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语文教学探析
2020-07-04李平秀
李平秀
摘 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和思维、思想的统一。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定的困难,我们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让语文走进生活,使学生能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语文的教学要走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接地气”,“接地气”的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巧妙地结合生活,并能够根据课堂所学的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语文;生活;教学
“接地气”是当下社会流行语之一,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周礼·考工记序》中说:“橘逾淮面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接地气”就是接地中之气,或者说要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引中来说,在自然界,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有春暖花开,才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各行各业常用“接地气”来说明顺应大众的方式办,才容易被接受,才能稳步地推进作,才能达成预期的目的。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环节的推进等都应该既接课程目标之“人气”,又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规律之“地气”。只有如此遵循自然之道,做到走进课堂子不居高临下,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学生才能然享受语课堂的情趣。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论述知行关系,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必须知行合一才能“行的是”,“知的真”。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人类所有知识源于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而人类积累的知识又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更好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因此,“知”和“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师应时刻谨记,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离的,只有知行合一,方能做到真知笃行。
语文课堂教学要“接地气”,就是指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借助学生原有基础,给学生与语文活动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平时难以理解的语文知识,教师可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理解语文知识规律,丰富生活体验。贴近生活的教学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促使学生转变了以往的语文学习观念和方法,能有效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活动中。
一、体悟生活,以行悟知
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纸上谈兵的能手,可是实际这个概念是什么?很多是模糊的。在讲《春》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位于春城昆明的学生口中的春天:花开得很繁盛,树木草都是绿色的。这样的回答毫无美感,属于春的灵动生机并没有体现。于是我又问道:“云南一年四季花开繁盛,草木葱绿,你们给我描述的春天,和现在(当时夏末初秋)没有什么不同,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特点,请你们再仔细的想一想?”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春城里的孩子没有找到春天。
后来有同学说,我回老家的时候,看到过春天,刚开始的时候,在苍老枯黄的草里长出了新芽,特别的嫩,是鹅黄色的,迎春花特别小,风还很大,还有凉意……后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发言,这些发言让我们在四季如春的春城里看到了春天。
课后作业布置的是以《在春城里寻找春天》为题的一篇作文,让学生回忆印象中昆明的春天,让学生去向家人邻居打听,去找图片,文献,找到一个真实的春天,篇幅不限,自由发挥。学生呈现上来的结果很不错。发现了许多花春天过后就不再开,如春樱花、梅花、桃花、梨花、油菜花……发现了新叶和老树叶颜色、质感的不同,发现了四季常绿的小草在春天格外嫩、格外新,长得格外快……在他们的文章中,我看到了春城的春。后来,我发动学生,为什么昆明的春天草木的变化不明显?是什么造成的?四季常青的树木真的没有落叶吗?让学生查找资料,请教地理老师,再次拓展学习。
这种把学习放到大的舞台背景中,在生活情景中的体悟语文,这种成分提供情景背景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二、展示所学,以知导行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放在语文学习中也一样适用。为了避免纸上谈兵的这一现象,有条件的情况下,我常常会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做一些实践。
印象深刻的是在讲《动物笑谈》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们纷纷谈论起和自家宠物的一些趣事,后来一名同学发出质疑:“雏鸟情节真的存在吗?除了灰腿鹅,幼鸭,其他动物是不是真的也有这种印随学习行为?万一没有呢”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说了一句:“你的推论很严谨,如果有条件,你们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去验证一下。”因为实验的条件限制,我说过也就忘了。后面的一个寒假,出乎意料的,那位同学主动联系了我。原来他查找了资料,根据劳伦兹的实验步骤,在农村老家,克服困难,用小鸡完成了这个实验。在假期随时和我报告实验进度,做好严格的记录。在他期待和兴奋地语气中,我知道他重现了这个实验,实验结果和劳伦兹的一样。最后他高兴地和我分享了自己的感悟:科学需要严谨的实验,严密的实验步骤是关键。试验中不可控的因素很多,需要我们严格的把控,科学探索就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简单的两句推论隐藏着无数的心血。他的感悟朴实而真诚,我们没有做实验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可是我相信他的出结论的时候内心是满足而充实的,而我们的心是空的,是“纸上谈兵”。
由知导行,由行加深认知,从而把语文内化为生活的智慧。语文自身载负着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而这种自发的积极地实践活动使语文的多元化内核得到统一。
三、知行合一,激发兴趣
学习于生活密不可分,大多数时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毕竟思想和情感源于生活,而语文的学习又加深了对情感、思想的认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这一内容第一部分(正眼看招牌)的讲解,根据要求,首先我先让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择一条街道,记录下商店的招牌,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选取不同的记录形式,如文字、绘画、照片、视频等。其次,各小组合作,将记录下来的招牌分类,比如杂货店类、饭店类、书店类、服装店类、饰品店类等,分析各类招牌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一个你认为设计得最好的商店招牌,在全班交流,说说你对这个招牌的评价。
学生们刚開始觉得很简单,不需要去街上记录,因为招牌无所不在,但是让他们尝试说说印象中的招牌,有很多同学的神色不再如此笃定——招牌随处可见,可是却没有留意。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记录了许多招牌,最后进行筛选分类,分析语言特点,最终选出设计得最好的招牌,从整体设计、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完后,我做了一个拓展延伸,给商店写招牌,给家里的房间、教室、宿舍、卫生间写一个招牌,要求符合各房间及房间所住之人的特点,学生们兴致勃勃,教室、宿舍、家里都贴上了风格各异的招牌。
这一次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从生活中体悟语文,同时又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留心生活,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积累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作文素材的积累打下了基础。
四、小结
知行合一一直是我教学,也是我人生的追求。在教学中,我只是截取片面,可也让我获益匪浅。在课业繁多的情况下,做好课堂外探究活动。让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做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升华情感,有思想火花的碰撞。
参考文献
[1]张超伟.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6(09).
[2]周树春.也谈语文教学“接地气”的作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09).
[3]赵素梅.小学语文课堂要“接地气”的探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6(12).
[4]刘蕊.浅论知行合一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5]陈建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新课程学习(中),2014(5).
[6]梁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新课程(上),2015(6).
[7]武锦华.生活化教学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与评价,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