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校科技育人模式研究

2020-07-03董涵琼胡其芳赵醒村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问卷育人科技

董涵琼,刘 辉,胡其芳,倪 洁,赵醒村

(1.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广东广州 510515;3.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 518100;4.南方医科大学科技处,广东广州 510515)

作为世界经济、科技和创新中心的美国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21 世纪初,在博耶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等系列报告推动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伯克利分校分别成立本科生研究中心与本科生研究办公室,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逐渐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制度[1];研究型大学强大的科研力量,造就了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有力地推动美国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并且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2]。为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科技自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国必须要着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要被赋予更大的担当。中国高校不仅仅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更要培养出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那么,如何构建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校科技育人模式来提升高校科技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呢?本文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以广东省某医科大学为例,试图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高校的科技育人模式。

1 高校科技育人研究概述

当前,科技育人相关研究涉及面较广,对科教融合理念具体化提供了很大帮助,但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在理论研究层面,学术界普遍一直提倡科技育人要坚持科教融合理念,如,周光礼等[3]研究认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仍然没有跳脱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思想,而科技育人是对大学科研回归育人功能的诉求,强调大学作为探究的场所,因此高校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科研-教学-学习”的联结体,以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孙菁[4]研究认为将科研实践纳入高等教育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是对人才在其特殊成长阶段的特殊训练形式;刘国瑜[5]研究认为科研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主题,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重点,科教融合是高校的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的连接点;洪堡思想主要包含4 个原则,即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哲学统领各种经验科学、科学与普通教养统一、科学与普通的启蒙相结合[6];Boyer 发展了洪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提出了“教学即学术”的理论[7]。

在实践研究层面,周光礼等[8]研究认为,首先国家层面制度设计的保障是实现科技育人的必要条件,其中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了高校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分配制度以及教师的考评制度,其次要适当改革学生的评价标准,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形成对科技育人的正确认识,学科建设重在建平台、出成果,专业建设重在搭平台、育人才,要真正实现科技育人,有必要切实推进和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李茂国等[9]的研究强调要建立和完善保证该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绩效评价机制、职称考核机制及相应支撑体系,鼓励和支持教师不断把科研项目、成果、仪器设备、思维方法等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Healey[10]研究认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体现如下几个方面原则,包括将研究数据和结论融入教学,开发学生鉴赏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运用作业提升研究参与能力(主要包括了文献综述、申请课题、撰写研究提要、分析现有数据、参加学术交流等),利用教学过程模仿研究过程,提供作为研究助手亲自参与科研的经历,提供学生参与商业资讯的经历等;Griffth[11]研究认为组织的耦合会影响课程与教学环境的创设,其主要集中在以科研为方向的教学和以教学融合的科研之中,前者强调理解知识生产的过程,教学注重对科研方法和态度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科研为主导,教学融入,而后者围绕探究活动设计,师生共同的探究是学习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科研和教学的互动被充分地安排和利用,以教学为主导,科研融入。

综上所述,高校科技育人是依照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通过推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研精神熏陶、科研场地支持、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等,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达到人才培养目的,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素养,然而目前中国的科技育人研究没有对外部环境、政策体系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本文拟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构建高校科技育人模式。

2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中国高校科技育人现状

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愈来愈受重视。对于企业而言,创新生态系统是以客户为导向,核心企业依托自身拥有的创新资源(包括资金、技术、知识等),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扩大企业资源边界,围绕企业未来发展所进行的战略资源整合和组织架构重塑,在不断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过程中所形成的可以协同共生、共同进化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共享、平台运作、创新、可持续发展以及不断反哺的特征[12]。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实现协同化发展、体系化发展、立体化发展以及融合化发展[13]。对于高校而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科技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与切入点,在构建科技育人模式过程中,高校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加大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协作力度,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形成开放、共享、协同、共生、不断进化的育人模式。

2.1 科技育人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近几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高校科技育人相关政策,有利于高校科技育人功能的发挥。教育部[14-17]2016 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引领创新,支撑发展,科教融合,开放协同,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牢固确立科教融合为主线,坚持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并举,全面提升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3 种能力,高校科技工作必须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建设高校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的育人功能;2017 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指出,高校要切实构建包括科研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2018 年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重视和培养学生成为科研生力军;2018年10 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更是提出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这一切,都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充分发挥科技育人功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更加突出了科技对提升人才培养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2 社会人才需求变化

2019 年2 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18]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优化区域创新环境。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深化了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人流、物流、资金流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其次,高校作为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需要三地高校全面加强科教合作,驱动科技创新引擎,创新教育合作机制,构筑人才培养高地;最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对优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城市地域范围内的高校,如何对接外部环境与人才需求的变化呢?

