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环境行为学思考
2020-07-04童牧
童牧
摘 要:一般来说,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除了满足最基本的功能,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公共绿地或者说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因为这些空间除了有集散、交通的功能,对于增强邻里关系和归属感也相当重要。首先,在规划层面上要考虑其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大的风格和结构确定后,具体到空间的设计时,每个空间都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设计师对不同环境做出的判断从而调整方案以适应环境的产物。但实际上,设计师的预测与实际往往有出入。对此,我们可以用环境行为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探讨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环境与行为的互动,以及环境行为学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景观设计;环境行为相互作用;邻里关系
1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小区位于北京中关村北部,毗邻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东侧是安宁庄西路。在景观的整体风格上属于现代主义的风格。开发商针对这片区域IT从业人士和年轻人较多为项目定位了现代时尚的风格。整个景观的形式感较强,多借鉴现代艺术语言,同时也以功能为重,步行道的密度较高,强调了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该小区四周都有城市道路,东侧的道路级别较高,有多条公交线路。所以东侧是车行主入口,南侧有一个人行入口和一个次要的车行入口,北侧有两个人行入口。小区四周都有通透性较高的围墙即砖基础加上铁艺栏杆围墙。围墙背后有绿篱及列植树木进行遮挡。既确定了小区的领域,其边界又不会过于生硬。
在这个领域和个人居所之间,人们的行为是中观行为,属于邻里关系。景观设计师前期做的许多工作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考虑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具体的详细设计时,又需要在微观行为的层面来考虑问题。从实际情况来,该小区的设计对环境和行为的考虑略显不足。因此笔者对该小区做了一次观察,结合以往的经验和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对该小区的景观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2 观察
观察时间为2013年1月的一天,笔者在这一天的三个时间段内,对小区景观中的各个公共空间进行观察,时间分别为11:45-1:15,3:45-5:15,6:15-7:45。选择这三个时段,是因为公共空间的环境会因人的行为而有显著地不同。第一个时间段内主要是老年人或主妇出来买菜做饭,场地内停留的人不多,也会有带学龄前的孩子一起出来散步的。第二个时间段内是许多家长来小学接小孩放学的时间,这时候场地上停留的人会非常多。第三个时间段是大部分上班族的回家时间,场地内的人基本不做停留。更晚一些的时候会有人出来散步。夏天的时候,广场上会有许多人纳凉,跳舞等。游赏休憩等功能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而通勤、购物等行为则可以认为是日常必须的。
3 分析
从总体环境看,小区车行主入口和人行主入口都在东门,因为东边的路有大量的城市交通。而南面的道路边有一个市场,虽然规模不大,但给小区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小区北面有个小学,远离南面的市场。于是整个景观中可以很明显看到两条路线,一条是从东边主入口,直通南边的人行入口,方便人们到小区外的市场,另一条则是从小学直通南边的车行入口方便人们去接送小孩。两条轴线之间会有步行道连接,并在几栋建筑的围合处形成广场,形成邻里交流的场所。同时还引入水系连接两条轴线,丰富了景观,满足人对亲水行为的需求。总体环境是设计师考虑到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而采用最省力,最佳平衡,最大接触三大原则进行设计,见图1。但是人的行为还是对环境产生了影响,令其改变。
