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新中国农村卫生健康体系的确立
2020-07-04罗元生
罗元生
1957年袁 北京市召开 “除四害、 讲卫生”动员大会,号召群众大力开展消灭疾病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面临诸多困难,农民看病难、买药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曾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晚年在回忆文章中说:“毛泽东主席对卫生工作非常关心,作过许多指示和批示。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关心群众,关心和重视占全国人口近90%的农民的卫生医疗工作。”
普及农村医疗卫生,催生中国“赤脚医生”
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为此,他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农村医务人员的培养十分重视,多次强调城市医疗卫生机关“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
钱信忠在《缅怀毛泽东》一文中回忆道:“在1965年1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毛主席又当面指示过,并批评‘卫生部想不想面向工农兵,‘为什么把医学教育年限搞得那么长!我回到部里,立即召开党组会传达讨论了毛主席的批评指示,并于当月20日,向毛主席呈上报告。”
1965年1月20日,卫生部党组向毛泽东提交了关于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问题的报告:(一)组织高级医务人员分期分批到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培训基层卫生人员。(二)办好医学院、医专和中级卫生学校,缩短学制,增加招生,边学习边实践。(三)继续加强农村不脱产卫生人员的训练工作。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后,批示“同意照办”。
1965年2月6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对卫生部关于组织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报告的批示,至4月初,全国各地就有1500支医疗队,1.86万名医务人员下到农村。卫生部还派了两名司局长分赴四川、广西等地检查贯彻执行情况,全国上下掀起了一个下农村巡回医疗和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员的高潮,很多医疗专家纷纷响应。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农村送医。其声势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截至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名医生下农村巡诊。
由于医疗队人数有限,每次下乡,只能走两三个乡镇,且医疗队下乡只能轻装,不可能带稍微大一点的医疗器械,也不可能配齐各专科人员,无法达到有效地为农民医治疾病的目的。此外,医疗队长期下乡,各级医院要打乱日常工作来安排人员,农村为安排医疗队的食宿很费脑筋。因此,许多地方组织医疗队下乡没有长期坚持,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6月26日,毛泽东在与医务人员的谈话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8月14日,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各地认真纠正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立即得到全国的积极响应。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全国各地的城市医疗机构都抽调了大批医务人员到农村巡回医疗,为农民送医送药。
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再次召见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等人,讨论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事情。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重点谈了改善农民医疗条件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总构想。
毛泽东指示中有一条——要有一大批农村养得起的医生在农村给农民看病。毛泽东还划定了培养这样的医生的两个条件:一是高小毕业生,二是学3年医学。这些只是毛泽东当时的一个基本构想,在他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在执行毛泽东指示中,大体是按照毛泽东所说的条件做的,但做法不一,模式不同,培养的乡村医生称谓也不同,但普及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
在全国各县普遍建立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公社迅速建立卫生院,同时卫生部着手组织对农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
对农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上海市动手较早。“赤脚医生”的叫法,就是首次在上海市川沙县(今浦东新区)江镇公社出现的。原来,这个公社于1965年夏就开始办医学速成培训班,学期4个月,学的是一般的医学常识及对常见病的简单治疗方法。学员学成后,回公社当卫生员。
“赤脚医生”王桂珍深入农村为群众看病
在第一批学员中,有一个叫王桂珍的,来自江镇公社大沟大队。在学习中,她十分刻苦,很快就初步掌握了医学知识。结业后,被安排在江镇公社当卫生员,是该公社第一批卫生员之一。当时,江镇公社第一批卫生员有28个。这些卫生员,实际上是公社一级卫生院的实习医生,或者是护士、护理员。农民生病,还是要到公社卫生院来。王桂珍结业后,没有选择待在卫生院等农民上门治病,而是背起药箱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治病,农忙时她还参加部分农业劳动。
王桂珍的这种类似过去乡村游医一样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治病,农忙时也参加部分农业劳动的方式,并没有引起当地党政领导机关和卫生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只是把她的事迹放在学雷锋的范围来宣传。因此,王桂珍的事迹,当时仅局限于上海基層。
与王桂珍的事迹相联系的,还有一个人——黄钰祥。黄钰祥于1953年从苏州医专毕业。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妻子张蔼平相继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工作,直接为农民治病。他在工作中对农村缺医少药和农民看病难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
当时的江镇公社卫生院的条件极差,就是一幢租的民房,没有高压蒸汽消毒设备,连高压锅都没有,针筒等最基本的医疗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而这些做法都是不合规的。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钰祥仍然想尽各种办法为农民治病。他在认真为当地农民服务的同时,也注意用自己所学,教当地卫生员医学知识,以便有更多的人为农民治病。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和论述,引导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向讲究卫生、除病灭害的方向深入发展。广大群众充分显示出聪明才智,创造出不少好的工具和办法。
四川郫县群众用野生植物“打破碗花花”灭蝇,效果很好,受到毛泽东的赞扬。1958年1月上旬,毛泽东还前往杭州,检查了该市小营巷的卫生状况。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要求开展一场全国性的灭除“四害”的群众运动,掀起了爱国卫生运动的高潮。这场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使环境卫生得到很大的改善,从而更有利于人民群众预防各种疾病,使人民群众少受疾病的侵扰。
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关于除“四害”、讲卫生问题,毛泽东亲自起草的文件、写的信件和作的批示有10余份。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也非常注意吸收除“四害”运动中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对除“四害”运动中是否应该消灭麻雀,科学界有不同意见。毛泽东仔细阅读了这些材料。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改变了消灭麻雀的决定,提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接着,3月24日毛泽东在天津会议上重申了这个改变,并风趣地说:这两年麻雀遭殃,现在我提议给麻雀恢复“党籍”。由此可见,毛泽东在卫生防疫工作中,不但关心除“四害”、讲卫生,而且在实践中显示了尊重科学的精神。
