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研究
——以深圳“常青藤”为例
2020-07-03吴松桦
孙 蕊 吴松桦
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作为一种以儿童阅读需求为中心的阅读推广模式,有效缓解了儿童阅读需求与儿童到馆阅读之间的矛盾,是公共图书馆提高资源利用率、学校提升儿童阅读率的有效途径。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下简称“深圳少儿馆”)拥有先进的儿童阅读推广理念,不仅很好地开展了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阵地服务,还与中小学校密切合作,协同推广儿童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迅速创建出儿童阅读推广品牌——“常青藤”,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常青藤”这一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为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新思路。笔者于2018年7月对深圳少儿馆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观摩、深度访谈,对“常青藤”进行了重点调研,下文详细分析“常青藤”的创立、发展及推广模式,以期为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协同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1 馆校协同的概念界定
关于“协同”的概念,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组织形式、研究对象、构成要素等视角对“协同”进行了相关界定。1965年,安道夫在《公司战略》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认为协同使企业的整体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1]。Corning认为协同是“自然或社会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要素或者人之间通过相互依赖形成的联合效应”[2]。1986年,娄策群、卢绍君探讨了图书馆系统的协同与竞争关系,将协同思想引入图书馆学领域[3]。之后,王怀诗、李慧佳分析了图书馆学引入协同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图书馆的协同要素包括理念、技术、资源三个方面[4]。胡昌平等认为在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知识创新中的跨系统协同要素不应局限于信息资源,而是要将资源、机构、人员、技术、基础设施等要素聚合为一体[5]。李杨、陆和建提出了协同创新背景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联盟建设,建设方式包含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利益协同、文化协同[6]。荆玲玲等从协同论视角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多元主体动态协同发展模型,以及四大协同主体——用户(读者)、政府、组织管理者和服务要素提供者,服务要素主要体现为技术要素[7]。
借鉴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馆校协同是指公共图书馆、学校等主体之间打破文化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的界限以及传统的阅读理念束缚,在自愿、平等、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共同的演化中从紊乱无序达到和谐有序的状态,进而使馆校系统整体功能最大化,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2 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的整体架构
本文采取三个步骤对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的整体框架进行构建:(1)检索与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协同要素;(2)设计馆校协同要素调查问卷并进行专家调研,对调査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提取馆校协同的构成要素;(3)分析专家问卷调研的结果,确定主体协同、观念协同、资源协同、技术协同四大要素,最终构建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的整体构架。
2019年4月以“协同”为关键词,并与“图书馆”“学校”等组配进行资料收集,不进行时间范围的限定,在Jstor、ERIC、EBSCO、知网等常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检索出261条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分类并归纳相关词汇,得到12种协同要素(见表1)。
表1 协同要素一览
序号协同要素序号协同要素序号协同要素1资源协同5观念协同9业务协同2人员协同6主体协同10信息协同3文化协同7利益协同11制度协同4目标协同8技术协同12组织协同
根据这12种协同要素设计《儿童阅读推广馆校协同要素提取调查问卷》,并走访了15名儿童阅读推广相关人员,其中,公共图书馆管理层8名、学校管理层4名以及儿童阅读推广专家3名。问卷将每个协同要素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五个等级,分别记为5、4、3、2、1分。被调查者需根据其对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的认知和看法,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儿童阅读推广的现状,对每一个协同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分。
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专家的评分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出每个协同要素的平均值、方差以及变异系数,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协同要素描述性统计一览
样本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方差变异系数资源协同15154.37420.84327412.54%人员协同15154.48330.56764611.52%文化协同15152.54120.81649730.14%目标协同15152.58410.84983755.62%观念协同15154.89520.56764613.16%主体协同15152.56840.81649740.82%利益协同15152.15461.28668467.72%技术协同15154.95140.3162286.45%业务协同15152.65170.4216378.24%信息协同15152.58140.70710728.51%制度协同15152.64121.26491152.45%组织协同15152.61481.03279627.52%
