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增强扫描在脑转移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7-04胡英杰
胡英杰
(徐州市铜山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徐州 221006)
脑转移性肿瘤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致病原理是由体内其他器官的病变形成肿瘤后,转移到脑部而形成的[1]。常见转移肿瘤的病变位置为肺脏、肝脏、肾脏等,其病变过程较长,但一经形成病情恶化较快,患者临床症状多为头痛、部分神经功能错乱、经常性呕吐等[2]。在该病的治疗中,原发病灶的诊断十分重要。一些原发病灶通过磁共振平扫法难以检测出来,往往要通过增强扫描才能发现。在本实验中就诊断常用的两种手段:磁共振平扫(T1WI、T2WI)与增强扫描法进行对比,分析诊断准确性,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在脑转移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年限为2017年2月—2020年4月,采集我院脑转移性肿瘤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统计:男性45例、女性13例,年龄统计:31 ~67岁,平均(42.37±4.29)岁。所有患者均无其他重大身心疾病。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次诊断的准确性。在对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后,并未发现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内容均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先对58例患者进行磁共振平扫T1WI、T2WI 扫描,T1WI(TR/TE=400/15);T2WI(TR/TE=4000/130);层厚<6mm。再对58例患者进行磁共振增强扫描,在静脉注射Gd-DTPA 0.1ml/kg,扫描:T1WI 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两次检测时间较短,患者体征无明显差异。
1.3 观察指标
对58例患者分别通过磁共振平扫与增强扫描两次扫描,对比检测出患者的病例个数,计算准确率。(准确率=检出例数/样本总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58例患者检出率对比:磁共振平扫准确率为87.93%,磁共振增强扫描准确率为100.00%,前者数值明显低于后者,磁共振增强扫描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在对58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时,并且强化形式病灶也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其中不规则结节型强化患者为18例;环状型强化患者为17例;其他类型的强化患者为23例。
表 两次患者检测结果准确率对比[n(%)]
3 讨论
脑转移瘤在临床诊断中,通过磁共振平扫时,常出现原发病灶检测不完全的情况。需要经过磁共振增强扫描的方法进一步诊断[4]。在常规检测脑转移瘤时,主要病灶位置处在颅骨内或脑内脑膜,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障碍、头痛、经常性呕吐等[2]临床症状。磁共振平扫法能够发现等、低密度的转移瘤,在高密度转移瘤的检测上比较受限。需要经过磁共振增强扫描来进一步诊断转移瘤的形状、数量,其能够检测出磁共振平扫检测不出的病灶。通过T1WI 平扫发现的转移瘤多为实质性低信号、囊性低信号等,信号总体来看不规则、不均匀。通过T2WI 平扫发现的转移瘤多为信号杂乱无序、高低混杂,时有环或片状信号出现,以及少部分等高信号等,弥散加权成像呈现出不一的表现形式。而采用磁共振增强扫描后,脑转移瘤体出现均匀强化,坏死囊变肿瘤呈现不规则结节强化与环状强化,肿瘤边缘清晰。而该肿瘤的转移灶通常不会出现缺陷或是强化后完整度欠缺的表现,大部分是出现无血脑屏障。有些环状内容物为坏死组织,在增强扫描后,也无强化出现[5]。本研究对就诊断常用的这两种手段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手段诊断的准确性,以此来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在脑转移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磁共振平扫法(T1WI、T2WI)扫描出脑转移性肿瘤患者51例,有7例是经磁共振增强扫描后检查出来的。由此,磁共振平扫法准确率为87.93%;采用磁共振增强扫准确率为100.00%,并且强化形式病灶也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其中不规则结节型强化患者为18例;环状型强化患者为17例;其他类型的强化患者为23例;(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磁共振增强扫描法对脑转移性肿瘤病灶的检出率较高,诊断较磁共振平扫更为准确,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