受到侵害。有学者注意到旅游者出现了主动断开网络连接、暂时隐藏行踪的新行为,这说明游客开始认为网络社交是一种潜在的体验障碍,有意识地避免信息技术对旅游空间的影响。
空间的边界保持与流动渗透都是人类合理的心理需求,在信息技术大踏步地创造互联与分享机能时,我们应谨慎思考旅游信息服务的技术责任,因为这启示着信息技术开发的相关准则,即掌握日常空间与旅游空间的相互渗透尺度,鼓励有边界感的社交方式。
社会认同诉求与过度利他心理
现实世界的冷漠和复杂使个体日益向往亲密性的情感交流和社会认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包容性极强的公共空间,促发了基于网络的分享共生的生活方式。认知相似或寻求认同的人群极易导致同质化群体的聚合,在网络空间中,因“群体极化”效应而形成的网络共同体,降低了个体与异质化人群之间的分享欲望。网络“群体极化”在旅游情景中的体现是,考虑到在现实中旅游情景的社交成本,游客更容易沉溺于网络空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格培养,满足于同质群体的认同而忽视与异质化群体的交往,进而更加倾向在社交媒体上向特定人群分享旅游体验,期许更准确、更有把握的社会认同,这个过程可以产生叠加性的愉悦体验。
然而,这种社会认同诉求亦有负面效应。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通常会鼓励游客通过网络互动获取情感交流和分享体验,但这种互动并不总是产生积极的结果,反而增加了旅游体验的复杂性。如,尽管网络空间的聚合或分享行为看似增加了个体间的联系,却没有人因此而摆脱孤独;而过多的社交媒体分享会导致游客失去地域感知,忽略与目的地的互动机会,丧失旅游体验;旅游者对移动信息技术的依赖,还会造成手机成瘾、网络沉迷等问题;甚至有旅游者会优先考虑为社交网络中的伙伴展示和分享体验,认为自己有义务拍摄、上传和发布旅游经历,争取社会认同,从而造成过度利他的心理压力。
在受信息技术消极影响的人群里,旅游者首当其冲,因为旅游体验本质上是向往“分离”的,而“分享”刚好违背了这一点。本着为游客提供“分离”服务的责任,旅游信息化企业可通过设计技术责任,鼓励线上线下互动,或增加现实旅游环境中的互动活动,以抵消过度利他心理的消极影响,倡导游客在现实旅游活动中探索自我,获取现实世界的社会认同。
信息技术加速与少数族群劣势
信息技术辅助了现代人的旅游、休闲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里的“现代人”却不是“所有人”,也不是“每個人”。实际上,当信息技术深度介入旅游服务时,部分族群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难以享受这种信息服务,从而生活在网络边疆地带。例如,当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大显神威的时候,年轻人如鱼得水,老年人则因学习、认知及视觉等能力的限制而寸步难行;再如,残疾人人数占比较少,在旅游活动中出现频率低,与他们相关的技术便难以在开发次序上占有优势。无法获得技术匹配和支持的群体,成为新时代的弱势群体,在资源分配方面处于劣势地位,难以享受到被信息技术改善的旅游服务便利。
这要求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要在旅游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等等”老年人和少数群体。一方面,在发展信息技术与旅游服务各个方面深度融合的同时,也保留一些传统的服务方式和内容,满足这一部分群体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模式,如开发无障碍旅游信息服务等,使信息技术对生活在网络边疆的少数族群更加友好。
信息技术使游客在体验现实世界旅行的同时,保持了网络空间的连接以及与地理上遥远环境的互动,既协助游客加强、创造新型旅游体验,也为其创造独特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方式。但受到旅游情景和游客使用行为的影响,信息技术既是动力也是阻力,创造了互通,也制造了壁垒,会直接导致旅游体验的价值共创(价值增加)或共毁(价值减少)。人们往往强调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技术消极的一面。所谓“消极”,并非指信息技术的反面,而是当我们对信息技术提出更高、更精细、更人文的要求时,它呈现出的暂时的不足。我们需要做的是,在高新科技热潮的裹挟下,本着服务于人的本心,以人文的、细致化的关怀指引旅游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旅游业的信息技术责任。在旅游业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为旅游者提供特殊环境的服务,如日本的Mandarin Oriental酒店推出“数字排毒(digital detox)房间”(不提供网络,同时鼓励瑜伽等运动的房间),纽约Park Hyatt酒店的“私人冥想房间”等,从而降低旅游者社会认同方面的压力感知,减少信息技术摧毁旅游体验的机会。可见,探索在持续互联互通的时代,如何通过“不连贯”的旅游服务创造优质的旅游体验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外,探索少数族群的旅游需求特点,构建完善的无障碍旅游信息服务也是十分关键的,这是体现旅游学科关怀个体、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课题。
(第一作者系该院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商学院院长;收稿日期:2019-11-05)
中美旅游信息技术发展之现状比较
潘 冰1,郑聪辉2,3,宋夫华4
(1. Department of Recreation, Park,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chool of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Penn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PA 16802, USA);2. 天涯海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海南三亚 572000;3.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旅游管理学院,香港九龙;4. 浙江卓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2)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01.005