Markowitz提出用均值方差模型计量投资组合,用资产组合的均值表示收益,用资产组合的方差表示风险,在均值方差模型中,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投资者总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水平在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风险两个目标之间进行均衡选择[8]。由此推断,均值越大的要素对馆校协同效应产生的影响越强,均值越小的要素对馆校协同能力的影响越弱。根据统计结果,去除平均分数在3分以下的因素,即专家普遍认为不重要的因素;去除变异系数在15%以上的因素,即风险程度较高的因素。由此得到主体协同、观念协同、资源协同、技术协同这4个馆校协同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中,推广主体是馆校协同目标实现的践行者,起着核心支撑作用;观念是馆校协同的先决条件;资源是协同关系建立的基础;技术是馆校协同实现的手段和方法,为推广主体之间构筑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平台, 使得图书馆员、老师、儿童、家长之间的交流反馈更加及时、快捷,也使得推广主体、资源等要素之间的紧密程度进一步加深。协同过程是馆校协同的动态化运转过程,是沟通、竞争、合作和协同相互作用的联动机制。运行机制是保障馆校协同有效开展的一系列制度、政策、规则的总和。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的整体架构见图1所示。
2.1 主体协同
主体是儿童阅读推广的核心要素,多元主体间的协同与配合是形成儿童阅读推广合力的关键因素。馆校协同是一个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行为,协同主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馆校协同主体是指公共图书馆和学校两大主体,广义上的馆校协同主体不仅包括公共图书馆与学校,还包括各级政府、家长、出版机构、民间团体、阅读推广人等推广主体。其中,图书馆与学校两大主体占据核心地位,其他阅读推广机构比如政府、媒体、出版机构、社会组织均属于社会保障系统,他们在协同推广儿童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各推广主体在儿童阅读推广中的职责和作用不尽相同。政府要进行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促使合作项目顺利进行,并给予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公共图书馆作为儿童阅读推广的核心主体和重要实践者,主要负责组织与策划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宣传儿童阅读理念,做好对家长、学校的专业引导。中小学校承担主要行动者的角色,教师应发挥示范、引领和专业的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图1 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的整体架构
2.2 观念协同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深思熟虑、统一的观念,行动就难免出现不顺利的局面。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应该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活动经费、图书来源、学校态度、阅读推广计划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尤其可能要面对家长配合度低、学校领导不支持等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儿童阅读推广实质上是对儿童阅读观念的推广,因此,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应以科学的阅读观念为指导,公共图书馆应对“什么是儿童阅读”“为什么要进行儿童阅读”“如何推广儿童阅读”等基本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要让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
2.3 资源协同
阅读资源是儿童阅读推广中的重要因素,也是馆校协同实现的核心载体和基础。资源协同强调的是资源共享与数据交互,即在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优化,从而形成合理的资源组合,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提高阅读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来讲,资源协同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统一标准、活动互动等途径来实现。(1)数据共享。数据共享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为儿童读者使用。通过数据共享,各个机构可以将资源接入统一的平台,平台对资源进行一致化封装并对外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实现平台内资源的开放获取。(2)统一标准。为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数据冗余录入,需结合现有的数字图书馆标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相关标准,关注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的相关标准规范,制定统一的数据表示标准,以便于不同机构之间各种资源和应用的对接。(3)活动互动。活动互动是指平台内的各类活动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各个活动之间可以进行数据和接口的交互和共享,实现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一致化管理。
2.4 技术协同
要在不同系统之间实现“整体发展”的馆校协同效应,需要整合人、财、物等不同子系统的资源、服务等要素,尤其是对于资源协同而言,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成本低、受众面广、不受人财物局限、活动组织便捷、互动性强。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更是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阅读服务的效率,优化了馆校协同流程,通讯、网络技术使得公共图书馆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也使得阅读推广的范围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系统间的技术融合是馆校协同实现的难点,技术协同的主要手段有协同过滤推荐、社会化标注、个性化检索、大数据处理等。
3 典型案例:深圳“常青藤”
3.1 “常青藤”项目简介