2.3 高校科技资源丰富

高校科技资源丰富是开展科技育人活动的前提和保障,科技人力、科技经费、科技课题以及科技成果等丰富的高校科技资源皆可进行教学资源的转化,服务本科教学,支撑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例如近几年来,广东省高校的科技资源在科技人力、科技经费、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和技术转让以及成果授奖几个方面均位居国内前列(如表1)[19-22]。

表1 2014—2017 年广东省高校主要科技指标统计

以广东省某医科大学(以下简称“N 校”)为例,2017 年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3 323 人,包括1 102 位高级职称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为2 281 人年;科技经费支出为720 548 千元;科技课题有2 377 项;科技成果包括专著共25 部;学术论文共5 457 篇,其中在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的论文共1 890 篇;鉴定成果20 项;技术转让及签订合同4 项;成果获授奖9 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 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优秀的教学与科研人员不仅能够带动学校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科建设发展,更能为人才的培养产生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科技项目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一方面科学研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能够弥补教学内容中创新性不足、教材编写相对滞后的缺陷;另一方面教师在相关专业领域范围内进行科学研究,会促进教师的授课从课本知识中走出来,结合学术前沿问题,强调多学科交叉,转换固有思维方式,利用其他学科方法、理论进行本专业问题的学术研究,并将成熟的科技成果带入教材、带入课堂,丰富授课的内容层次。此外,讲座、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能够在高校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学生的科技兴趣以及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充实学生课余时间,拉进本科学生与科学研究的距离,进一步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科技思维与科技精神的培养;最终,浓厚的学术气息内化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学术认知,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2.4 高校科研与教学要素差异

对高校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点(如表2)[23]。首先是二者性质方面差别明显,科研成果多体现创新性,而针对学生的教材知识更加注重系统性与逻辑连贯性,将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存在较大难度;其次,基于现行评估制度反映高校水平高低的主要是在学科研究基地、课题项目与经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等指标数量上,因此高校内部针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也加更关注科研,将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作为评价指标,而且针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难以量化,相比较科研评价来说都是“软指标”,评价难度更大。

表2 高校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区别

3 案例分析

3.1 调查对象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学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核心群体,二者与高校科技育人活动关系最为密切。本文研究对象为N 校的本科生及教师,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对N 校的本科生与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450 份有效学生问卷以及177 份有效教师问卷。

3.2 调查问卷

本文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出发编制高校科技育人现状调查问卷,分别对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以及本科学生进行访谈,并结合文献研究结果构建高校科技育人现状调查问卷的整体框架。通过维度梳理构建和条目编制,其中,教师调查问卷包括教师一般情况、教师关于科技育人的态度及自身做法两部分,教师关于科技育人的态度及自身做法部分由理念认同、教学转化、教学实践、环境支持4 个维度,共21 个条目构成;学生调查问卷包括学术一般情况、学生关于科技育人的态度及自身做法两部分,学生关于科技育人的态度及自身做法部分由科研需求、学习方式、环境支持3 个维度共26 个条目构成。问卷请教师、学生以主观感知方法作答,评分采用Liket 五级计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基本符合,“4”表示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得分高者表示科技育人看法与实践水平较好。经检验,教师与学生问卷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教师问卷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25,各维度与总表的相关系数为0.767~0.863,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460~0.662;学生问卷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20,问卷各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717~0.894,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451~0.506。结果显示,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及其与总问卷之间均显著相关,各维度与总问卷整体概念相一致,且各维度间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教师问卷取样适切性量数(KMO)值为0.873、因子分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3.880%,学生问卷的KMO值为0.93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97%,可用于真实且稳定地测量高校教师、学生对科技育人的态度及其自身做法。

3.3 调查结果

(1)教师调查问卷。如表3 所示,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教师调查问卷的各维度中,理念认同得分最高为4.23±0.63 分,其次为教学实践得分为3.88±0.74 分,教学转化得分最低为3.30±0.96。

表3 N 校教师调查问卷各维度描述性统计

(2)学生调查问卷。如表4 所示,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学生调查问卷各维度中,科研需求得分最高为3.65±0.59 分,其次是环境支持得分为3.62±0.59 分,学习方式得分最低为2.80±0.74 分。

表4 N 校本科生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3.4 存在问题分析

3.4.1 省级层面政策支持不足

虽然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育人相关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但N 校所在区域省级层面关于科技育人和科教融合方面的政策较少,具有地方特色与教育特点的政策体系不健全,高校发挥科技育人功能缺少更加细化、具体的制度引导,不利于区域范围内高校科技育人模式的构建。

3.4.2 学校层面科技育人措施不成体系

目前N 校对待科技育人尚较多停留在观念阶段,相关制度不够完善而且推行的措施较为零散不成系统,没有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的教育充分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将高校科技资源高效地配置到教学活动中去;通常将科技育人简化为组织学科竞赛、进行创新训练(例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且这些创新教育资源基本上是面向优秀学生的,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没有系统连贯的科技育人措施,导致学校的科技育人功能发挥受到一定限制,学校的科技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也相对较低。

3.4.3 学校科技资源的教学转化率低

N 校的科技资源丰富,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育人功能。在对N 校教师调查问卷的各维度中,虽然理念认同得分最高,对于“您认为应将科学研究精神融入到教育理念和实践过程中”“您认为本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介绍专业学科前沿进展情况”“您认为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您认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您觉得有必要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科研方法训练”等科技育人观点认同度较高,但是教学转化实践得分在4 个维度中得分最低,说明教师的科研成果极少转化为教学资源,科技育人理念实践程度较低,教师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您经常为本科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指导”“您经常为本科生开展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或者研讨会”“您经常在课堂上讨论、讲解科研经历或学科进展(以科研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教学讲义、教材或学术著作服务于本科教学”等教学转化活动开展较少。

