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兰娟:心有兰花济苍生

2020-07-04二水

晚晴 2020年2期
关键词:李兰娟肝炎人工

二水

第一次知道李兰娟,是在一则官方报道上。报道上说,十七年几经风雨,国难当头时,仍白发相见。说的就是李兰娟与钟南山。

她被称作这17年里,唯一可以和钟南山齐名的人间“圣手”。17年前,非典肆虐,是他们临危受命,率兵出征;如今2020年了,武汉疫情危在旦夕,再度出征领衔,还是他们。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的从医之路走得很不平凡:她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她潜心国际前沿课题,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

提出武汉“封城”

武汉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继2003年非典、2013年H7N9后,她再战防疫最前线。

1月18日,李兰娟同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国家就采取了这一措施。1月24日,也就是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科技部紧急召开的关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情况相关的科学研究部署会议,当晚就乘坐飞机赶回了浙江。

除了不停地做“空中飞人”,不出差的时候,李兰娟的时间也被工作填满了。在浙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人被安排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李兰娟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查房、监测感染患者、开讨论会议。因穿戴防护服不太方便,他们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不敢喝水、上厕所,工作相当辛苦。好不容易挤出点休息时间,李兰娟还要接受媒体采访,解除公众对疫情的疑惑。

这样忙碌的日程,对一位73岁的老人来说,其实有些难以消化,可李兰娟却说自己习惯了,并向国家提出自己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辭。”

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

虽然李兰娟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947年,李兰娟出身在浙江绍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家中全靠母亲卖山货维持。虽然家境贫寒,但她非常争气,中考时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现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中毕业后,她放弃了高考,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回归了生她养她的夏履桥村。那个时候她高中毕业,已经算是少有的知识分子,乡里安排的是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工作很轻松,还有工资,无疑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女孩子,最适宜的出路。她却在教书之余,自学成了一名“赤脚医生”。这是李兰娟医学生涯的起点,在一个闭塞落后的乡村里,围绕着家家户户因常年贫苦落下一身病痛的,最底层的人们。李兰娟自学医术,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步行千里联系浙江省中医院自学针灸,昼夜苦读,将一手针灸学得出神入化。没有设备,就学最简单的针灸:缺少药物,就亲自尝百草,半年多时间里,几十种药材烂熟于心,足迹踏破荒山野郊。

在她做“赤脚医生”的日子里,全村400多户,无论哪家有人生病,李兰娟都会风雨无阻、披星戴月地上门诊治。

“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1970年,首届工农兵大学生招生开始了。因为在村民中口碑良好,李兰娟被大队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第二次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李兰娟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做个好医生。为此,她也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

大学期间,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工作。在这里,她终日和重症病人打交道。上世纪80年代,全国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很多年轻人突然患上重型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常常熬不到一个月就死亡。“病人家属跪在我的面前,哭喊着:‘李医生,救救我的儿子!而我作为医生竟然束手无策,这让我很痛苦。”

在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离世后,李兰娟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很偶然的事件让她找到了突破口。

当时,医院收治了一位患有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病人,在经过血液过滤透析等一系列治疗后,病人竞奇迹般地苏醒并渐渐康复。“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有帮助呢?”受到启发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的难题之中。为了完整地构建人工肝支持系统,她在1986年以“人工肝治疗肝炎”的课题申请了青年科研基金。当年,人工肝作为一项新技术,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不少人对“人工肝治疗肝炎”这一新方法的前途表示怀疑。研究期间,科研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共同做科研的同事们离开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李兰娟一直坚守在研究室。

终于在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创立出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这套系统经过全国专家鉴定,被一致认为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我国肝炎治疗高病死率的难题。

然而,对这样一个独创的人工肝技术,李兰娟不但没有申请专利,还毫无保留地向同行传授,并在全国30多个省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自2001年起,她还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如今,已有来自英、美、德、日等国家的600多名专家、教授前来浙江参观或进修,以李兰娟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系统”也成为全球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

从谈“肝”色变,感染即死亡的第一肝病大国,到如今,可预防,可治疗,可控制……中国的肝医学史上,将永远记录一位以身涉险,以一己之力挽救成千上万中国人性命的女战士。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传染病学科的院士。当同事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时,她却显得非常平静淡然:“当选为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把病人治好,是她从医生涯里最坚定的信念

平日里,我们常说医者仁心,而在李兰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曾有记者向李兰娟提出三个问题:

一问:“幸福是什么?”李兰娟:“对一个医生来说,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

二问:“科学家精神是什么?”李兰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三问:“院士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李兰娟:“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把病人治好,才是她从医生涯里最坚定的信念。(来源: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李兰娟肝炎人工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人工“美颜”
小学生收到李兰娟院士回信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院士李兰娟:73岁上前线
李兰娟
古稀率队
人工制冷
人工降雪
人工自然范畴和人工自然的结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