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2020-07-04李海东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素养

李海东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新課程标准》下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旨在促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与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深入理解、认可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文化意识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顺利地渗透传统文化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的重中工作。

一、深挖语文教材文本,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兼顾了传统文化的质与美。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将语文教材文本教学的重点放在传统文化观念上,尤其要注重从文化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挖掘文章中蕴含的文化观念、思想等,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提升文化素养。

如在教学《师说》时,教师可以立足于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体会文章中有关“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并结合当下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耻于从师”等不良风气,使学生意识到作者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又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要注意从文章的历史文化与时代背景出发,为学生介绍不同人物之间的繁杂关系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包含的内容,了解与掌握文章的文化审美情趣与情感,促使他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与理解中国伟大、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基于汉语思维方式,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言的谋篇布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辞理论主张“首尾圆合”“前后照应”等,力求可以从整体上提升作品的连贯性和表达的合理性。在汉语语言修辞方面,汉语主张得体、连贯、生动、准确等,尤其要注重增强美感与表现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古典文学作品,依据汉语固有的思维方式,梳理文学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与思路,促使全体学生在仔细品读文字期间,可以掌握古典文化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六国论》这篇文章是古代的政论文,学生从题目中就可以明确文章的论述主题,文章语言结构也采取了“首尾圆合”的形式,从“六国”入手,深入论述了其发展与结局等,充分彰显了我国古人在写作中采取首尾照应的思维方式。作者采取了“三致志”的汉语思维方式,详细阐述了“弊在赂秦”的严重危害,使得全篇的布局非常紧凑。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剖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方式和特点,使学生体会文章中文字的连贯性,从而指导学生利用这种汉语思维在自己的写作中谋篇布局,力求确保文章也保持构思的严谨性。

又如在教学《前赤壁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欣赏与体会文章中大量使用的对偶句,让他们体会与感受汉民族所推崇的均衡、对称等思维,促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语言魅力产生学习兴趣,最终通过渗透汉语思维方式来提升教学效率。

三、加强文化作品赏析,渗透传统文化

文化作品是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文化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与掌握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多阅读和赏析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课内外书籍,丰富文化知识,开阔文化视野,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宝玉挨打》这篇文章,在听到宝玉将要受到贾政责打的消息后,按照当时封建礼教的文化习俗,王夫人要先行通报,但这段文字中写了王夫人“不急去回贾母,便忙穿衣出来”的实际行为。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理解王夫人当时紧张的心理,以及对爱子的疼爱之情。在王夫人于书房中劝解贾政的过程中,也是从“老爷要保重”谈起,这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既嫁从夫”的传统观念。通过深入分析,学生可以深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在教学中顺利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深挖语文教材,在教学中运用汉语思维方式,深入赏析文化作品,向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语文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传统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