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情感的培养

2020-07-04王桃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7期
关键词:培养情感幼儿

王桃艳

摘 要:幼儿期是幼儿情感培养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情感可以催人奋进,可以促使他们去憧憬未来,去追求美好的事物。情感教育不是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万物都是美丽的,可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爱对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教育,让他们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感。培养幼儿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积极、主动、乐观、自信。

关键词:情感;幼儿;高级情感;培养

人在认识客观现实中的种种对象和现象时,常常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态度,或喜爱、兴奋、愉快、赞赏,或厌恶、痛苦、愤怒、恐惧。这种种表现,就是情感。一般幼儿自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周围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到入学前,都可能具备对周围现实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还要重视幼儿情感的培养呢?

首先,情感在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行动的动力,高尚的情感推动高尚的行为。比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促使战士们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使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废寝忘食,付出毕生精力。相反,卑微的情感也会导致人的卑鄙行为。情感在人行动中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也是如此。一个具有同情心、爱心的孩子,可以为别的小朋友的快乐而把自己心爱的图书让给他看,把喜欢的玩具让给他玩;而粗暴、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则有好东西就独抢独占,谁要是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有打有闹;一个有互助感的孩子能为小朋友的进步感到高兴,向他学习,为小朋友的落后感到着急,主动关心帮助他;而一个自私嫉妒的孩子,则当小朋友进步时就不服气,挑人的不足,当小朋友退步时就瞧不起他,不愿和他在一起。幼儿期正是儿童各種情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也可能形成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因此,注意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情感对幼儿的认识过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论是在感知、注意、记忆过程中,还是在思维、想象过程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到情感因素的作用。有一个实验,请A、B、C三组小朋友,分别观察一张主题、内容完全相同、但色彩不同的图片:A组观察的图片色彩鲜艳,B组观察的图片色彩暗淡,C组观察的图片无色彩,看幼儿观察图片时注意集中的时间和观察后的记忆效果。结果表明,A组注意集中的时间最长,记忆效果也最好。因为幼儿喜欢观察色彩鲜艳的东西,而不喜欢观察色彩不鲜艳的,更不喜欢无色彩的东西。实验结果也表明,当幼儿情绪轻松愉快时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如在画意愿画时,老师给幼儿以充分的精神自由,积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现,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幼儿沉浸在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创作情绪中,儿童往往能画出许许多多新鲜的题材,表现出意想不到的丰富构思,而如果老师急于将自己的主观意图强加给儿童,一会说这样不好,一会说那样不好,横加干涉,无理责怪,幼儿就会精神紧张,画出来的画往往主题单调、构思简单、内容贫乏、形象呆板。可见,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培养幼儿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就先要考虑培养幼儿积极、愉快的情感。

第三,幼儿情感的发展与幼儿个性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稳定的情感会逐渐成为幼儿的性格特点,如老师常要求幼儿帮助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叠被,慰问生病后回班的小朋友,主动搀扶摔倒的小朋友;要求幼儿午睡起床上厕所时,注意轻手轻脚,不影响别人;上课做作业时,注意相互谦让不挤着同桌等等。这样就能使幼儿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同情心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幼儿情感的发展影响幼儿性格形成的方向。比如,在集体中感到愉快,喜爱集体活动的幼儿,容易形成热爱集体、活泼开朗的性格;但在集体中感到拘束,不喜爱集体活动的幼儿,则容易形成孤僻、冷漠、怯懦、忧郁的性格。所以,从小培养幼儿具有什么样的情感,直接关系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我们应该从儿童很小时候起,就注意培养、发扬其积极的情感,并克服、消除其消极的情感,为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打好基础。

第四,儿童小时候的情感,是以后情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我国一直有“三岁看大,八岁看老”的古话。国外也传着“三岁之魂,百岁之才”的说法。这同样使用于幼儿情感的发展。很难想象,从小连父母、老师都不爱的孩子,长大了能热爱人民;从小连自己所生活的幼儿园、学校家乡都没有感情的孩子,长大了能爱祖国;从小就不爱赏花草树木,不爱音乐、绘画的孩子,长大了能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因此,为幼儿将来成为一个情感健康、丰富的人,我们需从小就培养幼儿具有高尚、丰富的情感。

两岁左右,儿童的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到幼儿期,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在正确教育影响下,儿童的高级情感注解形成。

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方面。

道德感: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开始,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的外部的行为并且往往由成人的评价直接引起。比如受到父母或老师的夸奖就高兴,受到他们的责备就难过。以后,幼儿的道德感逐渐与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相联系,如:帮小朋友叠了被子,完成老师委托的任务或画画是全班画得最好时心里产生快感,感到美滋滋的。相反,违背了游戏规则或做错了事时则羞愧不安,有的女孩子甚至眼泪汪汪。从幼儿中期开始,学前儿童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道德感,而且开始对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也产生明显的情绪体验。例如,喜欢和对小朋友好的幼儿做游戏,佩服、尊敬学习认真、会唱歌、会画画的同伴,谴责、批评说难听的话、强霸玩具的幼儿,对淘气捣乱、不遵守纪律的小朋友表示生气和愤怒。热爱老师,同情多病的幼儿,当小朋友不小心碰撞了他时,能友善地谅解,敬佩英雄,憎恨坏蛋,将图书里的“好人”抹上红脸,“坏人”涂上黑脸,这些都是幼儿道德感的表现。

