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应用MRI 检查的意义分析
2020-07-04黄增仕陈雯婷
黄增仕,陈雯婷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转移性骨肿瘤属恶性肿瘤,由于任何恶性肿瘤均可能在后期进展中向骨骼转移,其发病率与原发性恶性肿瘤部位、性质、大小存在密切关系。原发性恶性肿瘤在临床上被分为厌骨性肿瘤和亲骨性肿瘤,其中亲骨性肿瘤多见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等,多会侵入红骨髓区,病灶常会转移至四肢骨端及中轴骨骨端[1]。转移性肿瘤类型较多,包括囊状扩张型、混合型、成骨型、溶骨型等,多通过淋巴转移、邻近组织直接侵犯、血行转移等方式进行转移,早期诊治十分必要。CT、MRI 是转移性骨肿瘤常用诊断方式,能对其病灶范围、大小及周围侵犯情况进行观察[2],因此本研究纳入我院100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旨在分析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应用MRI 检查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4月—2020年4月我院100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行CT检查的50例为CT组,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4 ~72岁,平均年龄(48.37±5.88)岁。行MIR 检查的50例为MRI组,有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2 ~74岁,平均年龄(49.11±5.46)岁。两组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CT组:CT检查,CT扫描仪螺距为1.2,层厚为5mm,薄层重建为2mm,对病变位置进行检查。MRI组:MRI 检查,MRI 扫描仪层间距为10%,层厚为5 ~8mm,矢状位厚度为4mm,在横轴位观察病灶范围及大小,同时行矢状位及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检查准确性及患者满意度。满意度维度为不满意、满意、很满意等,依据是肿瘤科自制问卷。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准确率观察
表1 两组检查准确率观察[n(%)]
MRI组阳性检出率(98.00%)高于CT组(86.00%),P<0.05。
2.2 两组检查满意率观察
表2 两组检查满意率观察[n(%)]
MRI组检查满意率(96.00%)高于CT组(82.00%),P<0.05。
3 讨论
转移性骨肿瘤属常见恶性肿瘤,多为血行转移所致,原发性恶性肿瘤亲骨性会影响到其发生率,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均有较高的转移率,常表现为骨性疼痛,夜间疼痛感更强烈。既往转移性骨肿瘤会行X 线片检查,但仅有转移性骨肿瘤在出现骨质破坏时才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存在密度分辨率差、重叠多、摄片条件要求高等不足之处,增加了漏诊误诊率,临床应用受限。而CT检查则在保持了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但转移性骨肿瘤早期仅局限于骨髓,病情进展到后期会损伤到临近骨皮质及骨小梁,当病变程度较低时,骨小梁结构完整度较高,CT的检出率及准确率会降低。近年来,MRI 技术飞速发展,作为无损伤、成熟的检查方式,在转移性骨肿瘤检查中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且不存在假阳性情况[3]。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MRI 的组织分辨率较高,对局部组织含水量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准确观察到骨髓解剖情况。一般情况下,在MRI 检查中,骨髓的信号特点是中等T2 或短T1,其原因是骨髓结构是水和脂肪,其中的矿物质不存在信号,若转移性病变侵入骨髓,会改变其内部化学成分,导致MRI 表现存在差异。此外,MRI 检查中的T2WI 和T1WI 能相互印证、相互弥补,还具有多方位成像的优点,可更为完整的显示出病变情况。由于MRI 在肿瘤组织、周围水组织中检查敏感度较高,能发现其他检查方式未检出的转移病灶及骨转移瘤,还能对转移瘤大小、数目、分布、邻近组织受累情况进行明确,从而完善诊治方案。在MRI 的T1WI 检查中,多数骨转移瘤表现为低信号,而骨髓组织表现为高信号,可提高检查的清晰度及准确度。但有学者指出,MRI 检查的影像学特异性较差,需准确区分其与感染及其他恶性肿瘤,以提升诊断准确率[4-5]。本研究结果显示,MRI组阳性检出率(98.00%)高于CT组(86.00%),P<0.05。MRI组检查满意率(96.00%)高于CT组(82.00%),P<0.05。可见MRI 检查不仅能促进转移性骨肿瘤检出准确率的提升,还能提升患者检查满意度,使用意义较高。
综上所述,MRI 检查可实现较高的转移性骨肿瘤检出率,优势较为明显,较CT检查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