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幼儿告状的“前世今生”

2020-07-04李红梅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7期
关键词:前世今生同伴事情

李红梅

一、幼儿告状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里,经常看到一个或者几个的幼儿向老师“告嘴”:“他拿了我的东西”、“她说不跟我玩了”、“他吃饭的时候讲话”、“他拿了玩具装在口袋里”……诸如此类的五花八门的纠纷,情况严重时,教师每天都要用大量的时间处理。对于告状的处理方式对幼儿三观的建立有着相当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幼儿告状行为,这就要弄清楚幼儿告状的前因后果,要求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根据背后的原因来进行相对应的处理,让幼儿正视自己的告状行为,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这些纠纷。

二、幼儿告状的“前世”篇

(一)幼儿告状的定义

幼儿告状,我认为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首先幼儿指的是3-6岁的幼儿,本文中指的是上幼儿园的幼儿;其次幼儿告状,不会是案件,而是向教师或者长辈(或者他认为有权威的人)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某个人的欺负或不公正的待遇。本文中主要分析幼儿园中的幼儿告状行为,预设幼儿告状的对象均为老师。幼儿认为觉得要向老师诉说的事情可谓是五花八门,受欺负、争夺物品、吵架、发生危险、看到稀奇的事物、试探老师态度、单纯地想和老师说话引起注意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幼儿告状的内容,大多不是告发的意思,而是幼儿向老师求助,请求权威人物教师公正判决裁断的信号。

(二)幼儿告状的产生原因

1. 从皮亚杰的他律道德阶段的特点分析

根据幼儿心理学,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道德感产生的外在表现,反映了幼儿对道德的认知、对规则的遵守、对行为的判断。皮亚杰认为,幼儿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年龄为3-7岁,幼儿园的幼儿是全程处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有四个特点: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幼儿对权威的完全服从,这一特征充分说明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应该多加谨慎。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这个特点说明幼儿看待问题并不客观。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幼儿认为好坏对错是绝对的,并且认为其他人也这样想。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比如,幼儿认为做了坏事,被其他人打了,就是错事导致的惩罚,是应该的。

2. 从幼儿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分析

幼儿处于一个智商几乎等同于成人,但是心理发展又不成熟的阶段,导致幼儿看待问题片面。幼儿并不会整体地看待一件事情,只会看到他所见到的一个片段行为,也无法分离出一个人和一个人的行为,只用自己看到的片段或者行为判断对错。每个幼儿看到的不同,判断也就不同,这就容易产生纠纷,导致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3. 幼儿年龄阶段的自我中心特点决定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处于自我中心的一个阶段,判断问题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客观的评价,“我”认为是对的,另外一个幼儿“我”又不这样认为,两方交战,不是争执不下就是动手解决,从而导致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4. 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不足分析

幼儿园阶段,幼儿在与同伴一起生活交往中,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一个学习交往方式的互动活动,每一个纠纷正是一个幼儿建立社会交往能力的契机,幼儿要做到熟练处理和同伴的各种互动,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常会有幼儿解决不了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的介入,耐心了解,正确处理。

三、幼儿告状的“今生”篇

(一)幼儿告状的类型

从幼儿告状的原因、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分析,我认为大致有几个类型。

1. 求助类型的告状

幼儿当他们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时,就会去寻求老师的帮助。

2. 求表扬类型的告状

幼儿为了让老师关注到自己,往往在自己遵守规则做事情后,到老师处告状以求表扬。

3. 逃避类型的告状

幼儿出于趋利避害的下意识,他们都愿意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当他们做错事情时,就会选择性地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言辞,这就是逃避类型的告状。

4. 检举类型的告状

当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某个同伴的做法不符合老师提出的要求或约定的规则时,或者当看到同伴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幼儿的“正义感”就会驱使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检举揭发。

5. 试探类型的告状

当幼儿发现其他幼儿做着违反规则的事情,他其实也想做,但是又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先不去做,而是想办法把自己的行为“合法化”。于是,他便试探着向老师告状,这种时候他往往不是靠近老师去诉说,而是在远一点的位置上,有利于让老师淡化印象,从而达到他的目的。

6. 求关注类型的告状

幼儿随时随地都希望老师关注到自我,为了让老师多照顾自己,这些幼儿就会找各种理由借口去老师面前告状。老师只要给他回应,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得到回應就是他的目的,老师关注他,这就够了。

7. 纯报告类型的告状

幼儿发现稀奇的事物或者突发危险的情况,报告实情,请求老师支援。

(二)幼儿告状的解决策略

1. 明确规则

在制定好班级的规则后,一定要在平时活动中监督幼儿遵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神圣。在活动前引导幼儿对规则的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活动中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活动结束后的分享环节带领幼儿及时反思自己或同伴活动中的行为,有不对的及时纠正,让幼儿对规则铭记于心。可以从各个方面教育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看到不好的事情可以忍住不做,就是成长,对于做的好的幼儿及时鼓励坚持,而做的不好或者做不到的,要用心理暗示、侧面引导、榜样影响等方式,促使幼儿尽力做好。

2. 赏罚分明

在规则之下,赏罚要分明。不纵容幼儿违反规则,更不允许幼儿推卸责任。对于勇于维护规则和爱护同伴的幼儿应予以表扬,这样会增加告状幼儿的爱心和维护正义的自信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有好的帮助。而对于那些恃强凌弱的幼儿应予以适当的批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对待受欺负的幼儿要加以安抚,并教会幼儿如何保护好自己,让他们向老师求助,并鼓励他们勇于自己解决问题。

3. 既会考虑全盘,又会分解分析

幼儿不会全盘看待事情,教师就引导幼儿把事情中的一个个事件拆开来分析,分解看对错是怎么样的,整个事情来看,哪些动作是我们小朋友不能做的。分析透彻,幼儿会学到判断是非的能力,今后遇到事情后,会用规则来认定,而慢慢脱离后果判断的方式。

4. 换位思考

对于幼儿的告状,教师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引导幼儿,引导幼儿思考问题,给幼儿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从自我中心跳出来,幼儿有能力判断对错,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引导幼儿主动改正。

5. 请幼儿解决

虽然幼儿处理事情的能力差,也应该给幼儿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了中大班,有些幼儿能力比较强,就可以请幼儿去解决幼儿的问题。幼儿在执行规则时,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且同伴之间解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 肯定幼儿成长中的每一步

幼儿成长中,无论对错,教师要对幼儿持肯定的态度。对于自我关注度比较高的幼儿,要多肯定他的成长,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可以和他有约定动作或者约定词语。在不影响大多数幼儿活动的情况下,知道老师是关心他的,不用时时和老师沟通,鼓励他自由地探索,勇敢地迈出自立的一步。

幼儿期的幼儿爱告状现象是很普遍的,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态度不仅可以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对幼儿以后的性格和品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既然耕耘在幼教这块领域,我们就要俯下身去关注幼儿、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我深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的心像清泉一样,浇灌出来的必然是青青幼苗;只要我们坚持地努力工作,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J].学前教育学,2002(02).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道德发展)[M].

猜你喜欢

前世今生同伴事情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