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时代下“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形塑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
2020-07-04吴艳萍
【摘 要】 本文从3.0“网红”时代的特点入手,针对“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塑造的负面影响,即拉低了大学生的审美观、模糊了大学生的金钱观、颠覆了大学生的职业观、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观等,提出了消除“网红”现象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要改变固有理念、打造正面“网红”; 发挥高校优势,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身修养,自觉抵制负面影响。
【关键词】 “网红”现象;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负面影响;对策
“网络红人”(以下简称“网红”),自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前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0文字时代(1998-2002年,即“网红”的萌芽和雏形期),代表人物主要有安妮宝贝、痞子蔡等一些网络写手,通过在网上不间断发布文字作品来获取受众群体的关注,草根性质较强,影响性一般,接受度不高。2.0图文时代(2003-2009年即“网红”的发展期),代表人物主要有芙蓉姐姐、凤姐和各种微博V姐等,以猎奇、单薄的网络形象吸引网民,但是在专业性上有所加强,与生活贴近度高,影响性明显上升。3.0融媒体时代(2010-至今,即“网红”的井喷期),代表人物主要有Papi酱、雪梨、李佳琦、薇娅等具有个性魅力、深谙受众需求,且运用专业团队策划、包装并熟练运用各类媒体得到大量资本的人士,较1.0和2.0时代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一、3.0时代下“网红”现象的特点
与1.0、2.0时代相比,3.0时代的“网红”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更倾向于产业化,特别是2016年中国的“网红元年”出现后,“网红”数量首超100万,一批有素质、有才华的年轻人置身其中,纷纷加入到了“网红”的这一群体中,并吸引了大量的风投和资本进入,成为了“网红”群体中重要的一部分。“網红”一词已由最初的负面词汇向中性词汇转化。与此同时,“网红”已经生成为一个行业,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个体化行为转变成群体化现象。总而言之,3.0时代的“网红”现象更具有时代气息。
1、概念泛化
与早期相比,“网红”一词多以负面形象示人,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大平台的运用,“网红”时常可以表现为只要你敢尝试,在某一方面施展才华,或者思想独特、语言新奇皆可成为“网红”的意思,“网红”一词已经不再是一成不变。当然,动物、物品、场所等都可成为不同意义上的“网红”。如2019年度评选出的十大网红宠物,北京的三源里菜场等,此词渐渐转为中性词甚至为褒义词,大众对这一概念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在普遍提高,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和泛化。
2、类型多样化
按照类型的划分,目前的“网红”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在3.0时代中发展较好的一批“网红”往往是在某个领域拥有超强的专业素养和独特魅力的“魅力人格体”,如教育类的李笑来、罗永浩等,不仅自身专业能力强还语言幽默;美妆类的李佳琦、薇娅等则是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其自身的独特眼光、超乎寻常的努力吸引到一大批受众成为粉丝,成为他们的拥趸,2019年双十一的数据显示当晚观看直播人次达3000多万,成交金额近200亿。类型的多样化使得“网红”和大众的关系更为密切,互动更加频繁,引发受众共情。
3、平台多元化
目前是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介空前丰富,与早期仅依靠文字与图片等单一走红的“网红”,受众的群体性和覆盖性更广。如2016年以图片、视频、内容取胜的Papi酱,将自己拍摄后剪辑的小视频转发到各个社交平台。而后,大量“网红”纷纷效仿并借鉴其做法,争相在各大平台开设自己的自频道,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并由此“拉拢”一大批粉丝来实现对自己的最大关注度。
4、内容专业化
在内容性上,融媒体时代的专业性更强,由于时代的开放性,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具有发言权。但是要想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引起社会的反响,单纯依靠自身仅有的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大量的团队包装、策划,运用各种手段绞尽脑汁的打造其“人设”并较好的宣传、维持经营下去,以保持其在内容、形式上的专业性和新鲜度。
5、泛娱乐化
“网红”的泛娱乐化主要是其在当前的社会中具有话题性、争议性等,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在目前的“网红”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获取大众关注度的同时,积极为社会传播正能量的“网红”,如今年的“抗疫新冠”,雪梨就先后代表公司捐赠了现金和物资累计近250万;二是提供消费娱乐及感官刺激的“网红”,如一部分吃播、搞笑博主、美妆博主等,常常以炫富、蛇形锥子脸和奇怪言论来娱乐性的表达自己观点。而事实上,如今的“网红”多是以后者居多,内容较为肤浅、浅薄媚俗,没有营养可言,泛娱乐化严重。
6、产业资本化
从2010-2015年,微信、微博等一些社交平台出现了一批意见领袖,恰好这一时期的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给“网红”电商的崛起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2016年至今,由于社交平台的日益多元化,受众群体接受度逐渐增强,可以称之为“网红”电商的爆发期。据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网红”电商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此时的“网红”已经悄无声息的成为了一个产业,网红经济应运而生,他们借助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将粉丝转化为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并实现了消费的转化。与此同时,大量具有潜力或知名的“网红”也受到了大量资本的青睐,使得网红经济在产业资本化的道路上更趋完善。
二、3.0时代下“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塑造的负面影响
从“网红”一词诞生至今,常常呈现出消极的一面,如早期的“凤姐”、“干露露”、“郭美美”及现在的部分“网红”都是通过搏出位、自毁形象、反讽时下热点等不断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观,以满足受众群体的“审丑”需求来拉低大学生的审美观。当然在某种程度上,现今融媒体时代下的“网红”现象给大学生提供了积极的正能量,但是对其负面影响仍不容忽视。
