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020-07-04李佳昕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问题心理健康大学生

李佳昕

[摘 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方面,阐述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创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促进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6-0028-02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管理,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而高校辅导员大多是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会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是高校辅导员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已经逐步进入到大学校园,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不同造就了他们凡事追求个性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不相同。加之年纪尚小,以往过于依赖父母,思想未完全成熟,在自我认知方面也会出现偏差。因此,脱离了父母的精心照料,远离自己的舒适生活区,在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下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很多学生感到茫然、孤独、束手无措,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焦躁不安、焦虑、神经衰弱等”[1],心理素质脆弱使得很多学生在面临挫折与打击时,内心无法排解,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这些问题久而久之侵蚀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负面的心理障碍。

(二)家庭因素

据调查,许多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源自原生家庭,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培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成长环境。比如,离异家庭的父母双方关系疏离或多或少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不少家长为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内心世界,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子女身上,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巨大压力和抵触情绪。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包容性差,在面对和处理问题时力不从心也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学校因素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由于高校的管理制度完全不同于中小学,即步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要学生自理,不再有全天父母、老师的严格监管。部分学生会出现自身松懈、目标不明确、整天无所事事等现象,不仅荒废时间又将自己置于对未来焦虑、迷茫的状态中。此外,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还由不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恋爱观而引起。当大学生摆脱了家长的束缚,很容易在充满青春洋溢的校园中展开属于自己的爱情之旅。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不能很好地面对和处理其中的得与失,常常因失恋问题产生悲伤情绪而不能自拔。

(四)社会因素

近年来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少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就业压力趋大。据了解,每年临近学期末和毕业季,都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业压力等原因情绪出现波动,轻者自卑、封闭自己,重者则产生焦虑、抑郁状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除了传统课堂教学、书本知识之外,大学生们能够更直接地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准确过滤不良信息,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自身心理专业知识缺乏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除了要坚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中心,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维护也包含其中。而高校辅导员大多是非相关专业毕业,没有经过系统性学习,在处理突发问题时因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作支撑会稍显吃力。此外,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多以谈话的形式,道理浅显、形式单一,大多数停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难以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设置不完善。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独立的心理咨询中心,并设有专业心理教师。“按较多高校1:3000—4000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配置比例,仅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力量还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状况”[2],有些高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配备能够达到要求,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有的流于形式不重视质量,导致只有少数学生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有些高校专业人员缺乏,力量还比较薄弱,学生有些心理问题却预约不上专业心理教师。在职工人数、规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心理咨询中心只能完成学校固定的素质拓展、团体辅导等活动任务。此外,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时间被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填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体验不深刻,导致学生本身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或难以启齿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

三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一)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引领者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传统的辅导员一对一咨询形式已经难以应对数量庞大的心理辅导需求,在进行大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便于学生接受指导改善其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辅导员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与心情低落的学生在校园里开辟的小长廊、凉亭、花园谈心,会让学生在行走中感受到美的意境,从而能够净化心灵,也能与学生建立平等密切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主体感受,实现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信任,从心理上信服教育内容。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宣传栏、展览板等媒体上推广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新闻,有意识强化教育内容,让学生耳濡目染通过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配合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校园的热爱,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饱满健康的精神状态。其次,适当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讲座、主题班会、社团等校园文化生活。抓住时机,了解学生心理层面需求,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进取、融洽的生活氛围,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引领者。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适应大学生活,身心愉悦积极乐观度过充实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在解压放松的同时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二)提高心理专业能力,成为心理健康团队建设者

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进行心理辅导是不光彩的,需帮助其纠正错误观念和思想,普及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鼓励大家遇到问题主动求助于专业心理教师或者高校辅导员。目前大多数高校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纲要》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配备基本达到要求,但实际上仅有的这些心理咨询教师数量却难以应对所有来访学生,甚至会出现一些学生预约不上咨询的情况。因此,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能力建设。作为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时代变化及学生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及时优化、提升自身心理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及学生诉求。通过专业培训,专家讲座、网络资源等方式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积极创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运用多样化方式、方法去教育引导学生。

其次,可以通过通识性课程,设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智拓展、团体辅导等相关教学,进一步实践探索,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课程、直播课程等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与教育、辅导技能相融合,帮助学生打好心理健康和正确思想的基础,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构建朋辈咨询形式,做好学生干部管理者

朋辈心理咨询,顾名思义,指年纪相当的同学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朋友进行安慰,给予开导鼓励的咨询形式。由于同龄同辈的优势,学生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有利于沟通交流。辅导员可以在各个班级设置专职心理委员,建立多级管理模式,即校级心理咨询中心——院级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但要对心理委员和其他学生干部进行前期专业心理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以朋友和同辈的身份走进同学之间,充分发挥角色优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结合班级特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心理健康相关活动等。通过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咨询技巧对有需要的同学进行网络咨询、面谈等帮助。朋辈咨询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和完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全面深入到所有学生之中,为大学生提供倾诉平台,缓解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学习、恋爱等各方面心理困扰。同时,辅导员做好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要求定时向辅导员汇报学生情况、思想动态等,及时发现行为异常的同学。调动他们自主参与心理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高校正在为培养一批积极向上、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大学生而不懈努力,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贯穿始终的,它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作为高校辅导员需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储备专业心理健康知识并提升将其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在学生工作中的需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玲.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方法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3):90.

[2]扬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08):86.

[3]赵山,李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中国化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61.

(责任编辑: 姜海晶)

猜你喜欢

教育问题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民族器乐合奏课与综合大学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