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哲学理路

2020-07-04常俊川

兵团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实践性全面发展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深邃内核。探讨人民中心论思想,必须从其实质进行深刻剖析,探讨人的本质。何为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它的实现形式又如何?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孜孜以求的永恒课题。对于包括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性与一致性,就此问题而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系统而又深刻地阐述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深刻内涵。为此,从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代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人对人的本质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入手,进而论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阐释,凸显出人的实践性;从多个方面论述以实践性为基础,注重人的本质,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中心论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实践性;全面发展;人民中心论

[中图分类号]A82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3—0005—05

[作者简介]常俊川,男,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1845—1846年間,马恩携手合作撰写了一本哲学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伴随这部著作问世的还有代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如此形成的不仅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鲜明标志,而且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明显界碑。由于这一思想——“唯物史观”的确立,在德国古典哲学理路上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将其完结;同时也对四处鼓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费尔巴哈进行了明晰的清算。这一壮举无疑表征着人类认识史上一次重大飞跃的实现。在此著作中,马恩对人的本质理论作了具体的阐述,关于人的本质及发展学说才有了全新的认识,为日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对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中心论”给予了一脉相承性和时代特征性的意义。

一、马克思超越过往的人本论思想

马克思在思想成熟之前是一名青年黑格尔派的活跃分子,在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路径上他沿袭了黑格尔的相关思想和理论——他们研究人的本质的范畴都是在思维的领域里铺展开的。但马克思与前者不同的是他一开始就以扬弃的姿态从根本上批判了黑格尔的相关论述,而非机械地去复制。在黑格尔的思想域中,他以“绝对精神”统摄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这种以自我意识作为人和人的本质的归结,不仅把具有创造力且非人的绝对精神视为对象化,而且“理所应当”地将人的历史思辨化为绝对精神的生产发展史。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异化形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黑格尔并非对此不可认知,他曾认识到以劳动作为自我创造的手段来表征人和人的本质。他也猜测到了只有通过劳动外化、转化为对象才能表现出人的本质;换言之,人只有在全部的劳动过程中考量自己,才能以最大的实际在这人所参与的整个劳动过程中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但是,在现实性上黑格尔视域的此过程并非表现为最为实际的自我创造性,而是被其抽象为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且这种活动是非人化的。由此看来,黑格尔从一开始便将人的本质预先地“囚困”在“绝对精神”里,而非放在人自身的实践里考察,尤其是置于社会实践中考察。所以,在黑格尔哲学中,人自身的生命内涵及其存在价值是被丧失至尽地,是被沦丧了的精神层面的一种抽象存在。如此而产生的一个后果是:现实的人和人、现实的人的生活逐渐被疏离,进而被淡忘。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本质思想的突破口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开始被马克思超越,马克思把目光投向了费尔巴哈其人以及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这里所论的重点是: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二者的关系,他的观点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但是,马克思是持以批判态度的;在他看来黑格尔把“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1并指出“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2由此看来,就“人的本质”实现而言,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明显的。马克思所持有的理念是将“人的本质的实现”或者“人的本质的客观化”置于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形式的范畴当中,因而从现实性上看,马克思迈出了超越黑格尔的关键性一步。

诚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审视是始于“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的立足点是从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实践概念开始的,继而针对性地批判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人的本质思想,但这个批判是概要性的。这一批判的一个直接性结果便是划清了与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界限,使得鸿沟愈加明晰。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程,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的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4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马克思这一惊醒式的论述,将人的问题本质性地进行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直接性地集于一种实体范畴且该实体范畴是与抽象同在的,进而将其转化为一种间接关系性范畴。在马克思的视域里,人不是单纯的“现有”,也伴有“感性活动”;同时进一步从“实践结构”出发,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从“活动方式入手”阐释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不是老套的抽象为“应有”,这便在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确定了人的本质和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这一论述上,无疑马克思又高于费尔巴哈的理论,实然性地超越了费尔巴哈。

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本质的系统科学地阐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明确地将“现实中的个人”作为他的理论前提抛出,如此“现实中的个人”实际就是在社会中真真切切地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绝非费尔巴哈等人所讲的、所想象的那种抽象意义上的个人。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马克思所阐释的是刨除其他随意所支配的界限和前提条件,只在一定物质条件下能动性地表现自己和本我。为了首先解决维持生存需要的问题,如此这般所阐述的“现实的个人”就需要而且不得不进行的便是物质生产和物质活动,一旦是为了解决基本的并能维持生存所必须的这种问题为目的而产生且发展起来的生产(抑或是劳动),这就从起始时就明显地与动物区分开了。

不仅如此,从现实方向出发,所要论述的“物质生产”是不得不进行的物质生产,同时也是扮演着人与自然的桥梁和互动的纽带。如若从基础出发进行考量,如此的“物质生产”便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1,那么,如此“现实基础”而言,它不仅自身不断地生成和发展着,同时它还影响和规定着人的本质的生成和发展。即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不言而喻的是,如此这般形成的社会关系一定是人在实践活动之中形成的,如东升的太阳一般确凿无疑。“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3人们正是在不断地与自然互动并且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反观这种关系来看人的本质,其又被这种社会关系所规定和制约着。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在实践活动之中,人创造了自己的本质,即生产了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关系。再进一步,就现实的存在性而言,人也是“社会的存在物”。不管是“社会的存在物”还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如此这般的存在形式,无可辩驳的是“自觉能动性”成为人的活动的具备。这就油然地使得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从动物界脱离开来直至上升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在整个的人类社会发展当中,人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专属性特征,这便是人不断地通过实践活动,从全部的动物世界当中把自己区别开来、提升出来。这也揭示出人之为人的秘密是潜藏在实践活动中的。

