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思路

2020-07-04万欣辉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景观

万欣辉

摘要: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载体,历史街区是传承历史文化和延续城市脉络的重要形式。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万寿宫景观规划,不仅要突出历史街区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还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积极影响。本文以南昌地域文化为研究背景,阐述了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在景观规划时应遵循的原则,再结合万寿宫特有的空间与环境要素,通过增强建筑特色、丰富街区空间与雕塑景观等规划设计,展现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

关键词:地域文化;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昌市老城区中山路与船山路交汇处,街区内尚有铁柱万寿宫遗址、清真寺、总商会和相当数量的清末与近代等遗存建筑,它们都是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载体。因此,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规划中,改造者需要以南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为出发点,避免城市模式趋同化,用景观规划的方法提升它的使用功能,形成集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展现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

一、地域文化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历年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百态、民居格局彰显了它的包容性,现代生活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些历史街区很难按照原有的模式生存下去,所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可避免。因此,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规划中,改造者应深度挖掘地域文化,打破传统的文化观念,根据城市地域条件和生活方式,赋予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在新时代的新含义。

1.延续文化价值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是南昌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城市文化和个性的展现。城市化的发展让大楼拔地而起,但是由时间铸就的储存历史的空间一经摧毁,便无法再复原。对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意味着对它进行圈养,而是要使它焕发新的生机,为现代人提供一个了解城市文化发展脉络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时,改造者不仅要保护建筑单体,重视街区环境,协调建筑群落整体风貌,还要保护当地特有的人文习俗,使文化价值得以延续。

2.传承地域精神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传承,本身就是为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盘活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丰富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使街区呈现时代特色的同时,又能保护其本土的地域文化,让街区原生态的地域精神传承下来,这一切无不体现出这座城市、这条街区的发展脉络。

3.彰显时代特色

地域文化本就是各地区独特的符号,也是不同时代新旧共生的交叠,将地域文化融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设计,可以增加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唯一性与可识别性。这既非强调结果的“现代化街区”,又非追溯源头的“古建保护”,而是通过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重组整合,让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融入当下和未来的城市发展。

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地域性景观规划的原则

1.保护整体风貌,构建核心历史街区

万寿宫歷史文化街区首先要保护的是建筑外观的整体风貌,不仅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护构成整体风格的所有要素,如街巷、院墙和古树等。因此,对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景观规划时,改造者应充分了解它的原始地貌,恢复它原有的晚清民国民居建筑风格特征。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利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老城风貌区和建筑遗址区双重身份,是衔接城市地域文化传统的关键枢纽,也肩负着改善民生、老城区复兴的任务。因此,在设计时,改造者应使空间布局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构建核心历史街区,可以将它划分为商业街区和历史古建区,组成统一的建造组群整体,有序地引导街区提升活力,让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呈现新的特色与影响力。

2.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相融合

南昌万寿宫作为集道教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一体的历史遗迹,对历史上南昌的经济和赣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代表着赣文化的核心精神。地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南昌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味和生活习惯,综合了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具有人文性、系统性和区域性。

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规划中,地域文化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城市发展前进的推动力。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浓厚的历史文化性是它真正的活力所在,要使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在未来发展中焕发新的动力,改造者就要在地域文化背景下更新街区景观设计,并在景观设计中仔细梳理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资源特色,不能用固定的思路和模式进行设计。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保护和规划设计的过程,就是赣文化发展和表达的过程。地域文化是由众多元素构成的,改造者需要在构思时,整合南昌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并结合南昌实际发展情况和要求,丰富地域文化的构架,推动街区景观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保护了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文化构建,并找到可持续的表达途径,它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南昌文化归属感的坐标。

历史文化街区与地域文化的碰撞应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有效合理地保护街区的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从而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

3.完善街区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规划中,改造者不仅要注重深厚久远的历史记忆,还要兼顾街区今后的管理和发展。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虽然至今仍然保持着独特的传统风貌,但其内部历史建筑年限较长,且商业区功能不太明确,所以在新的历史街区景观规划中,改造者不仅要保护街区原貌与文化,还要完善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对有历史特征和价值的建筑进行成片保护,使路网尺度合理、高度密度适宜,形成更合理的街巷体系。

此外,完善了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功能的同时,改造者也需要融入地域文化,通过特定空间表达相应的主题,使得景观设计既保护了街区原有的物质形态,又发扬了地方的精神特质。景观设计强调的是对意境的塑造,由可见的物境唤起精神意境,在空间上做到叙事场景的展示,从而构成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设计要想在意境上引起感知和共鸣,改造者就要挖掘并提炼历史人文元素,将景观规划思路、整体设计原则与南昌文脉相结合,从而在保持城市历史连续性的同时,使景观充满独特的生命力。

