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对古田会议的贡献
2020-07-04王新生
王新生
[摘 要]中共红四军七大没有正确解决领导层之间的争论问题。陈毅到上海后,向中共中央客观地汇报了红四军的情况和领导层之间存在的分歧问题,为中共中央正确解决红四军领导层之间的分歧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全国各地红军的发展和共产国际调整指导中国革命方针产生了重要影响。陈毅代中共中央起草的《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于统一红四军党内的思想,开好古田会议起了重要作用。回到红四军后,陈毅积极传达中共中央九月来信和周恩来的指示,参加古田会议决议案的起草工作,作了废除肉刑和停止枪毙逃兵的报告,对强化部队军纪、清除军阀作风、密切红军官兵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陈毅;古田会议;贡献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3-0060-06
古田会议以制定建党建军的伟大纲领而著称于世,90多年来,学术界研究古田会议的成果已非常丰厚,但研究陈毅对古田会议的贡献却相对薄弱。为更加深入研究古田会议,笔者就此问题发表些浅见,祈望学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陈毅向中共中央客观地汇报了红四军的情况和领导层之间的分歧,为中共中央正确解决红四军内的争论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就发现了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问题。红四军挺进赣南、闽西后,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更加严重。毛泽东力图对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加以纠正,但红四军党内部分领导干部在创建根据地、在红军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1929年6月下旬,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召开。毛泽东打算通过总结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解决争论问题,但他的正确主张未能为多数同志所认识和接受。大会在中共中央并未指示改组前委的情况下,改选了前委。中共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没有继续当选。这一职务改由陈毅担任。这次大会没有正确解决红四军存在的问题,影响是不好的。
8月下旬,陈毅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到达上海,汇报红四军的工作。陈毅先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报告了红四军党的七大的情况。李立三听完汇报后表示尽快向政治局报告,并要陈毅尽快写几种上报的书面材料。8月27日,李立三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扼要报告了与陈毅谈话的内容。政治局决定专门召集一次会议,听取陈毅作一详细的报告。8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陈毅的全面、详细的报告后,鉴于红四军的经验和问题极为重要,决定以李立三、周恩来、陈毅三人组成一委员会,由周恩来召集负责起草对红四军工作的指示文件。9月1日,陈毅写完了李立三代表中共中央要求写的五个书面材料:《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关于朱、毛争论问题的报告》《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农运及党的发展情况的报告》《前委对中央提出的意见——对全国军事运动的意见及四军本身问题》。
在陈毅提供的材料中,尤其重要的是《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和《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在《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陈毅除介绍了红四军的组成、发展阶段、军队编制外,重点介紹了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训练。包括讲演、讲课、早晚点名讲话与呼口号、总结战斗经验、识字运动、参加群众大会、在士兵委员会将士兵分成小组进行各种报告和工作批评,等等。
2.调查工作。红军每到一地,第一步必须做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群众斗争状况、反动派情况、当地经济生活工价物价、土地分配情况、交通河流测量,等等。认为,调查的“好处可以使红军不会不顾环境而只凭主观决定自己的政策”[1]P762-763。
3.宣传工作。红四军有宣传兵制度,凡部队每一个机关如连部、营部或政治部、卫生队等,均须派五人担任宣传工作。这五人不背枪,不打仗,不服勤务,就叫宣传兵,专门做宣传工作。“红军达到一个县城只要三小时,宣传工作可以普遍。”“许多地方群众说:‘红军一到,满街鲜红,等于过年。”[1]P763
4.组织工作。红军到达工农运动开展得较好地区,帮助当地党组织发展,参加他们的会议,帮助他们纠正过去的错误及制定目前工作计划,成立临时革命委员会或工农会筹备处。
5.红军的游击战术。共有14条,包括红军的行军和驻军;红军不攻坚;打圈子脱离敌人包围与穷追;在没有党及群众组织的地方不轻易作战;不明敌情绝不作战;出敌不意奔袭;用群众封锁消息突袭;用群众扰乱,红军以主力解决敌人;不打硬仗,不能十分有把握的仗就不打;敌人若进攻我的根据地,我军则绕道去劫其后方;我要攻击某处,不直接前去,偏偏走旁一个方向,到中途忽然打转,以迅雷不及掩耳手段击溃敌人;敌人急急追来,择一个好地形,埋伏得好好的,俟敌一来一网打尽等。陈毅认为,这14条,“均为四军的法宝”[1]P768。
