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境下创新链的知识图谱可视化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0-07-03丁雪,杨忠
丁 雪,杨 忠
(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2.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1 研究背景
创新是一个经历新想法提出、新产品设计生产以及新产品商业化推广等多个阶段的过程[1]。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单个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具复杂性、动态性以及高度不确定性;此外,由于产品换代提速、产品生产流程复杂以及组织间研发投入竞赛,使得创新活动也随之变得复杂化、多样化与专业化,单个组织难以获得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2]。因此,创新范式逐渐从单一组织创新转变为合作创新[3]。合作创新方式的普及促进了创新链模式的产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这标志着创新链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议题。
创新链起源于创新的链式模型。国外学者将创新划分为市场、发明设计、测试、再设计以及销售5 个阶段[4]183。随后,国内学者首次提出“创新链”概念,指出创新链是将科研成果或发明转化为产品,形成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从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最终成为国民经济分支产业的技术经济全过程[5]。此后,国内学者对创新链主题的关注热度逐年升温,如:刘友金[6]聚焦于中小型企业,探讨创新链与产业链在企业集群中的耦合演进过程;代明等[7]通过对创新链进行解构,对创新链的组成、结构以及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温兴琦等[8]则关注于创新链存在的问题,聚焦对创新链断裂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修复措施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国内对创新链的研究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创新链定义、创新链接构以及创新链演进。
在梳理创新链本土研究后发现,现有研究缺少对中国情境下创新链研究发展的归纳梳理,创新链本土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整理与分析,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创新链的本土研究进行梳理,以增进对创新链本土研究现状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探究创新链研究的发展前沿。为了避免对创新链文献的整理存在主观性与片面性问题,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使用CiteSpace 计量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创新链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文献基础统计分析、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线分析以及关键词聚类分析等方面,对1995—2018 年来创新链的本土研究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全面、清晰地展示创新链本土研究的演进过程及热点话题,实现对创新链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进而为创新链未来的本土研究以及本土实践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2.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是通过运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对知识承载体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CiteSpace软件则是实现文献计量的常用分析软件。CiteSpace是由Drexel 大学的Chen[9]教授开发的一个实现文献计量与文献可视化的软件,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知识结构、分布与发展规律。该分析软件被广泛运用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用于分析文献并识别研究发展历程、前沿方向以及热点话题。
2.2 研究数据
本研究采用CNKI 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在“期刊”选项中通过“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关键词为“创新链”,检索条件为“精确”检索,检索时间段为“1995—2018 年”,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与CSSCI 期刊”,初步检索得到文献共计261 篇;通过手动删除征稿通知、会议综述、报告类文章等不相干文献,最终得到231 篇有效文献(以下简称“样本”或“样本文献”)。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样本创新链文献进行基础统计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析与演进分析、前沿与热点分析,进而实现对创新链知识图谱的可视化。
3 创新链研究的分布分析
3.1 时间分布
本研究对样本文献在各个年份的发表数量进行统计(如图1),从发表年度趋势看,文献数量在1995—2005 年期间增长非常缓慢,而在2006—2012年期间出现小幅度增长,在2013—2018 年期间增长速度很快。这一趋势表明创新链在国内的研究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最近5 年成为创新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的新兴热点。
图1 样本创新链文献的年度数量分布
3.2 期刊与作者分布