深圳少儿馆“常青藤”是由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深圳市各中小学图书馆共同建设的公益性项目,该项目打破行政归属限制,实现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全市各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通借通还,构建了深圳市少年儿童文献保障体系,开展了深圳市中小学生阅读推广活动,方便了深圳中小学生读者就近多途径借阅文献,培养并提高了中小学图书馆员阅读推广技能。该项目自2009年提出设想到2014年付诸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品牌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8年底共有132所学校加盟,这说明该模式符合儿童的阅读需求,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3.2 协同要素
3.2.1 主体要素
在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政府、公共图书馆、学校等各推广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见图2)。其中,深圳市政府的政策保障以及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的宏观指导与组织协调是“常青藤”得以顺利进行的纽带。2014年6月,深圳市教育局印发全国首个中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文件——《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预习复习、专心听课、积极思考、独立钻研、认真完成作业、开展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9]。在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下,2014年12月,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和深圳市教育局签订《深圳市中小学图书馆“常青藤”建设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共建“深圳市中小学图书馆常青藤联盟”,标志着“常青藤”项目正式启动。为推进“常青藤”的顺利实施,各区教育、文体旅游部门及中小学校按照深圳市教育局、文体旅游局的要求,成立了“常青藤项目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努力实现行动计划建设目标。政府还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图书编目中心、信息中心及资源中心的建设。
在合作过程中,深圳少儿馆负责制订相应的管理规章,探讨项目合作方式;组织、实施深圳少儿馆与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策划面向学生的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针对学校图书馆员开展培训工作,促进学校图书馆建设;加强与加盟学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吸纳新成员。中小学校负责以张贴公告等形式宣传儿童阅读活动,提供资源的物流支持,改善学校阅读环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型的阅读推广活动。
图2 深圳“常青藤”馆校协同主体
3.2.2 观念要素
“我们(深圳少儿馆)于2008年12月开馆,2009年开始有馆校合作的设想,当时考虑到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上课,5点钟放学之后学生又要写作业,很少有时间到图书馆来阅读。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想把图书馆的资源主动推送到学校去。在建立合作关系之前,馆领导与学校领导多次沟通,了解学校阅读推广情况及学校图书馆建设情况,根据学校的需求拟定合作方案。合作之初,由于双方的信任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双方沟通不是特别顺利,合作也比较谨慎。馆校合作其实是摸着石头过河,初次合作以后,我们后续开始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购建资源。”(深圳少儿馆“常青藤”负责人)
虽然在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但推广主体之间经过不断地沟通、磨合,最终在观念上达成了共识,并确定了该计划的指导思想为“通过整合教育系统和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引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促进学生学习素养提升”。根据这一思想,该计划确立了“快乐阅读、自然生活、健康成长”的阅读推广理念,这与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中倡导的“快乐阅读”理念是协同一致的。
3.2.3 资源要素
2015年,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小学成为首个加盟“常青藤”的学校,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通借通还。在馆校协同计划框架下,加盟学校的读者可以在其中任一个加盟学校内借阅其他加盟学校图书馆的图书,也可以在任一加盟学校归还其他加盟学校的图书。在馆校协同的初级阶段,资源协同仅限于少儿馆与中小学、各中小学校之间阅读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并没有将人员、设备、数字资源、网络条件、管理体制等加以统筹考虑。2016年,管委会建立了图书资源调配中心、图书编目中心、信息中心及资源中心,用于资源的采购、加工、存储、调剂、配置、流通。加盟学校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统一的自动化系统平台、书目数据、电子资源参加联盟组织的各类型读书活动,学校师生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海量的阅读资源。
通过资源协同,在图书资源上,深圳少儿馆与加盟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实现通借通还的文献流通服务;在设备资源上,深圳少儿馆开发的服务器与存储设备等可供加盟学校使用;在人力资源上,深圳少儿馆定期对学校图书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管理资源上,深圳少儿馆与加盟学校在管理策略、规章制度、业务规范等方面达成一致。
3.2.4 技术要素
随着加盟学校的不断增加,深圳少儿馆原有的信息化平台无力支撑该计划的发展,信息化系统的升级和扩容迫在眉睫。2015年,项目组着手建设文献资料管理系统和电子资源服务系统,以满足加盟学校对阅读资源的查询、借阅及电子资源使用等服务。这些系统在实现深圳少儿馆与学校资源通借通还的基础上,以目录数据管理为核心,将纸质图书报刊、电子文献等不同载体的阅读资源整合起来予以揭示,解决了馆校之间联合目录、资源整合等业务问题。
为了更好地体现深圳市中小学阅读情况,配合全市的阅读指数发布,“常青藤”项目组经过为期一年的设计论证,在2015年开发了全国首个青少年阅读指数统计发布系统,建立了全市中小学网上阅读平台——“阅读榜”。利用“阅读榜”平台,项目组可便捷地收集青少年阅读大数据,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分析并掌握青少年的阅读现状、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以深入分析深圳阅读指数。
3.3 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常青藤”规范、高效运行,该项目组从制度建设和组织结构入手,专门建立了相应的项目负责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
