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潜伏》人物改编策略
2020-07-04高源
高源
【摘 要】《潜伏》的原作情节较为简单,人物塑造相对扁平化。由姜伟编剧并导演的电视剧版《潜伏》是一部仅用60天完成拍摄的小成本作品,在没有太多宣传的情况下,以自身上乘的质量横扫电视剧市场,并且获得第二十七届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一等奖。该剧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保密局天津站的人物群像,而且注重对潜伏工作者情感冲突的细腻描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另辟蹊径,相比于原作,大量增加出场人物,主要人物塑造丰满,注重对人物成长轨迹的刻画,深化人物关系纽结,使余则成在保密局的潜伏故事从原作的个人传奇升华为对特殊时代的写照。
【关键词】电视剧改编;文学作品改编;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9-0116-02
一、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脱胎于早期反特电影的谍战剧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在“过于说教、政治宣传色彩强烈、阶级斗争意识突出等时代特性”[1],人物塑造“我方人物高大全,敌我阵营一目了然”,具有扁平化的特点。《潜伏》之前的《敌营十八年》《一双绣花鞋》《誓言无声》和《暗算》等里程碑式的谍战剧作品或多或少都具有上述特质。
《潜伏》原作中塑造了余则成、王翠平和吴敬中等较为立体的人物,这为剧本在谍战剧人物塑造上的创新准备了条件。但由于原作的篇幅限制,人物形象在简单的情节中没有得以充分展现。剧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实现了人物塑造上的突破,他们有血有肉,复杂而生动。
正面人物如余则成,小说中只有他作为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正面形象,他有勇有谋、心思细腻、善良体贴。电视剧中却创作出了“双面”余则成:地下党人余则成和保密局天津站余副站长。身为特务头子的余则成不仅阴险虚伪,对上司更是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导演姜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用了很多贬义词去提示演员,剧本中的提示词有‘很小人,‘看着陆桥山远去的背影,余则成无耻地笑了等”。[2]剧中原创的角色秋掌柜虽然是正面人物,可他和余则成在工作中也有摩擦,他们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这样处理人物的方式不仅不会抹黑地下工作者的光辉形象,而且更真实地还原了地下工作的严酷环境,更能突出地下工作者百折不挠的伟大形象。
电视剧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也注重对其不同侧面的刻画和人物前史的开掘。笔者认为,电视剧主创在反面人物形象上寄托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言:“一个人物是一件艺术品,是对人性的一个比喻”。[3]
以吴敬中为例,在小说中,他是一个爱财好色的伪君子,他利用余则成,也对他有所提防,只是在余则成赴长春时有些兔死狐悲式的伤怀。在剧中,吴敬中被塑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圆形人物”,他也曾有过“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热血岁月,研究了“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八个字十七年后,终于明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走上了践踏革命成果的不归路。当时中国不乏这样的革命者,汪精卫就是其中的典型,因此吴敬中的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且,吴敬中钟爱字画,以文人清流自居,本质上却是自私自利、玩弄权术之人,这也代表了部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虚伪形象。吴敬中虽然失去了理想与信仰,但是他看到秋掌柜为保护余则成不惜咬舌自尽,也会整理衣冠,以示敬意。他和妻子对余则成、翠平夫妇多有照拂,剧情发展到结尾,吴敬中已经隐约察觉到余则成有问题,但他不愿去深究,处于利益和情谊的考量,他选择带这个丧妻不久的小兄弟去台湾开始新的生活。不同于小说里只是利用余则成敛财、利用翠平安抚原配太太的形象,剧中吴敬中这么做越过了自私的心理防线,对余则成是有些许真诚的友情的。
二、人物弧光的展露
罗伯特·麦基指出,最优秀的作品不但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真相,而且还在其讲述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变化,无论变好还是变坏。[4]小说中的余则成和翠平在故事发展的始末基本没有变化,余则成是坚定且机智的共产党员,翠平是对地下斗争一无所知的鲁莽的游击队战士。小说通篇只给读者呈现出了余则成对翠平的体谅和翠平对谍报生活的不适应。
电视剧中的余则成开场时是军统的情报人员,他天真地认为仗打完了,好日子就要来了。地下工作者吕宗方为保护他而牺牲,这令他豁出命也要完成刺杀汉奸李海丰的任务。该情节的设计为余则成的转投中共埋下了伏笔,他有正确的善恶观,也能够出色地完成特工工作。余则成愿意为中共效力,最初是因为对恋人左蓝的追随,但是在与左蓝、翠平、秋掌柜、罗掌柜、廖三民等人物的并肩战斗中,余则成一次次获得成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仰,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编剧通过这些作为“帮手”的必要人物,来揭示主要人物不容易为人们所看到的心灵深处的东西。[5]
