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学的班规构建高质量的班级生活
2020-07-03张聪
【摘要】班规是班级生活的基本遵循与实践规制,对班级生活的构建与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班级生活中,有些班规的制订忽视个体诉求,表达多以否定为主,执行过于简单化,内容不能动态调整。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班级生活的高质量构建。缘此,班主任应立足表达、执行与修订层面构建科学的班规,切实推动班级生活的民主性、引导性、教育性与发展性。
【关键词】班规;班级生活;班集体;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9-0036-04
【作者简介】张聪,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选课走班背景下班级形态变革与班级生活重建研究”(19YJC880127)的阶段研究成果。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处理人和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破除工具化、功利化对人的生活的控制,突破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创造高质量的生活,进而塑造有生命意义的个体。作为人类生活的微观场域,班级生活浓缩着培养人、塑造人的基本过程,并以班规的形态影响学生的发展,构建出不同样式的班级生活。因此,充分理解、审视当下班规的实践难题及其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班规:班级生活的基本遵循与实践规制
“教育的价值扎根在生活中,延续到生命的过程中。”[1]而这种教育总是泛在于生活之中,并表现为对人的引领与规制。对于班级生活而言,班规正发挥着这样的教育功能。班级生活的良性开展不仅需要以良好的班规为前提,而且需要这种班规维系班级生活发展始终,促进班级教育生态的良性发育。
1.科学的班规能够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科学的班规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班规是学生在班级中的行动指南,是从学生共同的生活立场出发制订的,能使学生在班级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契机。例如,有些学生课后喜欢通过运动释放自己,有的学生想与同伴交谈,而有的学生想休息。班规总是能以一定的方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有其要实现的共同目标,而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班级成员就要共同遵守班级规则,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这种班规凝聚着班级的发展愿景以及学生个体的成长愿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2.友好的班规能够优化班级的教育生态。
班规是班集体权威的象征,与人为善的班规能够极大地提升班规的公信力,切实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构建良好的班级秩序,推动班级教育生态的优化发展。在班级生活中,班规在学生的行为品质、学习习惯、纪律卫生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下楼梯靠右行、就餐打饭要有序、出操放学需排队等班规,这些要求不仅有利于班级生活的有序发展,而且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3.理性的班规能够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
班级生活是公民社会生活的初步尝试,而理性的班规正是提升班级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班级生活是学生习得社会规范、实现社会化成长的初步环节,而“班规在时间与空间上是离学生最近的一种规则,是学生生命成长中最先遇到的社会性规则”[2]。理性的班规能够获得班级成员的自觉认同,学生通过对这种班规的认同、接受,能够极大地改变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并通过班规所引发的规则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3]。
二、班级生活中班规的实践困境
班级建制具有以学生群体为中心的特点,“班级生活一般被视为一个独立或独特的教育实践领域”[4],担负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或其他实践活动的基本功能。然而,现实中的一些班规正面临着多种实践困境,需要教育研究者进行深度审视与价值分析。
1.忽视个体诉求,难以达成共识。
学生是班级生活的主体,也理应成为班级规则的主要制订者。事实上,班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来自学生,学生最清楚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也最清楚如何解决才最符合自身的发展意愿。如果学生的意愿能够对班级生活产生切实有效的影响,并形成班规,那么这种班规也能够在学生的正当权利受侵害时保护他们,学生也会因此而更加热爱班级生活。然而,从学生对班级生活的期待来看,现实中的班规有时是先于学生个体的意识的,即在学生进入班级前就已经制订出来了。这样的班级生活也仿佛是“被安排”好了的生活,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愿意过这种生活。在这样的班级生活中,很多学生看似是班级生活的主体,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融入,缺乏归属感。学生对于班规没有内化于心,那么班规就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印在纸上”的,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由此构建出的班级生活也是没有意义的,学生难以参与到高质量班级生活的构建过程之中。
2.表达多以否定为主,遭遇学生排斥。
很多学生在其学生生涯中都会遇到以“禁止”“不允许”等否定性词语表达的班规,这类班规在很大程度上规制着学生的观念、行为,“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规则意识生成”[5]。这种充斥着“禁止”“不允许”的否定性班规的背后,是班主任等相关主体的教育思维发生了操控、物化等偏向,企图把学生的班级生活扁平化与条框化,看似有了行动依据,但却消解了学生对丰富的班级生活的个性化体验。这种班规不但不能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反而成了学生心中的精神枷锁,充斥着被动完成的胁迫意味,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彰显。当然,并非说班规不能以这种方式表达,而是这类否定性表达缺乏对学生的正面引导,“管”的意味多于“教”的行动。
3.执行过于简单,趋于功利化。