3.3.1 加强制度建设
2016年4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实施[10],该条例第8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阅读推广计划”应列在全市全民阅读发展纲要中,这表明了深圳市政府对儿童阅读的重视程度。在该《条例》的指导下,“常青藤”项目组进行了多项规范化管理。项目组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部分深圳市中小学图书馆负责人共同制定了“常青藤”中小学图书馆服务标准和评估标准。通过以标准促提高的方式,不断提升中小学图书馆服务能力,更好地保障中小学生阅读权益,提升中小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素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生阅读的作用。服务标准的内容包括组织和人员建设,馆舍、设备和藏书建设,科学管理,读者服务,档案管理五部分。根据服务标准,项目组制订了相应的评估标准。
为了保障“常青藤”规范、高效运行,项目组还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项目组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指导意见》,通过地方制度性安排解决图书资源配置不均衡、文献采购专业性不强、图书资料更新不及时、使用借阅效率不高等问题;编制《深圳市中小学图书馆藏推荐目录》,以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读资源建设;草拟《深圳市中小学图书馆“常青藤”项目管理委员会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2015年深圳市中小学图书馆“常青藤”项目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方案》《2016年“常青藤”项目预算表》,以保证“常青藤”计划的规范、持续性发展。
3.3.2 提升技术保障
由于馆校协同涉及两个不同的系统,其整个业务流程、业务范围、业务功能和数据处理都区别于各自原有的运作形式,各要素的协同需要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来支撑。深圳少儿馆依托本馆现有的管理和资源平台,使用ILAS云终端图书管理系统,并对加盟学校的图书管理系统统一进行安装升级。ILAS系统以图书为中心,在实现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的基础上,解决了图书馆与学校之间图书资源通借通还的问题;以目录管理为核心,有效揭示、整合了图书馆与学校的图书报刊、电子文献、音视频等多种资源,使相互关联的图书馆与加盟学校之间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协调有序、运作规范的有机整体。
3.3.3 加强组织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挥“常青藤”项目在促进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以及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中的作用,该项目成立“常青藤管委会”(如图3所示)。管委会采用理事长轮值制,设理事长两名,副理事长三名,理事若干名,秘书长一名。理事长分别由深圳市教育局、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担任;副理事长由市教育局德育处、市文化局公共文化服务处、市少儿馆的相关领导组成;理事由各区教育局副局长、公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及部分“常青藤”加盟学校领导担任;秘书长由深圳少儿馆馆长担任。管委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协商及审议合作建设合同或协议,审议项目建设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听取各加盟学校的工作汇报,协调参加资源共享、通借通还项目的合作单位之间的关系。
管委会下设项目建设与发展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与应用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阅读推广服务委员会与办公室五个分支机构。项目建设与发展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常青藤”项目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与项目相关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指标;定期组织“常青藤”中小学图书馆评估;加强交流沟通,积极促进各加盟学校之间的合作,吸纳新成员。文献资源建设与应用委员会主要负责推进“常青藤”项目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包括制定文献资源的完善、补充、整合、新增等工作计划;了解深圳市中小学生阅读需求,制定中小学图书馆必备书目清单,制定文献资源类别购置比例及相关规范;了解加盟学校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意见及改进措施。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常青藤”中小学图书馆队伍建设计划,提出有关队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建议、意见和规划;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并承担对中小学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考核任务。阅读推广服务委员会负责协助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建设,指导加盟学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办公室挂靠在深圳少儿馆,负责组织“常青藤”的日常工作。
3.4 儿童阅读推广效果
经过几年的发展,“常青藤”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逐步进入正轨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也进入到综合统筹阶段。深圳少儿馆和学校图书馆以资源协同为突破点,最终实现了人员、观念、资源、技术的全面协同发展。
3.4.1 扩大了服务半径
深圳少儿馆每年面向儿童开展形式各样的阅读活动,这些阅读活动除了重视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外,还特别关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信息渠道、交通、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儿童无法获取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深圳少儿馆联合深圳市教育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合理规划加盟学校的网点布局,对有加盟意愿的学校按照项目的各项制度进行考察,对达标的学校及时予以吸纳,对未达到标准的学校则进行指导整改,直至符合项目要求标准后吸纳加盟。自2014年“常青藤”实施以来,不断吸纳新成员(加盟学校数量详见表3),2015年共84所学校加盟,截至2018年12月,共128所学校加盟“常青藤”。通过积极发展加盟学校,“常青藤”打破了深圳少儿馆和各中小学图书馆行政归属的限制,扩大了图书馆儿童阅读服务半径,使阅读资源稀缺地区的儿童也能获得与发达地区儿童同等的阅读服务,促进了城乡阅读资源的均衡化。