6.红军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1)红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为自己本阶级利益而战,没有雇佣性质;(2)红军是工农阶级的学校,官长尽是提高士兵各种文化智识,不像旁的军队以严刑峻法,把士兵造成一个好管理的奴隶;(3)红军各部分间非常团结,内部官兵是弟兄一般关系,非常欢爱,不会像反动军队之不能团结,发生互相厮杀等事;(4)红军是由工农斗争中产出,不能脱离工农群众。”并特别指出:“红军与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达到某一地方每个士兵能自动向群众宣传与之发生亲密的关系,压迫工农是红军最重的犯罪。”[1]P770缺点是:造成党军的错误倾向;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时常发生职权上的纠纷;士兵委员会的运用不好,有时超出士兵委员会的职权范围,有时又不发生作用,等于空头机关,等等。
在《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中,陈毅在叙述了红四军党的组织沿革后,特别强调基层组织建设的作用,指出:“连上成立支部的作用非常大,因每一连可以担任一方面的任务,一个支部恰可以应付这个任务,连支部的精神,在‘一切工作归支部这个口号上,四军党的基础在连支部上面,军队力量也寄托在上面”[1]P774。
党务报告也不回避红四军党的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政治工作人员与军官常常发生纠纷,恍惚是国民革命军旧习一样,前委为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特考查政治工作人员与军官可以有四个方式:一个政治工作人员与军官平等(结发夫妻式),结果天天要吵嘴。二、把政治工作人员权力只限于政治训练,这样军官权力过大,政治人员会变成姨太太。三,照江西红军二四团的办法,军官须听命于政治工作人员,这样成了父子式了。四,军官与政治人员平等,由党内书记总其成,一切工作归支部,这样可以解决许多纠纷,划分职权”[1]P773-774。还有,四军党内存在右倾危险、极端民主化倾向、小团体主义、取消或缩小红军观念,等等。
陈毅这两个报告向中共中央说明了这几点:其一,红四军官兵在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方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其二,红四军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发展当地党组织作为自己的重要的任务之一,与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三,红四军重视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得来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其四,红四军有非常实用的游击战战术原则,这是不断打胜仗的法宝;其五,红四军官兵关系很好,内部很团结;其六,红四军党的基础建在连的支部上,党的任务的落实通过支部贯彻到士兵,这是红四军的力量所在;其七,红四军存在军事指挥人员轻视政治工作人员现象;其八,红四军党内存在有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由此,把红四军的优势、特点、经验得以全部展现,所存在的缺点、不足也一一客观列出,充分体现出四个字:实事求是。
通过陈毅的报告,中共中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红四军是全国红军中各方面发展最好、最强大的队伍。第二,毛泽东、朱德都是红四军中不可或缺的领导者,必须尽快解决红四军内领导层的分歧问题。否则将影响红四军正确发展。第三,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必须肃清。
周恩来对陈毅提供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非常重视,由他主持创办的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刊物《军事通讯》在创刊号上全文刊登了这个报告。编者按指出:这是很值得我们宝贵的一个报告,朱毛红军这个“怪物”,在我们看了这个报告以后,都可一目了然。朱毛红军在编制、筹款、政治军事训练、官兵平等、开支公开与群众关系等方面的经验,都是在中国“别开生面”,在过去所没有看过听过的。[2]P177编者按还要求各地红军、各地方党组织学习红四军的经验。
近年来,俄罗斯方面新公布的档案资料表明,陈毅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还被送到了共产国际,引起了共产国际的高度重视。1930年4月15日,大革命时期曾任苏联驻华顾问的马马耶夫,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书记处处务会议上专门作了《中国的游击运动》的报告。马马耶夫在介绍中国红军斗争情况时,把着重点放在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上。他所依据的材料,就是陈毅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在马马耶夫的报告中,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斗争中的成绩,肯定了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无论各方面都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发展最好的一支队伍。马马耶夫的报告对共产国际将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以城市为中心转向以农村为中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难想象,若陈毅为中共中央提供的报告含有大量水分,或隐瞒事实,或歪曲事实,将会产生不可设想的后果!