翠平刚刚出场时与小说中塑造的形象别无二致,但翠平在余则成的帮助下,懂得了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战场里战斗。小说中的翠平是余则成开展工作的阻力。而在电视剧中,不同于消极看待个人命运的余则成,翠平在举步维艰的潜伏生活中依然积极乐观,敢于追求爱情。剧中的这对夫妻是在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过程中共同成长的。
谭霈生在《论戏剧性》中提出:“观众由于关心人物遭遇、命运,才会真正去关心人物参与的冲突,只有他们了解了冲突中的人物,关心人物的命运,才会真正感受到冲突的尖锐程度,才能真正感受到冲突的意义。”[6]对英雄的成长轨迹的呈现更容易让观众与英雄人物产生共鸣,能够更好地体现家國情怀和信仰给予个体的巨大力量。
三、人物的对照设置
原作中保密局天津站出场的人物只有站长吴敬中、副站长余则成和行动队队长马奎。作为余则成主要开展活动的舞台,保密局天津站被编剧打造成各方势力的角力场。电视剧中丰富了活跃在保密局天津站的人物形象。原作中天津站存在的三个人物和剧集中的原创人物之间形成多组极具戏剧性的人物关系,例如吴敬中-余则成-李涯、余则成-李涯-陆桥山、余则成-陆桥山-马奎、余则成-李涯-谢若林等。
小说中马奎是作为余则成工作的阻碍而存在的,电视剧中为马奎和其他几个原创人物设计了相似的生活轨迹,他们的不同选择也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走向,与余则成形成了对比。马奎贪生怕死,陆桥山一心钻营向上爬。李涯和余则成一样是余乐醒在青浦特训班的学生,为了工作,他三年都睡在办公室,聪明能干的李涯甚至几次将要抓出余则成。李涯对袁佩林说,他的梦想就是国家安定,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这与余则成的追求不谋而合,但李涯和余则成选择的信仰不同,注定了他是一个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悲剧式英雄。剧中对李涯这一人物的塑造衬托出了余则成开展工作的艰难、能力的杰出和信仰的崇高。
电视剧中还创造了谢若林这个情报贩子的形象。这一形象使电视剧版《潜伏》跳脱了原作非红即白、壁垒分明的政治阵营划分,将作品上升到了对一个时代的反思。谢若林“信仰”拜金主义,眼里只有生意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把生命和理想明码标价的投机分子的形象,充分展露了乱世的荒诞和无耻,同时他们的存在也反衬出英雄的无私。
此外,电视剧中设定余则成在保密局属于戴笠一派,陆桥山是郑介民的同乡,马奎做过毛人凤的侍从,他们之间的冲突也是保密局上层派系斗争的缩影。对保密局天津站的群像式塑造勾连出复杂的人物關系,天津站的“办公室政治”成为观众现实生活中的投射。
四、喜剧式人物与悲剧色彩
电视剧《潜伏》的一大特点是将隐秘的谍战与琐碎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原本压抑的地下工作者被塑造成了喜剧式的人物。这种喜剧式不仅体现在前文所述的描写英雄人物的“鄙陋”,还表现在充满个性台词的创作中。例如,在处决叛徒袁佩林的情节中,余则成和翠平因没有听到枪声而忧心行动是否顺利,余则成安慰翠平,也许是用了无声手枪杀掉叛徒的,所以听不到声音。游击队队长出身的翠平立刻追问有没有无声机关枪,余则成幽幽地走过来轻声说有无声手雷,问翠平要不要。电视剧在改编的过程中,放大了原作的喜剧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潜伏工作本身的压抑与紧张气氛。
即便如此,电视剧依然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小说中余则成和翠平并没有走到一起,不适应潜伏工作的翠平的牺牲给读者的冲击不够大,甚至翠平在某种程度上是“死得其所”。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电视剧里几乎每集都会用笔墨来铺展余则成和翠平的感情线索,他们从水火不容到互相理解,再到成为夫妻的情节线曲折动人,两人的婚后生活在剧集中的表现却只有三集。余则成在三年中失去了左蓝,失去了翠平,失去了新的家庭,甚至他到最后连翠平真名是什么都不敢记住,地下工作者的辛酸被编剧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时代和使命造就的悲哀在小说中没有得到更深刻的呈现。
五、改编作品中人物塑造的问题
小说中翠平在余则成离开前主动提出,要余则成活着回来,因为自己已经没办法再嫁人。虽然其中有翠平含蓄表达对余则成感情的意味,可之前的叙述中并没有写出两人的暧昧,情节发展到此,作者以选择翠平“求婚”的方式来表达二人的情愫略显突兀。电视剧中虽然完整地展现了余则成和翠平的情感发展,可翠平作为独当一面的游击队长,接受过共产党的左翼思想教育的进步女性,还是说出“跟你过了三年,谁敢娶我”这样的台词,在某种程度上拉低了翠平的自我意识。且电视剧中深化了余则成和翠平的爱情,还创造出了左蓝和晚秋两个女性角色与余则成的情感纠葛。剧中的青年女性人物都倾心于余则成,未免有些夸张。
六、结语
依托于原作小说打下的良好基础,电视剧《潜伏》在人物塑造上实现了谍战剧人物创作的创新。该剧剧作以诙谐的笔触,给予主要人物复杂而立体的性格,展示了地下工作者自觉选择革命的人生道路,同时塑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天津城活动的各方代表势力的人物群像,将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之争上升为信仰层面的较量。同时,电视剧的改编依旧没有解决原作在女性人物塑造上忽视女性自我意识的问题。但总体来说,电视剧《潜伏》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
参考文献:
[1]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2]姜伟,华明.《潜伏》创事记[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
[3]罗伯特·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
[4]罗伯特·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
[5]倪学礼.电视剧剧作人物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6]谭沛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