图3 “常青藤”组织结构
表3 2015—2018年深圳“常青藤”加盟学校数量
新增加盟学校(所)加盟学校总数(所)2015年84842016年9932017年91022018年26128
注:文中统计数据来源于对深圳少儿馆“常青藤”负责人的访谈,下同。
3.4.2 促进了阅读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的推动下,学校图书馆可通过办理集体借阅证、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等方式无偿获取深圳少儿馆的馆藏文献,实现学校图书馆与深圳少儿馆之间文献资源的无缝连接。儿童阅读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持证学生数量有了较大增幅。“常青藤”学校加盟前后的读者卡数量变化表明,随着中小学校图书馆的不断加盟,深圳少儿馆和大多数加盟馆的有效持证数量都出现了大幅增长。由表4可以看出,2014年,深圳少儿馆办理各类读者证共计10,526张,其中儿童读者证5776张。2015年,深圳少儿馆办理各类读者证共计13,151张,其中儿童读者证7495张,比2014年增加1719张。2016—2018年,每年新办理儿童读者证分别为6092、6895、6450张。
表4 深圳少儿馆2014—2018年办理读者卡数量表[11-13]
年份各类读者证(张)儿童读者证(张)201410,5265776201513,1517495201610,8346092201710,9816895201898226450
第二,图书借阅数量快速增加。从学校加盟前后的借阅量统计数字来看,深圳少儿馆与大多数加盟学校的图书借阅数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2015、2016年深圳少儿馆外借图书总册次分别为652,527册、760,576册。深圳市中澳实验学校自2015年加盟“常青藤”后,图书借阅量由2014年的3.75万册增加至2015年的3.95万册。深圳市福田区皇岗中学在2015年加盟“常青藤”后,学校图书借阅量由2014年的1024册次增加至2015年的2959册。深圳大学城桃苑实验学校图书馆于2018年1月正式签约成为“常青藤”加盟馆,该校2018年图书借阅量较2017年增长了6800册,增长幅度达89%。
第三,到馆读者数量增加。自2014年深圳少儿馆实施“常青藤”计划以来,年接待读者人数由2014年的101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120万人次,2018年接待进馆读者数量为135万人次。深圳市中澳实验学校图书馆自2015年加盟“常青藤”后,到馆借阅人次由2014年的11.7万增加至2015年的13.5万。
上述数据充分说明馆校协同阅读推广模式对于充分发掘儿童阅读资源的价值、提高儿童阅读资源的利用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4.3 提升了学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水平
学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
第一,加盟中小学图书馆通过与深圳少儿馆开展阅读资源的共建共享、通借通还,丰富了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类型和品种。另外,深圳少儿馆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组织本馆专业人员对学校图书馆馆藏建设规范进行指导,优化了学校图书馆的阅读资源配置,提高了学校图书馆阅读资源的质量。
第二,举办中小学图书馆员业务培训班。学校图书馆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馆员的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学校图书馆员的阅读推广专业知识和阅读活动组织能力,深圳市少儿馆定期对中小学图书馆员进行专业知识、行业进展、阅读推广等方面的一系列培训,并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如2015年深圳少儿馆邀请专家针对全市中小学图书馆举办了图书馆员业务培训,共有106所学校图书馆的132名馆员参加。通过专业培训,参训人员基本了解了中小学图书馆基本操作规范和流程以及图书馆文献采访、编目、典藏、流通等基本知识,掌握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基本流程和具体方法,提高了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了学校图书馆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辅助作用。
第三,开展阅读推广人培训。“常青藤”阅读推广人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各加盟学校图书馆中从事阅读推广或读书活动相关工作的专职人员,幼儿园和中小学相关岗位教师,以及各民间阅读组织中从事阅读推广的人员。培训活动一般邀请我国教育发达省市的重点中学的知名教师、高等学院知名教授或儿童阅读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开设理论性课程、技术性课程和实践课程,指导学员了解如何利用公共阅读资源以及有效地策划与组织阅读活动,提升阅读推广的专业化水平。如2018年,深圳少儿馆协助深圳市阅读推广人协会举办深圳市阅读推广人培训班(罗湖专场),参训学员多达150人。
除了理论知识的培训,深圳少儿馆还特别重视通过实践提升参训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组织学员到公共图书馆、学校、社区开展阅读推广实践,或者以“阅读行走”的形式进行阅读推广实践。“理论+实践”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了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为学校儿童阅读资源建设与管理、学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专业人才。
4 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儿童阅读推广模式,“馆校协同”对很多图书馆、学校、家长及学生而言,仍属于新事物,并未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落实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深圳“常青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证明了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儿童阅读推广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各地自身条件的差异性,还需要对馆校协同儿童阅读推广模式进行不断地修正完善,为全国范围内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协同开展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可参考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