本研究还从期刊及作者两个角度对中国情境下的创新链文献在各个期刊的发表情况进行分析(如表1)。从期刊发表情况看,文献主要集中在《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科研管理》《中国软科学》等在技术创新、创新管理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CSSCI 来源期刊;另外,由于创新链涵盖了从高校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也有部分文献发表在《中国高校科技》这一期刊。从发文作者来看,排名前10 位的作者出现频次均在2~5 次之间,表明创新链的本土研究还处于较为离散平均的状态;作者出现的频次均处于较低水平,表明目前尚未涌现核心学者及核心研究团队。
表1 样本创新链文献的期刊和作者发文频次(前10 位)
此外,本文还对样本文献中排名前5 位的作者及其团队关注的研究话题进行具体分析:王宏起等[10]主要关注产业层面的创新研究,例如产业创新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及创新链重构问题;张胜等[11]的关注点是政府与金融体系对产业创新的影响;郭新宝[1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王超等[13]则从情报学视角对基因工程疫苗领域的创新链竞争与对象识别等问题进行探讨;李晓娣等[14]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创新活动,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成长发展与创新。
文献的被引频次反映了该文献的获关注度与认可度,样本中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献如表2 所示,从整体上看,这10 篇文献大多关注于宏观层面的政策解读分析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表明中国情境下的创新链研究更强调立足实践与解决实际问题。
为增进对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的了解,本文还对被引频次排名前五的高被引文献进行具体分析。林淼等[5]将技术创新链定义为将科研成果或发明转化为产品,形成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从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最终成为国民经济分支产业的技术经济全过程;同时将技术创新链分解为前端的技术链与后端的产业链,并指出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的结构性失衡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张银银等[15]根据创新链的不同阶段将创新驱动分为前端驱动、中端驱动与后端驱动,认为不同类型的创新驱动重点、投入及产出均有所不同。刘志彪[16]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中国产业升级的驱动力也相应地从加入全球价值链转向嵌入全球创新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系,积累并利用各类资源,实现价值创新活动。刘友金[6]从产业链与创新链角度剖析了集群式创新的形成过程,指出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链和创新链产生与存在的基础,也是创新能力集成的重要条件;此外,知识共享、创新网络、集群学习与资源可得性也是影响创新能力集成的关键因素。卢超等[17]以产业创新链与政策工具两个维度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等供给端推动类型政策较多,而发展中国家的规范条例等环境支撑类型政策较多。
表2 样本创新链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献统计(前10 位)
3.3 网络分布
前文已经对创新链研究的作者分布按照被引次数进行排序梳理,呈现在目前创新链研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者,但由于之前的排序梳理主要以第一作者为准,在一定程度上遗漏了其他作者,并且,对于在创新链领域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没有进行系统呈现,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创新链本土研究的网络分布来呈现作者合作网络分布以及机构合作网络分布的情况。如图2 所示,与之前按照文献被引次数进行的统计结果一致,样本文献中的高发文作者包括:王宏起、王超、许海云、方曙、张杰、郭新宝、张胜、张岭、吴贵生、王毅、刘旭明、林学军。但从作者合作网络分析的结果来看,创新链本土研究中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较少,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王超团队、刘旭明团队以及张胜团队。其中:王超[13]团队关注于创新链中存在的竞争问题以及创新链参与主体的识别问题;刘旭明[23]团队则以创新链为切入视角探讨产业层面技术创新产出以及产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问题;张胜[12]团队强调政府与金融机构在产业层面创新链中的作用。
图2 1995—2018 年中国本土创新链研究者合作网络
如图3 所示,通过对样本文献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共涌现出9 个机构,其中7 所高校、2 家研究机构,可见该领域中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仅有少部分是研究机构。在高校中:从学科分布来看,基本集中在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以及商学院;从地理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陕西、上海、北京等省市。在机构中:从学科分布来看,主要是信息管理类、情报类学科;从地理分布来看,主要是在北京、四川两地。
图3 1995—2018 年中国本土创新链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4 创新链研究演进脉络梳理
4.1 创新链内涵
“创新链”概念源于国外学者Landau 等[4]183,此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完善与发展。学者们对创新链的层次与本质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从基于各自对创新链的理解,提出创新链的不同定义(见表3)。从整理得到的创新链定义汇总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创新链的概念界定差异主要存在于创新链的层次与本质两个方面:在创新链层次方面,多数学者将创新链视为一个产业层次的概念[5,24],而少数学者则聚焦单个企业来对创新链进行定义[25-26];而在创新链本质方面,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链是一个创新从想法产生到技术或产品的全过程[27],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创新链是将所有参与者连接起来的一个功能结构[28]。对定义进行具体分析后,本研究发现,创新链的定义主要包含主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行动(各类创新活动,例如知识创新、创意获取、创意开发、创新扩散等)、本质(过程或功能结构)以及结果(价值创造、知识经济化与创新系统优化等等)4 个属性。
