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04宋震
宋震
初中生物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的重要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被迫学习的心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改善教学方式,教师应逐渐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整体学习的效率。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一、组建合作小组,明确成员职责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种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消化与吸收知识。首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分配组员,将各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5至6人之间,并且保证每个小组中的学生学习水平高低不一,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补促进整体学习效率的提高。其次,在组建合作小組后,各小组组员可以经过讨论选出小组组长,教师要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如教师要在各个小组中设立记录员、问题员等不同的角色。最后,教师布置完课堂学习任务后,由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针对任务进行思考与发言。在讨论的过程中,问题员负责结合教材与其他途径收集到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记录员则负责详细记录小组组员的观点与看法,以便小组组长在讨论结束后能够总结讨论的成果。
二、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提前制订合作学习的内容与讨论的问题,确保学生要讨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值得思考与讨论,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此外,为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讨论,然后借助相应的设备与材料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如在教学《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时,首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与草履虫有关的视频,向各个小组发放草履虫的玻片标本,以便学生观察与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采集与培养草履虫?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是什么?如何区分他的前端和后端?草履虫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它消化食物的场所的哪里?”最后,教师向各个小组发放显微镜、放大镜、滴管、镊子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实践操作。
三、通过小组实践,培养操作能力
实践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正确、准确地进行实验。因此,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后,应要求学生针对第一个问题“如何采集与培养草履虫”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并展开全面讨论。同时,在小组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拓宽学生收集资料与信息的渠道,避免学生因信息不足而难以展开讨论,或者无法验证实验结果。如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每个组员都能参与采集、制备培养液等操作环节,让组员在相互配合中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个人操作能力。针对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难题,教师不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解答,而是指导学生通过翻阅笔记、教材与百度搜索等方式自行查找相应的资料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通过小组总结,提高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合作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与空间,学生可以通过PPT演示、实践操作等方式在班级中展示学习成果,以便其他学生吸取、积攒其中的经验。如在《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课程的讨论与实践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1~2节课让各个小组分享本小组的讨论学习情况。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由小组组长负责总结本组的学习情况,其他组员在小组组长讲解时进行生物实验,强化其他同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小组组长讲述的内容,完善其中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在小组总结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台上的小组负责回答。这样,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为今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改变生物课堂沉闷的氛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合作学习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并促进他们沟通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