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源头和实践支撑

2020-07-04王茜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5期

王茜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支撑。文章首先从理论角度指出,它不仅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大展示。其次从实践上来看,既有来自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更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交往的成绩。

【关键词】 一带一路;理论源头;实践支撑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源头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不是一个突然的想法,它是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渊源的。从理论源头角度讲,它不仅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大展示。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

(1)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外交往的重要性。对外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这个思想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地域性的制度。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交往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与生产力普遍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的,而且均是重要的物质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为奠定对外交往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源头。

(2)马克思主义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提供了理论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社会生产主要由农业和工业组成,以工业生产为例,作为生产者的工厂其内部生产又由多个环节组成。此外,马克思详细阐述了社会分工存在的原因,即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其成员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如性别、年龄等,氏族成员通常选择自己适合且能够熟练操作的生产活动,社会分工由此产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发展阶段、自然条件、营商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并且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如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且掌握着世界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沿线国家和我国以及沿线国家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达成合作共赢的最终目标。

2、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儒家思想所崇尚“义利合一”,提出人们在获取个人私利的同时,还要衡量其是否符合社会基本价值取向。“一带一路”所展示的义利观,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义利合一”的思想,并且对义利观进行了新的诠释。

(1)“一带一路”倡议秉持“义以生利”的思想。子曰:“义以生利”。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竞争环境,为巩固人类实现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社会继续前进,“义以生利”正是各个国家需要秉持的国际道德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1]

(2)“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为贵”的思想。一是团结合作。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能够将每个国家的个体优势凝聚成整体优势,降低合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分工合作。二是兼容并包。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正是实现我国与沿线国家以及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

3、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大展示

习近平外交思想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潮流和趋势,创造性的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最根本的理论支撑。

(1)“一带一路”倡议秉持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核和最高准则是人民利益,这不仅体现在我国全体人民各种利益的综合协调发展,也体现在世界各国全人类利益的包容共享增长,是“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有机统一。[3]目前,全球治理面临的难题之一,正是国家之间贸易保护主义林立、逆全球化思想在全球蔓延,这成为建设全球治理新机制的主要障碍。而“一带一路”倡议秉持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强调协调好国家之间利益以及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共同享有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果。

(2)“一帶一路”倡议秉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倡,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4]与此相对比,西方一些国家秉持的理念是把本国的国家安全建立在消灭别国国家安全的基础上,这是一种零和思维的表现形式。但是,通过人类历史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对抗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达到最终的和平。“一带一路”倡议秉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倡合作共赢的新理念,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支撑

1、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

“一带一路”倡议中涉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丝绸之路建立在我国古丝绸之路历史祭奠的基础之上。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长安(即今西安),自东向西,自新疆出境,途径中亚地区、西亚地区,一直到达地中海沿岸。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始建于秦汉时期,唐朝中期最是繁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由西洋、南洋和东洋组成。西洋航线途径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地中海与东非、西欧相连;南洋航线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相连;东洋航线与今韩国、日本相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亦是始建于秦汉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这条丝绸之路的繁荣时代是在明朝初期。这两条古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一直承担着我国与外界特别是与西方国家交通、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使命。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交往

(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艰难探索。自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就展开了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往活动。但是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我国建国初期对我国实施的封锁政策,新中国的对外交往不得已以反封锁为开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抓住重要外交时机,果断作出适宜的决策,制定出符合当时历史环境的外交决策,并提出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与亚洲国家、非洲国家建立以及持续发展良好的外交关系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开创了良好局面。此外,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交往也在不断推进。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以乒乓外交的形式,打破了与美国的僵持局面,为改革开放后中美建交提供了联络基础。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07个,为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2)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对外交往。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交往的发展是建立在先辈们所开辟出的丰硕成果之上的。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面临的发展难题,我们党提出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40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我们党坚定施行的基本国策,为推动我国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实基础。首先以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为开端,通过开放沿海城市,探索改革开放后与世界交往的方式。苏联解体后,我们党依然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并把开放的脚步扩展到全国。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倒逼我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机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解决我国对外交往面临的新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的提出了关于我国对外交往的新思考——“一带一路”倡议。

【注 釋】

[1] 习近平.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的演讲.2013.3.25.

[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2017.12.1.

[3] 秦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12.1.

[4] 习近平.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9.26.

【参考文献】

[1] 艾四林,李成旺编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06.

[2] 王贵贤、田毅松编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06.

[3] 王水平.中国开放进入4.0时代[J].红旗文稿,2015.07.

【作者简介】

王 茜(1984.03—)女,汉族,山东滨州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建、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