美感: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很小的幼儿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动人的音乐。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图片会高兴地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他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到学前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之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喜欢观看海上的日出和晚霞,喜欢观察夏夜的星星和月亮。在唱歌、跳舞、绘画、建筑、朗诵儿歌或散文等活动中,他们能得到莫大的喜悦和快乐。同时,对人们的服装穿着,对环境的布置,对唱歌跳舞、绘画朗诵等艺术活动,他们都提出了更高的美的要求。比如,衣服的颜色不光要鲜艳,而且要配合的协调;玩具柜的玩具不仅要摆得整齐,而且要摆得有规律、对称均衡;唱歌不能都“放声歌唱”,要根据歌曲的要求,唱得有抑有扬、有轻有重。这些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幼儿美感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

理智感: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任何新鲜事物,幼儿都想“探索”一下,他们好看、好摸、好动、好拆,更突出的表现是这时期的幼儿很喜欢提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为什么会发亮?”“那个为什么响?”问题一个接一个。到五六岁,幼儿不仅积极提问,而且能主动、努力地去寻求答案,并会由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与快乐。他们也非常喜欢看书、听童话,喜欢进行各种智力游戲和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比如下棋、猜谜语等等。学前晚期的幼儿,对老师不再是绝对相信和崇拜,而是逐渐带有批判性的态度,如果老师常常回答不出幼儿的提问,画画、跳舞都不太行,老师在幼儿心目中威信就会逐渐将低,这也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一种体现。

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富有智慧的呵护和快乐情感的滋润,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丰富多彩的感受和体验情境、自由畅快的情感培养。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拥有快乐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环境与师幼互动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一、在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中互动

生命的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氛围。只有在和谐的氛围里,孩子们的表现力、创造力才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因此,幼儿园需为孩子创设宽松愉快的生活气氛和充满关爱的精神环境,使幼儿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有规律的作息制度,无压抑感、充满关爱、激励的情感气氛,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教育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幼儿才能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活泼开朗、充满自信和创造。

(一)采取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问候方式,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托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教师的拥抱、抚模式的问候,中大班的幼儿更乐意教师采用点头、握手问候。通过与孩子肌肤相亲,教师柔和的语气、亲切的眼神、愉悦的表情能给孩子母亲般慰藉,让孩子感受“老师像妈妈”的温暖。

(二)采取与幼儿个性相适应的互动方式,满足幼儿的情感交流需求

冷淡式、命令式、权威式的互动方式极易导致幼儿对教师的畏惧,心情易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要使幼儿在园保持快乐的情绪,教师宜采取鼓励式、感染式、亲情式、回应式的互动方式。同时,对于内向胆小的孩子,教师主动发起的亲切问候更似灵丹妙药,使幼儿倍感关怀,在园情绪也特别稳定、愉快。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生命只有在体验和感动中才能快乐成长。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正常的幼儿,总是经常保持着活泼愉快、饱满积极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经常无精打采,对一切冷漠无兴趣,甚至经常爱发脾气、哭闹,如果不是由于身体不适或病痛,那么就是由于不良的环境与教育所造成。幼儿的生活内容如果过于单调枯燥,经常处于缺乏刺激,缺乏玩具、游戏,缺乏书籍与友伴,整天处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状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

此外,人对幼儿如果过分地娇惯,无原则地溺爱,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一切愿望与要求(包括不恰当或过分的愿望与要求)都予以满足,就会养成孩子依赖、任性、自私等不良的品质。这样的孩子反而会得寸进尺、永不满足、无理取闹,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不会经常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因此,在教育方面,成人既要关心孩子,又要对孩子有适当的要求;对待孩子的态度既要亲切,但又不能过分地娇纵,更不能因自己情绪的波动对孩子忽喜忽怒;成人不应对孩子要求过高,整天板着脸,动不动就呵斥打骂。从小要注意动静配合,不要使孩子过度地兴奋与劳累,否则孩子往往会“乐极生悲”。

幼儿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埃里克森在描述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指出,个体基本的信任感产生在乳儿期,自主感产生在婴儿期,主动感产生在学前期。如果失去在特定时期的培养,幼儿的情感就不易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幼儿期建立以快乐兴趣为主色调的情感教育,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祖萌.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陈国眉,沈德立.幼儿心理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

[3]丁祖萌.儿童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上册)[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培养情感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