3.4.4 本科生科研实践程度不足

在对N 校学生调查问卷的各维度中,虽然科研需求得分较高,对于“您希望了解专业相关的科研动态”“您希望增加课后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您希望参加专业相关的研讨会或学术讲座”“您希望参加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您希望通过科研知识、方法的学习能够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您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科研指导”等问题都表达出正向态度,但与科研相关的学习方式得分却最低,“您经常与老师讨论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问题”“您经常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您经常参加专业相关研讨会或学术讲座”“您经常向老师请教一些学习相关的问题”“您会主动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您经常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您会主动去了解专业相关的科研动态”等行为实践程度不足。

4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科技育人模式构建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高校充分发挥科技育人功能提供具体方法指导,强调关注外部环境与制度种群和社会人才需求,优化配置育人资源,促进高校科技资源的教学转化研究和科教融合,提升高校科技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对于高校来说,要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创新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依托自身人才培养资源创新组织架构、创新管理、创新制度,构建资源共享、开放互通、协同共生、不断进化的科技育人模式(如图1)[24]。

图1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科技育人模式

4.1 坚定科教融合理念,加强科技育人顶层制度设计

制度化指的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获得普遍认同而扩散的过程,是任何教学改革持续有效的关键[25]。那么,在推动科教融合理念、科技育人模式被高校广泛接受并坚持的过程中,首要条件就是要进行一套完善的制度设计。首先,政府要发挥引导性作用,通过顶层制度的设计为高校构建科技育人模式提供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其次,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到高校能从其中获得的制度性利益,高校作为一个组织,除了会兼顾社会性以外,更会主动寻求并进行有利于本组织发展的利益活动,因此制度性利益也是科技育人顶层制度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建议N 校所在省份在对接国家政策基础上制定体现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结合地方优势推动高校的科技育人功能发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4.2 整合科技育人要素,形成网络化科技育人模式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不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认识存在差异,但普遍将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机构、客户、市场、企业、中介、行业协会等作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26]。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高校科技育人模式分别受到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影响,外部影响要素包括知识种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种群(金融、财务、税务、咨询、物流、推广)、制度和环境种群(政府机构)以及外部存在竞争关系的高校等组织,内部影响要素包括职能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科技育人部门或团队)、利益相关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管理人员)、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科技资源(科研资金、科技项目、科研场地、科研人才、科研精神)等。在科技育人模式中要实现各育人要素的高效传导、有效流动与联动,就需要高校整体发展环境具有较高的自由度,通过政府制定合适的政策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高校对科技育人的响应度,从而推动高校与外界的科技育人要素流通、联动,带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增强互动,并充分认识到高校科技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差异,以人才培养统领,寻求科研与教学的利益共生点,优化配置各类育人要素,形成网络化的科技育人模式。

4.3 革新高校组织架构,实现高校开放、互通、协同化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且与外界存在广泛联系的组织。首先,系统内部组成要素的边界与系统总体的边界都没有明显的界线,是一种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系统[27],各个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发展;其次,系统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会不断同外界环境发生联系和作用,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高校除了配置校内科研、教学资源外,还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从外部引入相匹配的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再次,创新生态系统外部边界也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创新集合本身与其创新所处的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在科技育人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高校要不断与外界进行联系,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管理机构加深联系,以人才培养目标统摄管理,解决以往思想各异、利益失调、条块分割的突出问题;成立教学转化团队、科技育人管理团队,与校外资源整合,形成育人资源共享平台;校内一部分发展完善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可以开设教学工作辅助部门,与有学科相关的二级学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设立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为本科生提供实践、实习工作机会,发挥科技资源的育人价值;集结科技人才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转化类科技项目研究,为科技人才提供资金支撑,促进科技资源向教学优势的转化。此外,除了加强与本区域内其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还要加强与周边其他地区高校的联系。建议N 校加强与其周边的港、澳地区高校的联系,深化学习与交流层次,提升学术水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育人资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形成竞合关系、协同发展。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呈现质的飞跃

科技育人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高校科技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将正在从事的、最新的科技前沿问题、所运用的科研方法、科研成果以及科研精神、学术道德等进行教学转化,发挥科技资源的育人功能,而这个过程的实现要求教师除了要秉持科教融合育人理念之外,还要具备较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来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内容,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及时将优质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服务本科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强对青年教师关于将科技育人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培训与引导。建议N 校利用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区域的有利条件,积极深化与港、澳高校教师的学术与经验交流,引入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为本校教师群体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现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摒弃以往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和做法,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在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中体现教学的学术性以及科研的育人性,注重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能力以及科研育人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关注方法的传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支撑高校科技资源培养本科人才。

5 结论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高校构建科技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高校在科技育人模式构建过程中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要素的差异与组织架构的特点。但本研究只选取了N 校进行高校科技育人相关情况调查,数据收集面不够广,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选取不同类别的高校进行调查,以扩大样本代表性,为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问卷育人科技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