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对小提琴独奏艺术发展的影响
2020-07-04尚琪涵
尚琪涵
【摘 要】意大利小提琴音乐在巴洛克期间有着规范、繁荣的发展,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器乐音乐的独立一定是散发着乐器本身独特魅力的,它不依附于任何其他的外在因素,例如声乐、舞蹈、歌剧等。小提琴以赋有华丽的音色和丰富的技巧而著称,散发出属于自己独奏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巴洛克;意大利;小提琴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9-0064-02
一、巴洛克时期与小提琴的关系
本人认为巴洛克时期与小提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艺术是所有音乐、绘画、建筑等的大集合。在音乐中包括声乐、器乐两种,它们相互促进,吸收彼此成功的经验。声乐与器乐的结合可以完美演绎作品的感情色彩,也可以完全体现作品风格特色,共同促进一部作品的诞生,在这时一部作品的成功就不单单属于声乐部分或器乐部分,而是声乐、器乐结合的整体。如果再向下细分声乐与器乐的话,我认为还是这样的关系,小提琴独奏艺术从合奏艺术中独立出去,小提琴独奏艺术丰富了合奏艺术的形式风格,合奏艺术促进了小提琴独奏艺术独立。小提琴作为巴洛克时期的被关注的旋律乐器,受巴洛克时期音乐仅限于贵族欣赏的影响,所以不管是做工、音色、乐曲体裁等都是华丽的,而小提琴又以柔和的音色、丰富的音域、绚丽的技巧,而在作曲家、演奏者、听众们中脱颖而出,所以巴洛克时期为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的核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的独立对同时代以及后期欧洲音乐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发展的背景
(一)器樂合奏艺术
器乐合奏艺术在16世纪末被威尼斯乐派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经过17世纪漫长的发展过程,以奏鸣曲和协奏曲为主要体裁逐渐独立出来。
16世纪威尼斯人用它来指代一种不同段落组成的器乐曲,各段落以同一主题或不同主题为基础进行变奏。17世纪下半叶,奏鸣曲常由两把小提琴、一件低音弦乐器一架数字低音钢琴演奏,被称为小型合奏形式的“三重奏鸣曲”。此时的合奏音乐中小提琴丰富的演奏形式和技巧,为小提琴独奏艺术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Concerto”来自意大利文,意为“竞争”“对抗”,用来指17世纪下半叶的一种管弦乐形式,分为三种形式管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小协奏曲。它们之间相同之处都是在强调合奏中弦乐的突出地位,又因为协奏曲意为竞争、对抗,这要求了演奏者要具有高超的小提琴技艺。技术的要求促进了小提琴演奏者正规高标准的技巧练习与传承发展。
对17世纪意大利的合奏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博洛尼亚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科雷利、托雷利。科雷利[1]将三重奏奏鸣曲的节奏稳定为四个乐章,是现代奏鸣曲的雏形,每个乐章有着不同的风格,他的12首大协奏曲奠定了大协奏曲乐队组合的基础。托雷利为大、小协奏曲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奠定了协奏曲的经典样式:快-慢-快。
(二)巴洛克时期的提琴制造
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提琴音乐艺术的空前盛行,而得到了高速发展,维莫尔琴的地位被提琴所取代,当时最重要的制造者是意大利的克雷莫纳小提琴制作学派,代表人物是尼科罗·阿玛蒂和他的学生葛瓦奈里、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其中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琴以极强的穿透力、天鹅绒般甜润的音色和浑厚的低音而举世闻名[2]。
三、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随着合奏艺术的蓬勃发展和提琴制造业的发展,提琴独奏艺术逐渐独立起来,所用题材主要是奏鸣曲。在巴洛克末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
塔蒂尼 (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 , 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出身名门望族,从十一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是一位在音乐史上具有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的人物。所作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等体裁的三百多首作品,目前还有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被封存在帕多瓦圣安通尼奥总教堂的乐团档案库里,可以说是一位全才音乐家。
《魔鬼的颤音》是塔蒂尼最著名的作品,有传说塔蒂尼有一天深夜在梦中,遇见一个精通小提琴各种演奏的魔鬼,魔鬼面对各种小提琴技巧,演奏起来无所不能,他抓起一把小提琴挥洒自如地演奏了一首难度极高又极其动听的乐曲,惊醒后的塔蒂尼也像着魔了一般,凭记忆写下了这首曲子并命名为《g小调奏鸣曲》。此后人们根据塔蒂尼梦中的魔鬼和如同魔鬼一般的颤音以及诡异的声响取名为《魔鬼的颤音》。这部作品以其高难度的炫技手法、如同魔鬼般的声响、奇特的身世在浩如烟海的小提琴曲中成为不朽的神话。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以抒情的慢板和接二连三的快板构成对比,连续统一,川流不息,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第一乐章是慢板,演奏速度非常慢,整个乐章使用了单二部曲式, 具有完整的段落和旋律乐句, 这个乐章只有结束时候稍加颤音外,前面部分几乎没出现颤音,小提琴的旋律充满了悲伤的基调。这种12/8拍子如同意大利人的歌唱一样,抒情柔婉又略带伤感,在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使用缓慢而沉重的风格是18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常用的形式。第二乐章旋律流动、轻快,转入了典型的巴洛克时期风格的快板部分,同样也使用了单二部曲式,是颤音最为集中的一个乐章,节奏性强、轮廓清晰,加入了富有激情的主题,小提琴独奏时而如自信的舞者般旋转跳跃不停歇,不时强劲有力,不时悠扬含蓄,颤音的使用犹如捉迷藏般不时出现,这一乐章是全曲的展开部分。第三乐章采用了4/4-2/4的交替节拍,使用了复三部曲式。一开始是慢板,略带颓废,之后便是慢板段落与快板段落进行多次交替使用,慢板庄严雄浑,快板生动活泼,两种风格的对比展现如同在与魔鬼对话,使小提琴演奏的难度系数增加。在三个快板段落中,在乐队阴暗旋律的衬托下,小提琴演奏出夸张的颤音和诡异的旋律。后面的华彩部分是由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克莱斯勒改编而成的,经过后期人们的不断完善,使作品更加丰富完整。此处的颤音更加令人眼花缭乱,在大段的华彩之后乐曲以雄壮激昂的音调把情绪调至亢奋状态,最后辉煌强有力地结束了全曲。
四、结语
在巴洛克这样一个神奇华丽的时期,涌现了很多不同领域的风云人物,这些人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小提琴独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以意大利为核心流行起来,由于提琴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许多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作曲家,同时那些专注于理论的作曲家们也开始注重小提琴的作用,这一时期小提琴的创作水平和演奏水平都大幅提升。在小提琴艺术发展史上,《魔鬼的颤音》这部小提琴奏鸣曲对小提琴独奏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敬修.西方音乐史与名作鉴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第65页.
[2]朱敬修.西方音乐史与名作鉴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