正是由于他提供的红四军的情况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不仅为中共中央正确解决红四军领导层之间的分歧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也对全国其他红军的发展和共产国际调整指导中国革命方针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代中共中央起草给红四军前委指示信,对开好古田会议起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对于统一红四军党内的思想,开好古田会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个指示信是陈毅以中共中央8月21日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为基础,并按照周恩来、李立三多次谈话的精神,并经周恩来最后审定的,但作为起草人,他的贡献仍然是很大的。让他来做中共中央指示的起草人,这本身就说明中共中央对他的高度信任,认为他到上海汇报工作后,政治认识水平大幅度提高,有能力将周恩来、李立三多次谈话精神进行消化、梳理,圆满完成这个重要任务。否则,中共中央不会让他担任这封指示信的起草人。
那么,陈毅在代中共中央起草给红四军前委指示信中的作用表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陈毅将中共中央的有关精神进行认真消化,与党开展武装斗争以来、红四军建立以来的具体经验与教训相结合,以及与他本人切身体会相结合,进行了升华,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农村红军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提出红军的基本任务。基于“统治阶级在乡村力量的薄弱”,中共中央九月来信明确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提出:“目前红军的基本任务主要的有以下几项:一,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1]P477毫无疑问,中共中央的论断和指示是正确的,对于农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此,陈毅是深有体会。从与朱德一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从广东大埔三河坝撤离到向湘南转移,再到转战粤北、湘南发动湘南起义;在湘南起义部队受挫后,又与朱德率领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建立红四军;及至1929年1月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挺进赣南,在半年多时间内,两次入闽,创建赣南、闽西割据区域。在创建人民军队两年多的实践过程中,陈毅既经历了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的失败、湘南起义受挫、冒进湘南造成的八月失败和下井冈山后屡战失利的困境,又经历过井冈山反“进剿”“会剿”的胜利和在赣南、闽西的一連串作战胜利,红四军在赣南拥有兴国、宁都、瑞金、于都、广昌五县,在闽西拥有长汀、上杭、连城、永定、龙岩、武平、漳平七县割据区域,部队发展到5400人[1]P774,一派勃勃生机的革命新局面。受挫、失败的教训和胜利、成功的经验都使陈毅深深地认识到,中国农村是反动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地方,党和红军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因而,中共中央九月来信中所强调的农村红军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和提出红军的基本任务,在陈毅给中共中央的有关报告中,除“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一句外,其他都可以找到总结、概括、提炼这些内容的依据。可以说,中共中央九月来信中强调的农村红军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和提出的红军基本任务,含有陈毅的贡献。
第二,提出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陈毅在给中共中央的关于红四军的党务概况报告中,指出红四军党员成分为:“官长同志约占十分之三,兵夫约十分之七,手工业工人占十分之二,学商占十分之一,军队中产业工人成分极其低微。”因而存在“党员政治水平不高”、“改良主义的宣传”有相当影响、“享乐主义的倾向”、“消极悲观”情绪、主张“取消或缩小红军的观念”、“极端民主化的毛病”、“小团体主义的色彩”、“取消或缩小红军的观念”[1]P774-776等非无产阶级意识。这些问题引起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针对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红军成分主要是农民的情况,中共中央九月来信指出:“红军的来源只有收纳广大的破产农民,此种农民固然有极浓厚的非无产阶级意识表现,但只有加强无产阶级意识的领导,才可以使之减少农民意识,决不是幻想目前红军可以吸收广大工人成份来改变红军倾向的。”对于“红军中右倾思想,如取消观念,分家观念,离队观念,与缩小团体倾向,极端民主化,红军脱离生产即不能存在等观念”,中共中央九月来信认为“这些观念不肃清于红军前途有极大危险”,提出要“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1]P482-483、487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导,陈毅向中共中央报告红四军党内存在着各种错误倾向,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并指示红四军前委进行纠正,从而为古田会议纠正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提供条件。