首先是小学。小学现状布局,和管理处张贴在布告栏里的并不一致。而且现在小学的开门方向并不是向南和西部的轴线结合在一起。而是向北,而在小区北侧则有一个专门的入口,只在上下学时间开放。这个小学是海淀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不仅来自于小区内,也来自周边其他小区,或者更远的地方。车辆接送孩子,如从南门或东门进,势必造成小区内部交通压力,根据最省力,最多接触,最佳平衡原则,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直接在小区北侧围墙开门,而且有专人管理,只在上下学时间开放。
其次,是最南侧两栋楼,15号楼和5号楼见图2,这两栋楼底层已全部改为商铺,但与小区外南侧市场不一样,这部分商铺是以日常服务如洗衣,修鞋,门诊,房产中介,特长班,美容针灸,小卖部等服务为主。南侧的市场决定了人们在南侧发生购买行为的几率大,而人们在市场的购买行为,使得这个小区的服务中心由原来的东面偏移到南面。东侧会所部分现在只剩下一家少儿培训机构。在这里环境和行为的相互作用显得更加明显,环境与人们的动机共同形成了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普遍发生改变了人们对这个环境的印象,从而诱发了一系列的能动行为,使环境发生改变。
第三,是小区景观中的公共空间,在平面图可以看到,设计师几乎在每个由建筑围合的组团都有设置公共空间,期望形成邻里关系。据观察,真正能形成邻里空间的只有A、C、D、G四处公共空间(见图1中斜线的部分)。建筑围合成的空间并不一定能形成邻里,需要满足环境行为学中邻里形成的原则。从规模上看,这个小区整个可以算作一个邻里,但这个小区里有很多租户,以及早出晚归的上班族,在他们眼中邻里关系是很淡薄的。在这里真正能形成的邻里关系,是以孩子为中心形成的。在观察中看到,中午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带着孙子散步晒太阳,或主妇带孩子出来买菜,做做运动,这些活动多发生在A、C、G处的空间,A处和C处的空间开敞,有大树和休憩设施。G处则靠近服务区,而且设有健身器械。老人们会在此交流。到放学的时间有很多家长来接孩子,带孩子去上特长班,这个时候,离小学只有一道栏杆之隔的D处则会汇聚更多的人,这里有有趣的花架、坐凳和游戏沙坑,孩子们喜欢放学后在这里游戏一会,这为家长们在此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而家长和孩子如果要走出这个小区去做公共交通,则可能在A处和C处停留,也会产生一定交流。如果天气好,A广场由于靠近会所,空间较大会有不少人活动,也会有相熟的人们一起在广场上跳舞,形成共同的活动。这四个空间,是处在人们必要活动的两条路线上,一条是从主入口到学校,一条是从学校到服务区。同时这四个空间也有较完备的配套。同时,这四个地方,要么被水系围合,要么是临水而建,通过与植物的搭配,不仅能丰富外部环境,使环境有一定的多余度,还能创造一定的领域性。所以才能在这些地方形成一定的邻里关系。
在D区,花架的设计和座位的摆放,很好的完成了个人空间的限定。花架沿圆形广场的周边布置,在合适的位置留出入口。其坐凳与出入口之间的关系以及坐凳之间的相对位置,既有一定的私密性,也有一定的交流距离。坐凳的长度刚好提供了两个大人,或者2-3个小孩,或者4-5个书包的空间,很实用。游戏沙坑的设计则过于简陋,多余度明显不够,激发不了孩子们的联想。
在G区,运动器械的布置也比较讲究,围绕着场地中心,成环状布置,他们之间的间距也比较符合个人空间的尺度。人使用器械的时候,面朝外侧,能够看到水系和绿地而不会面面相觑。
在夏天和冬天,场地内的景观会有很大不同,人们的行为也会不同,这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夏天的时候,树木茂盛,小区内的水景也全部打开,A处的音乐灯光旱喷,在傍晚时分绝对能吸引很多出来散步的人和玩耍的孩子。而在冬天,虽然没有喷泉,但出来玩的孩子依然会绕着圆形的不锈钢篦子跑,这种现象提醒设计师应当丰富一下冬季的景观。冬季干涸的水系,成为孩子的另一片运动场,孩子们的这种行为应该促使我们对水系驳岸和水底的设计做出改变,而不是单一的用圆石加混凝土平铺。
4 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中观的总体层面还是在微观的个人层面上,環境行为学对于小区的景观设计都有指导性的作用。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环境和动机引发行为,一个行为又会引起其他的动机,个人环境甚至社会文化环境就会改变,从而最终改变现象环境。这是个复杂的过程,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小区设计时,应先对小区环境行为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和探讨,才能做出较为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居住小区景观。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李飞.寻找交往的乐园——兼论生态社区绿地交往空间的不足与设计方法[J].华中建筑,2012(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