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CT和MRI 诊断结果评价
2020-07-04耿勇路
耿勇路
(滨州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来说,属于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脑损伤综合征之一,患儿主要表现是不同程度的姿势异常、中枢运动障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等,在早产、高龄产妇、母亲年龄过小、分娩异常的新生儿中常见,对患儿的生长发育、生命安全产生影响[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1年1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10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进行研究,女46例、男54例。0.2~6岁,均值3.01岁。患者基线资料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MRI检查、CT检查:(1)C T,G E64 排螺旋CT机,层厚是5 ~9m m,对患儿头部进行扫描。(2)M R I,飞利1.5T 超导磁振成像系统对患儿的头部进行扫描,肛门注0.2 ~0.5m l/k g 的水合氯醛进行镇静,患者入睡后对头部两侧固定标准头颅线圈,仰卧位,耳机置双外耳道内,避免噪音。层间距是1m m,层厚是6m m,视野是200m m×200m m,矩阵是256×256。扫描序列:矢状位T1 加权像(T E 是12ms,TR 是380ms,翻转角是70°,BW 是269Hz);T2 加权像(T E 是110m s,T R 是3965m s,翻转角是140°BW 是360Hz/Px)。对患儿的脑实质病变位置、脑萎缩、信号特征、微出血以及先天性发育畸形等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
MRI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总检出率大于C T(χ2=24.1751,P=0.0000)。
2.2 总结影像学表现
对于脑部缺血缺氧的患儿来说,有脑软化灶、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灰白质萎缩、脑白质变性以及脑缺血灶等出现;对于低出生体质量、早产以及先天感染的患儿来说,可见到脑膜炎、脑软化灶、脑炎;对于先天性脑发育不良的患儿来说,可见到脑软化灶、脑灰白质移位、脑裂畸形、无脑汇等。
3 讨论
表 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n(%)]
小儿脑性瘫痪主要由于出生前-婴儿期多种因素引发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与脑发育缺陷综合征。临床以往主要经症状、体征对小儿脑性瘫痪进行诊断,比如:静止或者运动时,小儿存在姿势障碍;1 周岁及以上的小儿存在中枢性运动障碍;小儿肌张力异常。由于小儿的肢体自主活动比较少,再加上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导致根据症状对小儿脑瘫性瘫痪进行判断时易漏诊[2]。因为在八个月龄以内,小儿大脑可快速生长发育,在脑损伤初期,患儿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智力障碍等情况出现,而严重影响到生长发育,因此就要尽早给予患儿有效的诊治,利于恢复脑部代偿功能,使运动障碍等情况恢复[3]。在本课题中,给予10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CT诊断和MRI 诊断,结果为:MRI 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总检出率(95.0%)大于C T(68.0%),差异显著(P<0.05)。证实MRI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高于C T。因MRI不具有放射性,且无创,再加上能够多方位的、多序列的成像,使患儿脑干的形态、结构以及周围的间隙情况等可清楚的显示,准确分辨患儿的大脑皮质和白质等,有效判断临床症状[4]。患儿的影像学表现:对于脑部缺血缺氧的患儿来说,有脑软化灶、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灰白质萎缩、脑白质变性以及脑缺血灶等出现;对于低出生体质量、早产以及先天感染的患儿来说,可见到脑膜炎、脑软化灶、脑炎;对于先天性脑发育不良的患儿来说,可见到脑软化灶、脑灰白质移位、脑裂畸形、无脑汇、脑多发钙化斑、胼胝体发育不良、脑贯通性畸形等。当患儿颅内有脑软化灶以及脑缺血灶等一些改变出现时,患儿表现大都为运动发育障碍、肢体异常、肢体自主运动减少以及瘫痪等;脑多发钙化斑特别是小钙化斑,易被忽视,脑多发小钙化斑可致使脑瘫发生;出现脑积水、脑灰白质萎缩等患儿表现是肌张力、反射异常;脑白质变性、脑缺血灶多因血管移位、纤细、变形以及畸形等致使血管发育不良而发生缺血[5]。
总之,于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中,同CT诊断相比,MRI 诊断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