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评课
2020-07-04罗羽诗
罗羽诗
摘 要:评课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害怕并且不想上公开课、比赛课?结合新一轮课改《课标》要求与温儒敏老师、王宁教授等教育部高中语文课表修订组核心成员对新课标的解读,笔者试着从自己二十多年的一线从教经历中管窥评课。一堂好课应该是既有教学方法的共性,又有授课教师的个性的——着眼于这样的评课,才能赢来语文教学教研未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局面。
关键词:评课终极目的;独立思考;美美与共
对于评课的理论、概念、方法、意义,2015年上半年结束的高中教师远程培训课程《评好课》里阐述得很清楚、系统而又专业!但笔者二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听课评课是常事,还是想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管窥评课。
评课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因为年龄关系,我以评委身份参加了一些赛课评课活动,每次评课心里总是惴惴,担心自己的浅陋评价伤害了为上公开课和比赛课脱了一层两层皮的老师,我和很多年轻的老师一样,不喜欢也不想上公开课。
我为什么不想并害怕上公开课?一是自己的教学远没有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二是如果名次不好,难堪,面子上挂不住;三是不想太累,尤其是比赛课,反复打磨得让人虚脱。学校常规要求的公开课评课,大多时候流于形式,同行之间的评课在评价表上往往说上两个明显的常规优点,缺点略去,实在必须写,就蜻蜓点水地划上两笔。比赛课评课,评委对参赛老师的评分,尽管有评分细则,有时候争议还很大。公开课、比赛课、评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面子?是为了决出比赛者的名次?当然,好名次对老师晋级是有帮助的。我想,为了面子、名誉、晋级,都无可厚非,在现世繁花和红尘纷扰中,能努力做好功利境界的事也是不太容易的,但教師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当初不管是主动或被动选择这个职业,我们的人生底色上都应该有一些冯友兰先生说的道德境界的追求。我们终究得想想公开课、比赛课、评课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黄厚江老师在《教师如何听课评课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中讲道:“学会评课,对语文教师专业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评课,才真正会上课。”一言概之,评课目的是为了教师的专业提升。那教师专业提升的目的又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用更好更有效的方式培养一个个符合国家、民族、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发展需要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才。既如此,做为一线教师,就得明白国家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课标的要求。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特点——从双基到语文素养的变化。《课标》提到:“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温儒敏老师就改革后的高考命题方向阐释如下:“考查学生利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
透过这些新一轮课改的理念与高考命题方向的改革趋势,我看到的只有一句话: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立足于现实社会,懂得运用语用语理知识,能独立思考的有个性、有灵魂的人。那么,我们教师公开课、比赛课、评课的目的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尽可能最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人。那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有个性、有灵魂的人!
首先,有个性、有灵魂的老师才能培养有个性、有灵魂的学生!