所以,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她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4人类所属的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是实践给予的,它也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构成。起于这种实践的思维方式,人获得的本质性规定是在不断发展着的物质生产力和诸社会关系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而非生物意义上的基因遗传。因此,不管是实践范畴还是现实存在,马克思给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这种贡献是建立在最大现实性的物质生产之上的,这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寻找到了基本的规律。

三、从实践性上升为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的社会化形式是社会分工。马克思说:“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5所以,分工也就意味着使得人能够得到一个好的发展,进而全面发展。那么要想取得全面发展就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私有制的消灭分不开:一方面,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根本条件。人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保证人的生命存在现实性,而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则是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为了满足这一条件,能动地大力发展生产力则是其获取丰富的生产资料的最现实方式,这不仅满足了人的一种物性需求,而且也呈现出了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力的跃升的本质本身就是人自身的实践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人自生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人个体个性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当然,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将丰富的物质资料为社会所准备,不断充斥和满足物性需求,从而人们就可以解放双手、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更好地发展自身。这样,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私有制一经开始被消灭,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实行变成了其重要条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这同单个人隶属于分工是同类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6然而,普遍的私有制条件不被消灭和剔除,那么这种少数人所占有的生产资料“自留地”形式将依然存在。这便自然而然的推成出大多数社会实践者(劳动人民)因为缺乏甚至没有生产资料而使得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变为海市蜃楼。只要人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来全面地创造自己的本质,人就能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因而,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上往往会追求人的幸福。促进人类幸福,使人性更美好、社会更和谐,彰显人民主体性。而私有制一旦被消灭之后,个人才能真正联合起来,在社会上全面占有生产力,乃至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明确的是,就“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概念而言,它只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在方法论层面应当辩证地去理解和把握。而非做到人的能力发展的“平均性”,更不是指按照既定的模式设置统一的发展构架而让所有人照做。究其因,人个性的差别化,能力之大小,加之所处的社会阶层、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和个人所能利用资源的受限状况。诸如此类,皆不绝对。另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其欠缺。就现有的人类社会经济条件来看,人的全面发展仍受一定的制约,要想更好解决此问题,有必要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些基础性因素注入巨大的发展动力。并且,就对待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态度而言,所做的是應当避免片面的、教条式的理解,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四、“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人的最大现实性

从人的发展层面而言,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它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人向全面性方向的发展,是通过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达到的。他在《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中就曾正面的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问题,“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都从为人民服务的人本思想出发,解决人民根本问题。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国内实际社会情况出发,阐发了诸多创造性的理论。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创造性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即革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是伟大的时代命题;邓小平以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为内容,诠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并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4江泽民以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时代背景,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人民主题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5;胡锦涛将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和始终站稳群众立场为内核,提出了人类孜孜以求的和谐社会理想,进一步阐释“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先进的理论离不开历史时代的伟大实践,伟大的实践也会推进先进理论的再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实践的产物。它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人民群众观为直接的理论来源,以治国理政思想的举措为时代性实践,深刻阐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观。

首先,从国家主体现实性而言——人民是国家主体的思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明确理清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更是社会实践和国家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作为每一名共产党员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都会发现,都会清楚的掌握,人民群众最有说话的权利,因为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要面向全社会公开搞活动、干工作,要沉下身子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认真吸取人民群众对党员的建议和意见,每一名党员都要接受人民群众的评议,杜绝脱离群众,闭门修炼的情况发生。”1这揭示出人民在不断的生活实践活动中不仅创造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更是实践的主体、认识的主体。

其次,从现实战略实践性出发——保障人民利益,推进“四个全面”。全体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人民利益至上。党员干部具体怎么干?干什么?为谁干?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将人民利益至上视为应持有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依靠的是各个阶层共同努力。针对人民利益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有机体、是整体推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也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更是共产党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通过这一思想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完成社会主义体系建设,强化我国各项管理制度,为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保证,同时也是我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做法;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把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保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使得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人民有效參与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管好党、党领导人民的重要要求,也是深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推进器”,它为党内营造出天朗气清的从政环境,实现了党的自我净化、完善、革新和提高,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使得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了,深得人民群众拥护。

最后,从人民根本实质来看——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十八届五中全会而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突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实践需要创新,人才则是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切实抓好突出人才,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充实的物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人要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协调的理念也必不可少,在发展观念上要解决“木桶”效应问题,最终走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就是为了改善和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永恒主题,同时也组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表征,充分体现出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舒适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理论依据。开放与共享是协同互动的,开放是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人民的共享,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就是奉行“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宗旨;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以开放实行互惠互利的原则,用共享真正体现“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总之,从人的现实实践性到人的全面发展再到人民中心论,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习近平人民中心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需要看清楚的是历史规律形成也是基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3树立人民中心观。始终把人民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对历史辩证法时代内涵的创新就在于充分肯定了人民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实现了对人民主体的内涵、构成、社会使命、社会角色的创新与发展。这不仅是对人的实践性本质的诠释,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深邃指引,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杨建平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25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4-25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4-25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4-258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6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5年2月19日。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337页。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80页。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实践性全面发展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