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语文教学功效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摭探

2020-07-04范晓花

成才之路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范晓花

摘 要:语文课堂是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备课阶段,教师应合理规划目标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体系结构中;在授课阶段,教师应立足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教学侧重点,为学生创造接触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6-0076-02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留下的瑰宝,是重要的文化宝藏,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是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文化传承中应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将文化素养培育作为重要一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直观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比较鉴别,取长补短。在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汉字”,这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产物,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二是经典作品,比如古诗词、小说、散文,这也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三是文化精神,即从不同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围绕这三个方面,教师应该科学规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充分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一、 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凸显传统文化立体性

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学目标可以概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重难点,将文化色彩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结合实践教学活动,为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时应明确本节课需要传递的传统文化内容。该阶段主要解决的是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因而教师应明确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教学,从而清晰地向学生解释出文化内涵。比如在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形体美和内涵美,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二是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应有针对性。不同的经典内容其教学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古诗文为例:《诗经二首》主要体现的是韵律美,教师可以以吟诵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石壕吏》则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受到的压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内容角度进行剖析解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诗史”情怀。三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文化价值的“输出”环节,即除了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文化,还要促进学生的文化吸收,并将正确价值观运用到生活之中,这正是“输出”的意义。因而在该部分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添加实践目标。

二、 立足课文设计传统文化内容,掌握教学侧重点

首先,传统文化教学一定要立足于教材,给学生提供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对文化渗透有错误理解,认为每篇课文在讲解时都应和传统文化挂钩。这样会使得文化渗透过于牵强,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因而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实际内容,确定是否需要和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其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应有侧重点。对于古文阅读教学来说,由于古文比较难懂,又是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因而教师在设计传统文化知识点时候应把握重点,从多方面来体现不同的传统文化知识,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在安排韩愈的《马说》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完成内容设计,使传统文化的呈现更加全面且有重点。(1)作者所处时代以及写作背景,这是学习古文必须了解的内容,也是属于历史范畴中的文化。(2)关于作者个人生平的介绍,比如写作风格、生活经历等,这是为了让学生增进对作者的了解,以更好地了解其作品。(3)课文词句和语言知识理解。古文与现代文最大不同在于,古文语句比较精练,很多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语法结构也有差异,这也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所在。(4)课文所体现的文化情感。《马说》体现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现象的感慨,以及渴望自己得到伯乐赏识的情感。以上所述是古文学习中需要关注的侧重点,而在现代文学习中,这些内容就可以简化,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讲述中国建筑文化的文章,因而教师可以从建筑文化切入即可,点到为止,并不需要将大量时间用于词句讲解或者作者、时代背景介绍等。

可见,不同的课文传递的文化理念不同,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也有差异。教师需要合理把握每节课的教学侧重点,尽可能向学生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但又要避免生搬硬套,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升文化认同感。

三、 巧用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点

核心素养中对文化素养的要求是文化理解与传承,只有在理解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学生才会在学习生活中主动接触文化。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改变传统说教式授课,丰富课堂活动组织形式,让学生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观赏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安塞腰鼓》为例,该课文描绘了陕西特色舞蹈安塞腰鼓,对于许多未去过陕西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讲西北的风土人情,而后借助视频来向学生展示安塞腰鼓的活动场面,让学生直接感受安塞腰鼓的热烈和奔放,这样学生对西北人文风情以及安塞腰鼓的文化价值就会产生深刻认知,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

除了通过视频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小组合作方式来拓宽学生知识面。比如学习杜甫的诗歌时,许多学生对杜甫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不是很理解,因而教师应以主题活动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杜甫的资料,包括杜甫生平事迹、所处时代背景、诗歌创作背景,以及不同学者对杜甫诗歌的解读等。学生可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在搜集过程中逐渐探索传统文化,通过分析杜甫诗歌来了解唐朝的时代特点。经过这样的训练,每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此时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就会加深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

可见,不同的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差异。但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文化、了解文化、感知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綜上所述,文化理解与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关键所在。教师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情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覃萍,韦海荣.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多读书——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拓展课之操作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08).

[2]卢立银.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四步推进法的建构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0).

[3]方山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养育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