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超影像指导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07-04刁东晓钟玲娜吴友兰
刁东晓,钟玲娜,吴友兰
(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排尿障碍是脊髓损伤(S C I)后下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的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超过8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预后[1]。目前,间歇导尿法已成为S C I 患者训练膀胱功能的首选措施[2]。本次研究利用床旁B 超检测膀胱残余尿液量指导间歇导尿的开展,并观察这种临床方法对S C I 患者排尿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11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SCI 患者42例。纳入标准:符合SCI 临床诊断标准;伴有尿液潴留症状;意识清楚。排除标准:存在尿失禁、漏尿等症状者;损伤前伴有泌尿系统疾病者;伴有严重的肾功能障碍、尿道梗阻以及其他因素导致无法行间歇导尿的患者。42例入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对比(见表1),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都予以常规的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针对排尿障碍,给予定时排尿训练、盆底肌训练等。在上述基础之上,观察组患者利用床旁B 超检测患者导尿后残余尿液量来制定导尿的频次,当导尿后患者的残余尿液量>300m L,每日导尿3 ~4次,当残余尿液量下降至150 ~300m L 时,每日导尿2 ~3次,当残余尿液量下降至150m L 左右时,每日导尿1次,当残余尿<100m L 时,停止间歇导尿。对照组采用传统导尿法测量残余尿量来调整间歇导尿的次数,调整标准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与干预6 周后采用B 超检测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观察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排尿量以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残余尿液量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残余尿液量对比
2.2 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恢复时间、尿量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感染率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自主排尿的尿液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主排尿的时间、尿量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间歇导尿可以很好的解决SCI 患者排尿障碍问题,其中残余尿液量是制定导尿频次的主要依据。传统测量残余尿量的导管法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患者依从性低,且可增加感染风险[3-5]。本次研究得用床旁B超检测SCI残余尿量,根据残余尿量调整导尿频次,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泌尿系统感染率、每日自主排尿的尿液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了利用床旁B 超指导间歇导尿,可明显提升SCI 患者排尿障碍的康复效果以及减少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