表3 创新链定义汇总
4.2 关键词共现分析
本文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探析创新链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向。在构建CiteSpace 分析模型时:在“Time Slicing”一栏选择“1995—2018”,逐年提取关键词;在“Node Types”一栏选择“Keyword”;在“Selection Criteria”一栏选择“Top 30”;在“Pruning”一栏则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通过运行CiteSpace 软件,得到创新链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发现创新链相关研究呈现轮轴辐射结构,包含38 个节点、37 条连线,图谱密度为0.052 6,说明关键词共现网络凝聚程度较低,目前本土研究较为发散。
图4 样本创新链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此外,本研究使用LLR 算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的模块系数modularityQ=0.641 2>0.3,平均轮廓系数Mean Silhouette=0.566 8>0.3,表明创新链的聚类图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聚类主题较为明确。从图5 中的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创新链的本土研究主要划分为11 个主题,分别为“科技服务”“技术创新”“创新驱动”“企业管理”“制造创新链”“科技成果转化”“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人才”和“全球创新链”。这表明,中国情境下的创新链研究主要是聚焦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产业甚至区域层面,并且部分研究借鉴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探索包括技术创新、创新驱动、人才培育以及企业管理等问题。
图5 样本创新链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4.3 研究演进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创新链研究的演进过程,本研究还利用CiteSpace 软件中的Timezone 功能对创新链本土研究进行演进分析。由图6 可看出,创新链研究的演进历程主要可以划分为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及技术创新与协同创新4 个阶段。创新链的本土研究最早出现于产业层面,以技术创新链模式为基础,提出前向、后向与双向扩展3 种产业技术战略的基本模式,以加速提升产业技术能力[23]。此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兴起,学者们逐渐将分析对象聚焦为企业层面,特别是中小企业以及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通过探讨创新链与产业链在企业集群中的耦合演进过程,提出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集群式创新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5];同时,还有学者从创新源头出发,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创新链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动力释放问题[29]。然后,随着本土学者对创新链要素、结构等认识的逐步加深,研究者们开始尝试构建创新链理论与价值链、产业链等相关理论之间的联系,如于斌斌[30]基于数量生态学的进化博弈模型,通过将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探讨上下游企业在创新策略选择上的动态进化博弈;此外,基于政府作为创新链中的参与主体,还探索了政府的补贴激励行为对于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2012 年以后,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创新链本土研究开始逐渐聚焦于对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例如产学研合作)等创新议题的探讨。为了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链本土研究开始关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技术创新推动与市场需求拉动的双螺旋发展模型[21],如武建龙等[19]通过规范分析与案例分析方法,从包括创新链模块化在内的模块化视角,基于模块创新(外围/关键)与架构创新(不确定/确定)划分为4 类情景,并相应地提出架构规则颠覆重构、外围模块高端渗透、模块-架构耦合升级、关键模块重点突破等4 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在协同创新研究方面,吴绍波等[31]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创新链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基于产业平台与基于技术标准开放的两类协同机制,同时针对协同创新低效率问题,提出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增进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及合理分配利益等措施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创新链协同创新的效率;此外,还有学者从产学研合作切入,探讨合作对象识别以及合作模式问题[32]。
图6 创新链的中国本土研究演进路径
5 创新链研究前沿与热点分析