魏书生的民主管理语文,于漪知如泉涌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他们打造了语文教育界的传奇,他们是成功的,但他们的风格是如此不同。他们也一直在培养年轻的教师,那么多年过去了,没有出现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原因就是经验是不可以复制的,成功了,也只是另一个于漪、魏书生。我个人一直以为,没有任何一堂课能把《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要求都做好,能把《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要求面面俱到做好的是未来的数据,是电脑,不是人。
我评课的准则是只要授课教师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有一个点亮学生思维的突破点,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所以对于年轻老师急切的追问:“老师,这里应该怎么上?那里应该怎么上?”我常常无言以对。我可以说我是怎么上的,但这种处理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磨课时,面对听课同行提出的各种好的建议,常常让授课老师六神无主地问:到底要怎么处理是最好的?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上课老师自己应该确定的问题,什么好的方法能够适合我的个性我就用,这种在甄别中拿来的能力是我们需要自我培养的。没有任何一种方法与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除了教师自身的性格不同,每一个老师面对的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每一堂课都是有遗憾的。我们在汲取前人优秀经验与方法的同时应该有所创新,于权威中借鉴,又不迷信权威,有所超越与创新,这恰恰又是我们老师成长必须去思考的问题。只有在这样的思考中,每一名教师才能成长为未来不可以复制的自己。只有在这样的思考中,教学才能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因文理分科到另一个班级,这个学生来找我谈心,我问她适应得怎样?谈话的其他内容我忘了,但我记得她说《说木叶》这课听我上过后还是懵懵懂懂的,到新班级小周老师上完后就明白了。这个学生的感受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仅从教两年的小周老师比我上得好,这就是小周老师的优势,只要把这个优势坚持做好,就会成为他的教学个性。
其次,就新课改课标导向、教育趋向、语文方向上说,语文课更需要能独立思考的有个性、有灵魂的教师导航。
我们面临的整个社会的阅读状况是“娱乐至死”的社会文化现状,在浮躁的碎片化阅读氛围中,立足经典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确是不容易的。教师教学情况:一是高考重压,学科挤压;二是领导急功,教师近利;三是鼠目寸光,孤陋平庸。学生学情:一是负担繁重,时间极少;二是兴趣淡泊,没有计划;三是欠缺深度,缺乏指导。
我们不能绕过的地区实情是:西双版纳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和平解放的,由原始社会跨越了三个社会意识形态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几乎是中原文明遗忘的蛮荒之地、“瘴疠之乡”。我生于斯,长于斯,除了大学几年,我所有的生命痕迹都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我未来的岁月也将行走于这片美丽的土地,我爱这土地,爱这里的人们,爱我的一批批来了又走的学生。但二十年来一线语文教学的生活,我心里常常充满了一种无助的悲伤——这是一片没有阅读氛围的土地!家长说:“老师,只要他(她)在学校平平安安,不到社会上瞎混就行了。”学生说:“我要当小三小四,我要嫁有钱人(娶富婆)。”
虽然是高中生,很多学生的阅读水平仅停留在初中或小学高段水平。我带的所谓理科小尖班,对于初中教材上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鲜有学生读过。很多学生竟然看不懂《读者》杂志上的文章,其他再深入一点的文章就更不用说了。我常常感慨:“改作文是对我们精神的一种戕害。”且不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文长得一个样,也不说内容的低幼化,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文句不通,错别字常见,基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当然,好的学生偶尔也会有。
这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生状况,在夹缝中生存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微弱!即便再微弱,即便成不了名师,我们依然要把做一个能独立思考的有个性、有灵魂的教师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像孔乙己一样只能向酒店小伙计炫耀回字有四种写法的人。
我有幸听了教育部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温儒敏老师、王宁教授、漆永祥教授、梁捷老师、程翔老师等专家有关新课改的讲座,每一个课改前沿的专家都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读整部书、读经典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改,我们西双版纳语文教师与学生将面临着更为严峻残酷的高考现实。如何把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在未来教学中落到实处,更需要语文教师做一个能独立思考的有个性、有灵魂的教师。
因为年龄渐长,我忝列学校教研组长,并提出了语文团队发展目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出自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國——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我以为理想的语文教学教研境界也应该是这样,理想的评课也应该是这样。明白了评课的意义与终极目的,我想,不想或害怕上公开课、比赛课的老师应该会越来越少吧?评课或流于形式,或以一张《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裁定衣服再量身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少吧?
对于教材,叶澜教授说“教材只是例子”,于漪老师说“教材不仅仅是例子”。叶澜教授着眼的是教材的共性,于漪老师着眼的是教材的个性。对于评课,我想说一堂好课是有教学方法的共性,又有授课教师的个性的。着眼于这样的评课,才能赢来语文教学教研未来“天下大同”的局面,才能让我们的教师跳出生存、发展的界面,达到魏书生老师享受教师职业生涯的层面。柏拉图《理想国》里说“教育的目标是教会我们爱美”,我想,评课的目的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