第三,正确处理军队中民主和集中问题。如前所述,陈毅在向中共中央汇报中指出:红四军存在“士兵委员会的运用不好,有时超出士委职权的范围”[1]P770。“上级的命令未经下级讨论,下级便不执行或者说上级包办,说上级是家长制。军事机关的命令也常有托故不执行的毛病。”[1]P776对此,中共中央在九月来信中指出:红军“是经常与敌人在血搏状态中的战斗组织,他的指挥应该集中。固然红军的兵士应该以政治教育发动他们自觉向上,但绝不能动摇指挥集中这个原则。军队中民主化只能在集中指导下存在,并且实行的限度必须依据客观条件来决定伸缩,不应漫无限制”。并认为:“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指导机关,这是正确的,绝不能动摇。不能机械地引用‘家长制这个名词来削弱指导机关的权力,来作极端民主化的掩护。”指出“前委对于一切问题毫无疑义应先有决定后交下级讨论,绝不能先征求下级同意或者不作决定俟下级发表意见后再定办法,这样不但削弱上级指导机关的权力,而且也不是下级党部的正确生活,这就是极端民主化发展到极度的现象。”[1]P484、486实行民主制度是人民军队同旧军队相区别的标志之一。三湾改编确定了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在保障士兵在军事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发生了1928年7月龚楚、杜修经利用士兵委员会,不听朱德军事命令,擅自决定第二十九团冒进湘南的情况。在中共红四军七大前,红四军内曾有人指责前委“管得太多”,“权力太集中”,是“书记专政”,有“家长制”。陈毅主持的中共红四军七大,前委不拿出意见,号召“大家努力来争论”,结果争吵了一天,原定讨论两个问题,结果只讨论了一个“党内争论问题”。在通过的决议中还把“集权制领导原则”视为“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3]P202,产生了不好的后果。这些情况说明,在军队中如何处理民主与集中问题,还有一个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陈毅逐渐认识到极端民主化倾向的危害和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问题,因而在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些问题,并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在中共中央九月来信提出了正确解决的办法,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对于毛泽东复职前委书记,确立前委在红四军的领导核心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三、积极传达中共中央九月来信和周恩来的有关指示,为召开古田会议创造有利条件
陈毅回到红四军后,积极传达中共中央九月来信和周恩来的指示,主要表现在:
一是两次在中共红四军前委会议上传达中共中央九月来信。陈毅于1929年10月1日离开上海后,于10月22日到达红四军军部驻地梅县松源。陈毅和朱德会面后,陈毅向朱德详尽地介绍了在中共中央所见所闻、感受和讨论决定红四军问题的经过。当晚,中共红四军前委即召开会议,听取陈毅传达中共中央九月来信。风尘仆仆,尚未休息,便立即传达中共中央指示,这充分说明陈毅认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对红四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红四军从东江撤回闽西后,于11月18日在上杭官庄召开前委会议,陈毅在会上又一次传达中共中央九月来信和周恩来的口头指示。陈毅的传达对红四军领导干部起了很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大家纷纷表示拥护中共中央指示。两次在中共红四军前委会议上传达中共中央指示,统一了干部们的思想,为此后召开古田会议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是诚恳请毛泽东回红四军。陈毅离开上海时,周恩来嘱咐他:回去后,要请毛泽东复职,并召开一次党的会议,统一思想,分清是非,作出决议,维护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4]P172-173陈毅回到红四军军部后,首先询问了毛泽东的情况。朱德向陈毅介绍了毛泽东情况和红四军当时的状况。在当晚召开的红四军前委会议上,即按照周恩来的指示,致信在闽西上杭养病的毛泽东,请他回红四军仍为前委书记。上杭官庄前委会议后,陈毅与朱德又联名致信毛泽东,请他立即回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并派部队前往去迎接。毛泽东于11月下旬接到红四军前委送来的中共中央九月來信和朱德、陈毅请他回前委主持工作的信后,随前来迎接的部队回到长汀。陈毅见到了毛泽东后,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并介绍了他上海之行的情况。毛泽东回红四军仍为前委书记,使全军有了强有力的领导中心,从而为开好古田会议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后,古田会议的准备工作,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稳步、扎实进行。
四、参与古田会议决议案起草,并在会上作废除肉刑和停止枪毙逃兵的报告
为了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案,陈毅随毛泽东深入了解连队情况,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意见;并在会议召开之前,参与会议决议案的起草工作。应该说,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含有陈毅的作用。