中国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未来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美国是现在的最大的经济强国,也是很多信息技术的发明地。2018年的夏天,本文的3位作者中有2位在中美之间旅行和访问。在与各大公司和高校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旅游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未来的前景,也看到了中美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方向。随着中国和美国日益紧张的贸易关系和贸易战逐渐扩大加深,笔者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全球化还任重道远。本文力求从两个国家旅游信息化的不同的技术和道路来看未来的前景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手机支付的比较
在中美之间最明显的一个不同是手机支付的应用。在2018年的中国,一个旅游者或居民可以用手机完成所有的消费。据说杭州西湖边的乞讨者也有手机支付的二维码,路边行人用手机扫一下便可根据自己的财力完成一项慈善义举。中国的两大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利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占领了国内手机支付的几乎所有市场。但这个市场也是两大公司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才得以实现的。微信红包在春节期间养成了用户习惯,滴滴打车等手机应用也使手机支付变得必不可少。全民手机支付的背后是科技企业改变消费习惯的决心和占领市场的雄心。
在美国的情况大不一样。信用卡——Visa, MasterCard, Discover, American Express还是大部分消费者主要的支付方式。很多时候现金也必可少。美国服务业的小费文化也很难使现金完全消失,毕竟拿出手机或信用卡付给门童2美元远没手里塞进一张钞票更为方便和礼貌。如果让10个美国人拿出手机扫二维码来支付, 能知道如何做的最多也就一两人。手机支付在美国也存在,星巴克和快餐店也有Apple Pay和Android Pay, 两者都是使用NFC技术,但据笔者观察,使用这两种支付方式的消费者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美国信用卡已经普及,70%~80%的美国成年人都拥有一张信用卡;中国13亿人中只有5000万人拥有信用卡。在美国,信用卡已经去掉了使用现金的种种不便,个人支票也还在广泛使用,使用另一种支付方式不是十分的必要,而在中国,手机支付却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便利。美国的手机支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在短时间内很难像中国那样普及起来。但在美国很多地方也已经开始接受手机支付,比如中国游客众多的地方,像尼亚加拉大瀑布等。最近,中国的手机支付在越南的推行也受到制约,一是打击非法的POS机的使用来维护税收,一是基于国家主权的考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和美国的支付手段还可能会是两套不同的系统,存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商业的空间里。
不同类型的旅游信息技术
不仅是支付手段,许多类型的旅游信息技术在中国和美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美国,主题公园的一个创新是迪士尼公司的Magic Band手环。迪士尼总共花费了10亿美元研发这个嵌有RFID和远程无线元件的可佩戴设备。这个手环可以与信息卡、房卡和各种传感器相联接,这样每个佩戴者的行为轨迹都会被迪士尼所捕捉。一个家庭在饭店可以提前订餐,在到达饭店时雇员早已准备好食物,而且知道这个家庭的名字和落座的位置。这一切都给了游客一种魔幻式的体验。而这个手环的设计本身是不张扬的,真正体现了“好的科技是不可见的”的原则。这个手环会给迪士尼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用手环购买的易用性也使消费更加便捷从而促进更多的消费;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商品的摆放,以便更有效的促销。销售的大数据也可用来度量营销的效果,并改进下一次的营销。
相比之下,中国的景区和目的地的智慧旅游发展迅速。比如,利用手机和LBS数据,杭州市文化廣电旅游局可以实时预测西湖景区的游客人数。在某个景点游客量即将达到饱和前2个小时,与运营商合作,可以发短信给附近的游客来避开那个景点的高峰。比如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景区,政府的厕所革命政策催生了所谓的智慧厕所,公众可以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实时查询附近的厕所,在厕所的入口处,你可以清楚看到每个蹲位的状况,这样就为游客节约了时间。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旅游市场监管模式,探索建立海鲜排挡电子监管系统,成功解决了海鲜排挡消费的诚信监管难题,有效重塑了放心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他们也整合了政府各部门、民航、OTA等第三方数据,实时掌握进出三亚的旅客数据、旅游住宿业入住数据、旅游交通运营数据以及旅游热点消费数据等,为全域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和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市场预测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与美国相比,中国这些旅游信息技术的不同在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整个商业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对严格监管、提高效率和减少拥挤有巨大的需求;强势的政府部门对旅游行业也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因此,与旅行者信息搜索行为(比如搜索需求、来源、结构及过程等)相关的文献为研究由于在线旅游的呈现所引起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概念基础。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的应用领域,旅行和旅游相关研究也反映了广泛见于通信、人机交互和管理信息系統等学科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框架。其中一个重要代表为Fred Davis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技术接受度模型(TAM)及其衍生概念来研究旅行者对旅游网站和其他决策支持工具的采纳和接受程度。而人机交互的方法则被用作理解旅行者行为模式的基础,研究旅行者完成信息搜索和旅行规划时与互联网及旅游网站的互动。
