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又可亲的地理老班
2020-07-03陈晟
陈晟
【关键词】班主任;地理老师;因材施教;尊重差异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9-0046-02
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高三时的班主任———柯老师。柯老师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平凡的老师,但对我来说,有他的高三意义非凡。
在我的记忆中,柯老师那时大约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脸上总挂着可爱的笑容,看起来很和善。因为柯老师的名字里有一个“龙”字,所以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小龙人”。柯老师每次听到这个可爱的昵称时,都会乐呵呵地笑。最初,柯老师并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他只是我们班的地理老师。高三时,我们原来的班主任回家待产,于是学校让柯老师临时接手我们班。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班很是兴奋了一阵。当了班主任的柯老师和我们的接触更多了,这让我对“好教师”“好班主任”有了更新的认识。
善于观察,因材施教
只有善于观察的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记得高三一次月考后的晚自习,同学们陆续拿着试卷上讲台找柯老师交流。当时我前面的同学问的一道题正好我也不太理解,于是我就站在一旁一起听柯老师讲解。柯老师帮这位同学分析答疑结束后,又建议她把课本上的例题再研究一下,最好能够抄下来做一遍。轮到我的时候,我把我前面听讲过程中还没弄明白的地方告诉了柯老师。于是他又换了一种方法给我解答,解答完后,他建议我多做一些类似的题目,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升迁移应用的能力。我有些不解,为什么我和前面那位同学问的是同一道题,柯老师却给了我们两个不同的建议。柯老师笑着回答道:“你们俩情况不一样,她的基础不够扎实,总是在一些基础知识点上失分,所以我建议她回归课本;而你的基础比较扎实,所以我建议你多做一些同类型的题加强巩固。”听了柯老师的话,我突然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柯老师一直默默地观察学生、研究学生,他对班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都拿捏得非常准,所以他才能根据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同情况,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善于反思,推己及人
我认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善于反思的,当班级出现问题时,他不应该是一味责怪学生,而应该先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柯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班主任。高三阶段,学校会定期组织年级测验。我们班和隔壁班同属文科重点班,所以学校總是把我们两个班放在一起比较,两个班的竞争也格外激烈。大多数时候,我们班的平均分都比隔壁班低,这让柯老师的压力非常大。每次成绩出来那天的晚自习,如果我们班的成绩不是十分理想,我们就会看到原本爱笑的柯老师坐在讲台上,皱着眉头,一副深思的模样。每当这时,他都会一边翻着我们的答题卷,一边不自觉地叹气。
尽管柯老师非常关注我们的成绩,但他从来不会因为我们的考试成绩不好而责骂我们。他会认认真真地分析我们的试卷,把我们答题的情况密密麻麻地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他会反思自己的讲课方法,并向其他任课教师请教。他说,我们考不好,他有很大的责任;他说,成绩固然重要,但善于反思和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他说,我们一定要从考试中吸取经验,这才是考试最大的意义。
乐于陪伴,亦师亦友
柯老师的性格非常随和,就像是一个大小孩,他总喜欢和我们待在一起,课间总能看到他和学生愉快交流的身影。对我们来说,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朋友。
高三时,每天下午学校都会组织年级大运动,要求各班班主任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跑步。其他班的班主任一般是在起点处监督学生,柯老师却总会陪着我们一起跑步。当我们跑累了,他就停下来和我们聊聊天。柯老师是一位很好的聊天对象,人生理想、生活琐事、个人情感……我们什么都可以和他聊。他会以他的经历和人生阅历给我们一些宝贵的建议,也会用幽默的话语或充满感染力的笑容让我们忘记烦恼。
善于理解,尊重差异
从小特立独行的我,一直不太受老师喜爱,而我也早已习惯了老师们的各种责罚和批评。我觉得,很多老师之所以不能接受学生的“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试着去理解学生不同的想法,他们只是想把学生强行“塑造”成他们眼里“好孩子”该有的模样。但柯老师不一样,他从来不去定义任何一个学生,也不会用他的想法去局限我们。他愿意尝试理解并尊重我们的不同,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支持我们的合理行为。
高三的一个晚自习,我始终进入不了学习状态。于是,我想通过打羽毛球来调整一下,可是却找不到人陪,因为大家都在紧张地学习着。正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柯老师刚好走进教室,看到了拿着球拍四处张望的我,他没有多问,只是微笑着说:“想打球放松一下吗?走,我陪你。”我想,要是换作我之前的班主任,肯定会是一顿训斥。
我记得,我们在路灯下摸索着打了好一会儿,晚自习课间还引来了好多理科班同学羡慕的眼神。那一晚路灯下我和柯老师打球的情景,成了我高中生活最美好的回忆。
说实话,在遇见柯老师之前,我对“班主任”这个角色充满了抵触。在进入大学选择了教育学专业之后,我时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人师者该活成何等的模样?”但是,我一直没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不过,此刻写完这篇故事的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