CiteSpace 中的突现词指代某一研究领域中突然出现的关键词,代表着在该领域中的研究前沿[33]。通过运用CiteSpace 计量软件中的突现分析功能,本研究得到样本文献在不同阶段的突现关键词。从表4 可见:在2005—2010 年这段时间,突现关键词是“知识创新”,研究者们从创新链的源头出发,关注高校、科技园区等研发型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知识创新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强调知识创新在创新链中的重要性[34-35];在2007—2012 年这段时间,突现关键词是“价值链”,随着Hansen 等[25]提出创新价值链模型,本土研究者开始从价值创造着手,将创新链与价值链理论联系起来,基于价值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探讨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措施与政策导向[18,36];在2007—2011 年这段时间,突现关键词是“产业集群”,研究者们聚焦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合作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37-38],对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的探讨为后续协同创新的突现奠定了基础;在2010—2012 年这段时间,突现关键词是“技术创新链”,研究者们对创新链的探讨集中在技术创新情境下分析技术创新链作为一种创新体系,其内部结构、形成过程、运行机制以及协调发展等问题[39-40];在2011—2014 年这段时间,突现关键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响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强调政府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资源配置中承担的角色与作用[41-42];在2013—2014年这段时间,突现关键词是“协同创新”,研究者以高校为焦点视角,提出通过内部协同创新与外部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创新[43];在2016—2018 年这段时间,突现关键词是“科技成果转化”,表明本土研究者开始关注对创新链研究的应用问题,通过基于创新链的分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44]。
表4 1995—2018 年样本创新链文献的突现关键词统计
此外,本研究还通过统计样本文献中排名前10位的高频词关键词与高中心度关键词(见表5),进一步展示创新链本土研究的热点话题。从表5 中可知:“创新链”“产业链”“技术创新”“协同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与“企业管理”7个关键词同时是高频次与高中心度关键词,这表明它们不仅是创新链研究的热点,还是在本土研究中因起到连接作用而处于核心地位;此外,创新链研究热点还体现在对技术创新链与创新驱动问题的探讨,以及对于企业这个分析对象的聚焦。
表5 样本创新链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统计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CNKI 数据库中1996—2018 年创新链的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 计量软件实现对中国情境下创新链的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得出如下3点主要研究结论:
一是通过对创新链本土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呈现以创新链为核心向产业链、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等方向扩散的趋势,但是相关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表现为共现网络的凝聚程度较低、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但尽管如此,现有研究已基本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主题,主要分为科技服务、技术创新、创新驱动等11 个聚类。
二是通过对创新链本土研究进行演进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沿着“产业—创新链—产业链—技术创新与协同创新”的路径发展,这一演进路径符合从理论构建、理论发展再到理论应用的研究规律,其中产业与创新链代表创新链研究还处于理论构建阶段,而将创新链与产业链研究对接标志着创新链走向理论发展阶段,最后对创新问题的探讨则表明创新链开始进入理论应用阶段。
三是通过对创新链本土研究突现关键词词、高频次与高中心度关键词的探索,发现了创新链的前沿及热点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协同创新方面,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创新链关注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技术创新与协同创新则代表创新链关注的主要研究问题。
基于对创新链本土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结合其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本研究对创新链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如下:
(1)提高创新链研究地位的合法性,注重创新链理论与其他相似理论之间的区分。本研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创新链本土研究中已经包含了创新生态系统这一分支,说明创新链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相似理论的联系,然而,在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区分方面,已有研究还缺少充分探讨;此外,与相似理论的区分探讨还应该包括创新网络、创新系统等其他概念,明确创新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实现对创新链的构念化,加强创新链的定量研究。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定性分析、理论分析对创新链的定义、成因演化以及存在断裂等问题进行探讨,较少进行定量研究,主要是因为创新链的测度问题尚未解决,创新链研究仍处于概念化阶段。想要促进创新链的定量研究:一方面,未来研究需要增加对于创新链测量问题的探讨,实现创新链的构念化;另一方面,未来研究还需要借鉴系统动力学等方法,通过仿真研究对创新链的演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