在这一阶段,技术主要被视为一种媒介、工具或对象,主要研究目的是为了理解和改进其在消费者交流和介入中的用途,这主要是由旅游营销所驱动的。研究中所用语言也多来源于旅游外的其他学科。技术的作用从早期针对功能性和可用性,演化为一种在线交流和劝说,最终成为一种能够推测旅行者的个人需求、渴望及要求的智能中介。重要的是,这一领域知识的发展已从单一理论或方法学的应用过渡到多学科领域的交汇,逐渐形成了融合计算机工程、人机交互、管理信息系统及营销等学科的在线旅游营销研究的核心问题。信息技术和旅游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顶级旅游研究期刊越来越多的文章中出现,同时促进了专门性科研平台的出现和发展,比如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ourism和ENTER旅游信息技术会议(ENTER e-Tourism Conference),促进了信息技术发展与理论和旅游相关性的研究和交流。
信息加速时代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技术包括Wi-Fi、搜索引擎、Web 2.0、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计算机、传感器、物联网、众包、开源、无人机以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等。之所以称之为信息加速时代,正因为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的急剧增长,以及遍布家庭、办公室及各种物理环境的技术和设备广泛扩散,导致数据和信息的积累成指数级增长。尽管数字鸿沟以多种方式存在,发达经济体中互联网的使用在不同的人口中已经达到饱和。与之前的时代相比,用户访问互联网上的信息已经从导航转向搜索和订阅模式,社交媒体以及其他许多协作工具重新定义了互联网的角色,从发布平台发展为参与和社交网络的平台。通过创造新的方式连接供给与需求,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共享经济的出现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信息技术,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已经深深地植入包括旅行与旅游业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与旅游的研究与其他领域产生的想法也在遥相呼应。比如, Sherry Turkle提出的“屏幕上的生活”的概念,描绘了技术如何重新定义了我们的身份和人际交往。David Lazer等提出的“网络中的生活”,表明数据和计算方法对处理、分析和解释各种社会科学领域生成的大量数据越来越重要。像Chris Anderson甚至直言“理论已死”,认为今后将由数据来帮助我们定义研究问题,提供科学见解。而诸如“人即传感器”和“量化的自我”等概念,反映了技术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人从社交化生物转化为数据生成设备,越发彰显“大数据”的重要性。
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信息技术主导性的研究问题侧重于寻求新数据和新的测量方法,以期理解这个因技术创新而瞬息万变的世界。搜索引擎查询和排名,用户生成的内容,网站流量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为理解旅行行为、市场细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设计和战略管理领域的一系列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利用旅行者自愿或非自愿地产生的数字足迹,我们可以构建例如所谓“旅游活动网络”概念框架,以认识旅游行为的经济价值。重要的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网络分析和机器学习的分析工具,使研究人员能够处理和分析定性的、非结构化的、数量空前庞大的数据,成为旅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认识旅行者对搜索引擎、Web 2.0、智能手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反应仍然是旅游研究人员的兴趣所在。然而,更重要的是,以数据为基础的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增长表明我们的研究重点已经转移:我们曾经只是将旅行和旅游视为一个用以测试源于其他学科理念和理论的领域;现在,技术已成为获取旅行行为和旅游体验不可或缺的手段,这对旅游研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旅行和旅游业不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或由旅游营销所驱动;相反,技术改变了我们对现实构成的看法,使我们能够为旅游管理赋予新的含义。
短短20多年间,旅游研究对信息技术与旅游之间关系的看法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从先前认为信息技术是旅游营销的工具转变为认同信息技术是知识创造和创新的工具,旅游管理相关的研究会由不断增长的数据和信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所驱动。当然,与大数据、社交知识、机器智能应用的伦理和道德相关的问题一定也会出现。我们对技术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参与更为广阔的对话,以新的角度关注如何使用新技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福祉与可持续性发展。技术已经融合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旅行当中,并且变得“无定形”。以开放的数据和共享的社交知识为旅游体验和旅游创新的基础,今天的旅游业不再仅仅是信息密集的领域,信息已经编织进旅游领域的方方面面,而旅游管理与信息技术业已密不可分。
(第一作者系该院副教授、博士,第二作者系该院副教授、博士,第三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收稿日期:2019-06-10)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