古田会议召开后,陈毅除在会议上传达中共中央九月来信和反对托陈取消派的决定之外,还作了废除肉刑和停止枪毙逃兵的报告。陈毅在给中共中央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关于红四军军纪的内容,在“一般纪律”下,“开小差”是同“通敌,叛反,拐枪潜逃”,“强奸,乱烧舌〔乱〕杀,敲诈人民财务”一样“处死刑”;对于其他违犯军纪行为的,则处于“打屁股或手心”的肉刑。[1]P761对于此,中共中央九月来信在“红军的纪律与处罚”内容中,提出:“应做到士兵自动守纪律,以群众的力量与影响来裁制违犯纪律的人,坚决的废除肉刑。至于军事上所规定之一般纪律可以斟酌实施”[1]P484。陈毅在古田会议上作废除肉刑和停止枪毙逃兵的报告,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九月来信精神的结果。
目前,从已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中,尚未发现陈毅在古田会议上所作的废除肉刑和停止枪毙逃兵报告的原文,但从古田会议通过的“废止肉刑问题”决议案中,可以大致看出陈毅报告的内容。决议案分析了肉刑产生的原因,认为:肉刑是“封建时代的产物”。“红军四军产生于封建剥削尚未肃清的中国,他的主要成分,又多是从封建军阀中转变过来的,一般封建的制度和习惯,依然很浓厚的存在一般官长士兵之中,由是打人的习惯和非打不怕的习惯,还是与军阀军队里头的习惯一样。”肉刑造成了“官兵间的怨隔,低落了士兵以至官长的情绪,逃跑的数目日多,军中充满了怨恨的空气,甚至发现自杀事件”。指出:“这是与红军的斗争任务完全背驰的现象,如不赶快纠正,危险不可胜言。”[1]P829、830决议案提出的纠正肉刑的方法是:1.坚决地废止肉刑;2.举行废止肉刑运动,从官兵两方面入手,开展“废止肉刑方才利于斗争”教育,使之自觉地接受管理训练和一般的纪律;3.努力说服和提倡官兵自觉遵守纪律;4.修改红军惩罚条例,由最高军政机关发布废止肉刑的条例。决议案中未有废止枪毙逃兵的专门内容,但从优待俘虏兵和教育俘虏兵、新兵的内容看,主要是采取这样几种办法:1.不搜查俘虏身上从钱财和一切物件;2.热情欢迎俘虏兵,反对在言语上、行动上侮辱俘虏兵;3.对留下的俘虏兵,给老兵一样的物质上的平等待遇;对不愿留下的俘虏兵,发放路费放他们回去,反对只贪兵多把不愿留下的勉强留下来;4.对于敌方伤兵进行医治和发钱;5.对于留下当红军的俘虏兵进行红军官兵平等、三大纪律、红军经济制度等方面的教育。[1]P823-824、827红军当时兵源多数来自当地贫苦农民,但也有一部分来自俘虏兵。敌军中的士兵,大多数也是破产的贫苦农民出身,由于在旧军队中所受的各种坏的影响,他们参加红军后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够有多高的觉悟,枪毙逃兵,会使加入红军队伍的俘虏兵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争取敌军士兵,扩大自己队伍。废除枪毙逃兵的军纪惩罚制度,对俘虏兵采取优待和教育方法,符合当时红军部队的情况,是正确的,对发展和壮大红军队伍是有利的。
废除肉刑和停止枪毙逃兵,是古田会议关于部队军纪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清除军阀作风,密切红军广大官兵关系,发展和巩固部队,瓦解敌军,都起了重要作用。而陈毅在这项重大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五、结语
中共红四军七大没有正确解决领导层之间的争论问题,后果是不好的。8月下旬,陈毅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到达上海,汇报红四军的工作。陈毅向中共中央客观地汇报了红四军的情况和领导层之间存在的分歧问题,为中共中央正确解决红四军领导层之间的分歧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对全国其他红军的发展和共产国际调整指导中国革命方针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毅到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后,政治认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受中共中央委托,以中共中央8月21日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为基础,并按照周恩来、李立三多次谈话的精神,起草了《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封信对于统一红四军党内的思想,开好古田会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这封信的起草者,陈毅功不可没。
陈毅回到红四军后,积极传达中共中央九月来信和周恩来的指示,统一了干部们的思想,为此后召开古田会议提供了思想基础。他诚恳请毛泽东回红四军。毛泽东回红四军仍为前委书记,使全军有了强有力的领导中心,从而为开好古田会议提供了组织保障。
古田会议召开之前,陈毅参加了会议决议案的起草工作。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含有陈毅的作用。在古田会议上,陈毅作了废除肉刑和停止枪毙逃兵的报告。废除肉刑和停止枪毙逃兵,是古田会议关于部队军纪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清除军阀作风,密切红军广大官兵关系,发展和巩固部队,瓦解敌军,都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探讨说明,笔者认为,陈毅对古田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央檔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五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898—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邱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