现实的班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倾向将奖惩等予以简单化处理。奖惩行为的简单化,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一些功利化表现。例如,為了获得表扬,个别学生可能会按照班规做出很多功利化行为。实际上,在“表现”的班级生活中,学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局限,功利驱使下容易催生出“竞争性个人主义”的心态,学生争相表现。参与这样的班级生活,学生看重的只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自己所做的很多事情也只是为了别人,“内在的真实感受与做事的真实兴趣都不重要,只有被老师和同学所认可的外在东西才是重要的”[6],而这种“看重”的一个前提便是班规的结果性承诺,结果是,在班规面前,许多班主任所期待的教育结果与班主任所奖励的行为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班主任的教育期待也往往被学生的个体化理解所扭曲,奖励、惩罚等执行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推了学生的功利化表现。
4.内容缺乏动态调整,忽视教育规律。
作为为班级生活提供遵循与规制的班规,理应顺应教育规律,伴随班级生活的不断变化而进行适时调整。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班规恰恰是一种静态甚至一成不变的“死规矩”。班规多年没有进行动态调整的同时,学生却不断成长,班级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样的班规又怎么能够培养出时代新人呢?例如,初一制订的班规,直到初三还在使用,这样的班规能持续获得学生的认同吗?当然,我们并不反对那些具有重要教育价值、遵循教育规律的班规长时间存在,但现实班级生活中的很多班规实际上还是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实质上,班规作为一种规则,它是主观的表达,而教育规律是客观的,只有符合教育规律、顺应人的成长规律的规则才是合理的。主观规则的制订与表达也应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样班规才能以科学的方式提升班级生活质量。
三、以科学班规提升班级生活质量
班规的制订、表达、执行与修订应体现科学性,以此来发扬班级生活民主性、加强班级生活引导性、提升班级生活教育性,并着眼于班级生活的发展性。这样的班规才能提升班级生活质量,实现班级的共治、善治,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科学制订班规,发扬班级生活的民主性。
班规就其本质而言是集体性的,它需要集體的共知、共认、共识,还需要共同遵守、维护。如果班级里有人不尊重、不遵守班规,那么班规本身的规则性和规范性就会受到制约和破坏,而尊重、遵守的前提便是班规得到协同制订。所以,科学的班规应基于民主原则、采用民主方式加以确定。具体来说,班规的制订与实施离不开集体的共识、协商,从班规的内容、形式,到班规的表达、呈现,再到班规的解读、调整等,都需要得到班集体绝大多数成员的认可。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班规的民主化制订、共商化遵循,而且也能调动学生民主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
2.科学表达班规,加强班级生活的引导性。
班规可以有否定性的祈使句表达,但不应都是这样的话语表述。学生在融入班级生活的初期阶段,并不全都懂得班规应该如何操作,而是需要教师在细节处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将规则内化于心。随着班级生活的持续性深入,教师需要对个别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行为加以“禁止”“不可”等班规规制,强化警示性。因此,科学表达班规,应着力实现这两种话语的有机结合,以不断加强班规对班级生活的教育性与引导性,推动班级生活的高质量构建。
3.科学执行班规,注重班级生活的教育性。
班规在执行中应做到有赏有罚,进而推动班级生活的良好运转,但执行时不能仅停留在奖惩方式的结果性、工具性价值上,更需注重其内在价值,即关注奖惩等行为的教育性意义。班规中的奖励是诱发学生产生积极行为的手段,但其指向更在于使学生对行为本身产生思考,推动学生对教育行为的深刻反思,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遵守规则。例如,班规的惩罚重在“惩”,不在“罚”,意在让学生意识到错误,从而避免再次犯错。班规应当使被惩罚者深入理解班规中的惩罚行为只针对行为,并不涉及其人格;只针对当下生活,并不涉及未来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使班规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其自发地改变自身的错误行为,提升发展水平。“能否促进成长是区别好坏教育的标志”[7],科学执行班规能够成就好教育的发生,提升学生对班规的认同感,在高质量的班级生活中健康成长。
4.科学修订班规,着眼班级生活的发展性。
科学修订班规,应着眼于班级生活的发展性。一方面,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差异的,学生发生了变化,班级生活也会发生变化,班规的内容也应为适应学生、班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班级生活成为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班级成员的有意识构建,构建什么样的班级生活,要看培养什么样的人。”[8]因此,班规在宏观上应随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的改变而变化。另一方面,班规的本质应该指向学生的发展。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学生,在受到规范约束的同时,也在规范的指引下获得成长。班规内容的发展性应在班规中有所体现,如若班规内容明确,班规照此执行,学生会体验到一种浸润、民主、平等的班级文化,也会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积极履行作为班级一员的义务,为构建高质量的班级生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成.教育就在具体而丰富的实践中[J].江苏教育,2018(90):66.
[2]张聪.规训抑或引领———班规视角下儿童规则教育的实践困惑与省察[J].教育科学研究,2018(4):25.
[3]齐学红.在冲突与融合中建设现代班级文化[J].中国德育,2011(3):72.
[4]卜玉华.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41.
[5]刘长海.小学生管理的严苛取向及其规避[J].教育科学研究,2016(8):18.
[6]高德胜.“表现”的生活[J].现代教学,2018(6):30.
[7]叶澜.深化儿童发展与学校改革的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5):3.
[8]冯建军.公民教育视野中的班级公共生活及其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