钱信忠曾在回忆文章中说:“1965年,我当部长后,还就在农村卫生工作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和水质等重要措施,向毛主席当面请示过,毛主席欣然同意,认为这是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具体内容,要求卫生部先抓好工作,取得经验后推广,但不要用他同意作为号召急于在全国推行,卫生部即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在农村实行‘两管五改(即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炉灶、改牲畜圈棚、改室内外环境)为重点的控制疾病流行的措施和办法。”
重视中医药,坚持中西医结合起来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卫生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广大的农村疫病滋生,缺医少药,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当时全国西医仅有2万多人,中医虽有几十万人,但不能正常發挥作用,全国约有80%的病人未得到正规的医疗救助。为改变这种局面,1949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人员代表时,从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角度特别指出,要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对中医的贡献给予了很高评价。
毛泽东一直认为,中医药是人民群众赖以防疾治病的主要力量,看不起中医药是一种极端卑鄙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应当看到中医有本事,要当专家来看,按专家对待。今后医科大学毕业生要学2年中医。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毛泽东表达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的初步思想,并且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确认了毛泽东提出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工作方针,并提出“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样一个新方针。
1953年12月底,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
1955年12月,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中医研究班。1956年,中央召开了西医学中医的卫生厅局长会议,并且决定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医大学。这些措施,对于创造中国的新医学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提高中国的医学科学水平、在全国范围开展群众性的西医学中医的活动起了促进作用。
1958年3月10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批判教条主义的时候,再次提出学习和研究中医学文化的问题。同年10月11日,毛泽东致信杨尚昆,在谈到西医离职学中医的问题时指出:“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至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对西医学文化学习中医学文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1959年1月21日,毛泽东批发邓小平送审的《人民日报》社论稿《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再次强调全党要认真对待中国医学文化发展的问题。
1965年,毛泽东在《六月二十六日对卫生工作的指示》中,在提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口号的同时,也从另一种角度强调了西医学中医从而发展人民的卫生事业的思想。至此毛泽东关于卫生工作的基本原则,又增加了中西医结合,“通过医疗实践把农村的保健事业同城市的保健事业结合起来”这一原则,其中国医学文化发展道路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1953年9月16日,沈钧儒将无锡血吸虫病防治所沈瑜撰写的有关南方血吸虫病的汇报材料附函寄呈毛泽东。27日,毛泽东致信沈钧儒:“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并将汇报材料转交时任政务院秘书长习仲勋负责处理。
从此以后,毛泽东将血吸虫病防治作为一件大事,始终放在心上。1955年,毛泽东亲自视察了血吸虫病疫区。11月17日,毛泽东在杭州听取了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关于防治血吸虫病情况的汇报之后指出:“对血吸虫病要全面看,全面估计,它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1000多万人受害,1亿人民受威胁,应该估计到它的严重性。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防治血吸虫病要当作政治任务,各级党委要挂帅,要组织有关部门协作,人人动手,大搞群众运动。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11月22日至25日,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7个省市的各级党政领导和防治科技人员及专家共100余人。会上传达了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关于成立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的决定,经过研究,提出了7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大体部署,以及防治、研究等具体问题。
中央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也于12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总结了几年来有关血吸虫病科学研究工作的成果,专家们研究了防治的各种措施,指出综合性措施是今后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方向。
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到安徽省博物馆视察防治血吸虫病规划情况
在血吸虫病肆虐的地区,党和政府进行了全民动员,各种报刊、广播以及农村的墙报、喇叭等宣传工具,广为宣传。深受血吸虫病之害的广大群众,都有过惨痛的亲身经历,一听说共产党、毛主席派人来治血吸虫病,要为民除害,人人拍手称快。
毛泽东一直在关注着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他一面号召、部署和检查工作的贯彻执行情况,一面又去向有关专家学者征求徹底消灭血吸虫病的意见与科学方法。
195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3月3日,毛泽东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动物专家秉志2月28日写给他的信:建议在消灭血吸虫病工作中,对捕获的钉螺应采用火焚的办法,才能永绝后患,土埋灭螺容易复出。毛泽东看了非常高兴,当即指示卫生部徐运北照办。
从此,毛泽东到各地视察时,都要把这项工作当作必须了解和检查的内容。
1956年,毛泽东接见了广东省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陈心陶教授,听取了他对防治血吸虫病的意见。1957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中共中央随即于4月23日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指示的通知》。7月7日,毛泽东在上海各界人士座谈会上,又特意向有关专家询问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情况。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的喜讯。9月,毛泽东在安徽视察工作时,专门到省博物馆察看了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划图,查询进展情况,促其实现。
毛泽东看到了《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心情激动不已,一直在踱步,浮想联翩。微风送爽,不觉已是旭日临窗,他凭窗遥望南天,要歌颂这人间奇迹。于是以诗言志,欣然命笔,一挥写就《七律二首·送瘟神》的不朽诗篇。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不仅是对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热情赞颂,也是对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与血吸虫病作斗争的坚韧不拔精神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