三、地域文化视角下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的策略

1.因地制宜,强化街区建筑特色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历史街区都存在普遍的一致性,缺乏特有的个性特征。随着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代表着南昌人的市井生活,还开始成为赣文化对外展示的交流平台。在街区规划中,改造者应该尊重南昌的历史背景,找寻蕴含在城市中的独特价值,在设计构思时融入赣派民居建筑布局简洁、朴实素雅等特征,使它成为有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在对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风格和形式进行研究发现,它基本延续了赣派建筑的传统文化脉络,所以在景观设计中,改造者可以按照此特征明确街区定位和目标,适当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开敞空间和活动用地,保留原有街区建筑院落的空间感,并结合绿植搭配形成庭院景观。

另外,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整体建筑可以采用南昌地方民居样式,青石板路、木质楼房、雕栏花窗等都凝聚着南昌历史文化记忆,改造者应增强建筑特色,从沿街建筑的外立面进行改造,考虑原有的建筑色彩,采用青砖和灰瓦勾勒街区建筑的景色,并参考原有建筑开窗方式和立面肌理,重塑街巷的廊道空间,形成丰富的错落空间序列。不仅如此,改造者应重点打造街区主要入口通道和入口景观节点,提取地域文化元素,强调绿化空间、地面铺装与建筑风格的结合,做到景观协调和统一,提升整个街区的形象。

2.丰富街巷空间,增设雕塑并完善绿化景观

目前,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内缺少人文内涵,观赏性较差,民众参与性较低。因此,在改造时,改造者应遵循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尽量保护街区特色景观资源,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在对街巷风貌整体的把控中,改造者应该注重街区的整体形态特征和色彩基调等问题,考虑空间视线和街景,延展原有的传统物质要素和非物质的文化要素,将周边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充分考虑进去。

在景观规划中,景观雕塑是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合适的人文雕塑更能正确地表达地域文化主题。如改造者可以描绘南昌市井生活的“九佬十八匠”为原型,把修鞋匠、爆米花、炒米粉等百姓生活場景做成的雕塑点缀在历史街区,让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在满足现代旅游功能的同时,处处散发着历史人文的气息。

对绿化设计而言,改造者应先收集植物的种类,对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考虑适合本土生长的植物,以增加树种的成活率。在树种上,改造者应尽量选择延续当地文脉的乡土植物,以表达情感。同时,根据不同的建筑及景点功能与性质,改造者应对场地进行种植设计,形成丰富的景观组团空间,充分体现出当地浓厚的历史与本土气息。

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设计中,改造者可以融合传统文化的符号性,采用现代设计手法组成空间结构,在公共空间绿化景观、市政设施、无障碍设计、标识牌匾、建筑外挂和照明中提取地域文化元素,再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打造新的历史街区景观。

3.引入并传承民俗文化,集聚内生创新动力

在以往的保护工作中,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比较滞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在完成后,应建立维护街区的组织,推动更多人关注、反思、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让街区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使历史街区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展现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生活,重塑文化气氛,使它成为历史街区的“灵魂”。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设计不应局限于建筑、雕塑和绿化,还要注意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传统民俗是地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统筹着生活、生产、生态布局。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发扬着地方的精神特质。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并非是杜绝商业化,改造者要研究怎么保留更多的人文因素,以达成两者之间的平衡。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中,改造者可以邀请手作匠人和非遗传承人常驻于此,引进设计产品人群和专业性大家成立工作室,也可以邀请本地居民入驻街区创意文化商铺,成为传承传统工艺与文化的新住民,使万寿宫地域文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

四、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的再思考

1.历史文化街区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城市化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在设计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即如何将过去的记忆融入街区新规划的道路和景观。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建筑本体风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尊重街区内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延续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所以在设计时,改造者要结合各个街区的实际情况,突出不同地区、不同街区的特点,做到可持续发展,形成街区文脉的迭代延续和结构合理的生活形态。

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和建设时,改造者没有充分了解街区的历史和文化,只是简单地将原空间的住民赶走,进行招商引资、推倒重来,却忘记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形成文化的活化空间这一理念。因此,未来的历史街区不应只朝着商业旅游去发展,还应该朝着地域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方向发展。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设计需要避免商业利益驱动下的短视行为,改造者要明白提高经济增长率只是历史街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赋予历史街区新的人文内涵。

2.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复兴与文脉延续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众多,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街区只有建筑是不行的,还需要加强文化底蕴,所以改造者要思考特色历史街区和单纯的文物保护的区别,从以往的街区保护和改造中借鉴、挖掘更多的理论与方法,以此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中的发展。

历史文脉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中流动的内涵,改造者如果无视历史文脉在街区改造中的作用,那么必定会陷入困境。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与保护中,改造者要将目光放长远,延续历史文脉,营造有温度、有情感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所以街区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如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的重新审视,人们可以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究出新的理论与方法。

在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规划建设中,改造者要遵循历史街区传统的生活方式,承担起历史文化传承的重任,选择适宜的更新策略,尊重街区的文化资源特点,真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耀林,王三山,倪婉.世界遗产与中国国家遗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王觅.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的探析[D].武汉:武汉东湖学院,2016.

[3]李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的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4]侯银丰.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