1、拉低大学生的审美观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提倡并推行“真善美”,特别是对于“美”的理解,不仅反映在现实与生活中,还体现着个体对审美的诉求,应该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表达对美的理解和意境,而非以夸张、庸俗的形式来哗众取宠。目前,诸多的“网红”以鼓吹“艳”、“欲”等感官需求给大量的网友,特别是通过多渠道的传播对涉世未身的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如曾经的“锥子脸”、“蛇精男”等一度盛行,引得很多年轻人纷纷效仿,通过整容、整形,购买高额化妆品来满足网络上对于审美的要求,使得大学生产生“病态审美”,拉低了他们的审美观。
2、模糊大学生的金钱观
近年来,西方的拜金主义和利己的精致主义思想盛行,许多“网红”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盲目的追求物质消费,不断的传递出“炫富”信息,如秀豪宅、豪车、首饰、包包等,无论穿衣吃饭都要“大牌”,已经失去物品本质的属性。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很多大学生不顾家庭情况,盲目的追求奢侈品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为拥有一个或多个奢侈品而产生优越感,高消费的行为也已经在学生群体中风靡,误导了他们的消费观,模糊了他们的金钱观。尤其某些“网贷”公司的进入,使得大学生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难以专注于学业,忘却了上学的初心。
3、颠覆大学生的职业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大学生能否成才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尤其是自2014年9月李克强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理念后,掀起了“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大量“网红孵化”公司以此为契机,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快速打造一夜爆红的“网红”,给一些大学生树立不良示范,渲染着一种病态的择业观,充斥着“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腐蚀并堕化大学生的成长生活,使众多学生在沒有规划好未来生活、事业的情况下,荒废学业、放弃正常生活已趋之若鹜,颠覆了他们的职业观。
4、淡化大学生的道德观
“网红”由于具有强大的粉丝群和广泛的关注度,其行为表现对社会群体,特别是对当今的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而目前的很多“网红”直播时“爆粗口、出口成脏”,用低俗的话语、行为穿插在直播间,很多大学生在看完以后,会将这些潜移默化的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另外,某些主播为了蹿红,不惜吐槽、诋毁、贬低他人以突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另类”形象。道德素质低下,违背了基本的伦理道德,由此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观。
三、消除“网红”现象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不论任何年代,大学阶段都是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一体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既享受着国家给予的硕果累累,又面对着巨大挑战。如何应对“网红”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尤为重要的。
1、改变固有理念、打造正面“网红”
习近平书记曾指出,“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许多奇思妙想。那么对于这种特殊人才,国家和各地政府就要有特殊的政策,不应该论资排辈,不能“一视同仁”。“网红”作为互联网的新兴现象,集万象于一身,对当今追求特立独行的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得他们纷纷围观和效仿。虽然目前“网红”市场存在着不少负面的案例,但是其中不乏正能量并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代表。如本次疫情中的“网红医生”张文宏、崔松、谢斌,既拥有着专业的医学素养又能将医学知识解释的深入浅出,传递正能量,引领时代潮流,值得大家学习并提倡。
2、发挥高校优势,加强思想教育
大学作为学生们即将踏入社会的重要关卡,肩负着强大的使命,需要不断的的强化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为他们树立并营造一种正确的舆论环境。在日常的课程体系中,要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网络思政的教师队伍,充分了解并深入调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要在认同的基础上与同学们进一步互动,以其专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大学生,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提升他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3、提高自身修养,抵制负面影响
目前,伴随着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大爆炸”,各种信息充斥着网络,“网红文化”、“网红经济”随之产生,因此高校在培养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的培育,提升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尤其是提高他们在面对复杂信息时抵御和甄别的能力,要理性思考、秉持正确的价值观,权衡利弊,做到能够自觉的抵制不良负面“网红”效应。另外,高校在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上要不断强化,尤其是对于个人在网络上的言论发布,要有负责意识,并不间断的给他们普及网络的法律法规和法律常识,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尺,有意识的自省自查,对自身修养层面采取正面、积极的态度,能够自觉的抵制负面的“网红”效应。
【参考文献】
[1] 敖鹏.网红为什么这样红——基于网红现象的解读和思考[J].当代传播,2016(7)40-44.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4.
[3] 贾立平,陈梦.论“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高教学刊,2018(9)163-165.
[4] 李翔.“网红”的时代嬗变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6(5).
[5] 吴双.3.0时代网红现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和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8)54-57.
[6] 邓钥琼,钟春燕,梁家翠.“网红”现象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思考[J].西部学刊,2019(7)78-80.
【作者简介】
吴艳萍(1988—)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