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跆拳道研究的特征、演进路径与热点探究
——基于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Citespace分析

2020-07-03杨国珍

武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护具技战术跆拳道

杨国珍

1.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

2. 又石大学,韩国 全罗北道 55338

跆拳道作为一项现代武术项目,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并得到认同,被国际奥委会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同样,传入中国后也迅速得到推广,有接近百万跆拳道参与者,[1]在各种世界级跆拳道竞技比赛中多人次获得世界冠军,跆拳道的普及和竞技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跆拳道的科学研究。通过对中国跆拳道研究的特征、演进与热点探究,全面了解跆拳道研究的现状,为今后跆拳道研究的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是进行Citespace分析的前提条件,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可靠性、权威性,选取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

具体方法(见表1):以CNKI为检索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篇名为“跆拳道”,检索方式为“精确”;期刊来源类别中选“核心期刊”;其余均不限定;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30日;经过认真甄别,获得280篇文献,为本研究的数据。

表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完整展现中国跆拳道研究的热点、演进、趋势、作者、机构等方面信息是对中国跆拳道研究文献分析的首要问题,需要相关的科学方法和工具。Citespace是在科学计算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2]因此,利用JAVA平台的CitespaceV版本,对中国跆拳道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具体步骤如图1.

图1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特征分析

2.1 文献的时间特征

从文献的时间特征来看(如表1),中国核心期刊在1997年开始出现有关跆拳道研究的文献,到1999年的为缓慢增长阶段。由1997年的4篇逐渐增长到2008年的16篇,2009年、2010年增长迅速,两年分别都是22篇,到2011年降为12篇,以后每年又逐渐增长,到2014年文献量达到峰值23篇,2016年到2019年跆拳道研究进入缓慢发展期,平稳发展。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两年跆拳道研究文献贡献量比较高,后两年各为22篇,跆拳道与奥运会相关研究较多。如跆拳道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的现状与应对策略[3]等等。

文献时间特征可以充分反映跆拳道相关研究的缘起、持续性、阶段性等。可以看出中国跆拳道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跆拳道研究提供了机遇,促进了竞技跆拳道研究;近年来随着跆拳道研究的日益成熟,研究文献量减少,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表1 1997年—2019年CNKI核心期刊跆拳道研究文献数量时间分布图

2.2 中国跆拳道研究核心期刊作者分析

从1997年到2019年,围绕跆拳道研究在中国形成较多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跆拳道研究理论,为跆拳道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对跆拳道研究核心作者进行分析,按照CitespaceV软件计算的要求,将从CNKI核心期刊中获得的数据输入Citespace软件,以1997—2019年为时间范围,将“Author”设置为节点类型,取阈值“Top N”为50,在其它值为默认的情况下生成跆拳道研究核心期刊作者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见图3)

高志红从2005年开始研究跆拳道技战术及执裁[4]到2018年合作研究跆拳道奥运冠军赵帅技战术特征,[5]14年间,合作或单独研究成果19篇,主要从跆拳道技战术、规则与裁判、护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针对29届奥运会跆拳道比赛提出开局先得分,采取主动的进攻和多种战术保分是赢得比赛的关键;[6]击头技术是现今跆拳道比赛制胜的主要技术[7]等。高平从跆拳道竞赛结构特征、[8]训练控制结构特征、[9]新规则下技术特征[10]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训练特征提出了备战训练的重点环节和细节;对奥运冠军吴静钰的技战术进行分析,为今后训练提供借鉴等研究。黄宝宏、曾庆国、刘尚礼、祝大鹏、李志敢、陈有忠等分别从跆拳道后横踢技术、[11]规则与裁判、[12]跆拳道运动心理学、[13]运动生理学、[14]课程教学[15]等方面进行研究,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作者之间的合作形成了跆拳道研究团队。如高志红与崔玉红、窦燕、吴建忠等合作进行研究,高平与祝大鹏、鲁凡、余银等合作关系。

图2 跆拳道研究核心期刊作者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2.3 中国跆拳道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图3 跆拳道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将数据输入CitespaceV软件,时间范围设置为1997-2019年,将Institution”设置为节点类型,取阈值“Top N”为50,其余为默认,生成的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见图3),从发文量来看北京体育大学影响力较大,共20篇,位居第一;西安体育学院有6篇,位居第二;安徽师范大学体育部和河北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各有5篇并列第三。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在跆拳道研究领域占有明显的优势。可视化知识图谱主要研究机构的节点机构之间合作,如北京体育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河北体育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机构的合作,广州体育学院与广东省跆拳道队合作、西安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等;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与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合作体现了同一单位不同研究部门之间合作;河南师大学体育学院与韩国龙仁大学合作体现了跆拳道研究的提高到国际合作。

3 中国跆拳道研究的演进分析

核心期刊文献、高被引核心文献分别是对中国跆拳道研究演进分析的核心内容。通过将数据输入CitespaceV软件,时间范围设置为1997-2019年,将“Keyword”设置为节点类型,取阈值“Top N”为50,其余为默认,生成知识图谱后点击“Timezone view”,获得跆拳道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图4 跆拳道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3.1 跆拳道研究的起始阶段(1997年—2004年)

此阶段出现的关键词按照出现的频次大小依次为运动员、优秀运动员、体育工作者、比赛、运动能力、影片、横踢等等。此阶段整体来说是对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比赛、技战术、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可行性、跆拳道运动水平等进行了解认知,如对跆拳道运动水平的初步分析,[16]了解跆拳道的运动水平;对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17]生理生化特点[18]进行研究,提升对跆拳道生理生化指标的认识;在高校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可行性研究,[19]对《跆拳道》影片的研究,[20]进一步宣传了跆拳道精神、文化等。该阶段为跆拳道研究的起始阶段,对跆拳道运动员的研究多。

3.2 跆拳道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2013年)

此阶段出现的关键词按照出现的频率大小依次为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电子护具、竞技体育、战术、技术、奥运会、高校等。对跆拳道的研究还是以跆拳道运动员和技战术应用存在的问题,[21]提出技术种类应用单一,应用击头技术的得分比例很低,战术犯规行为使用不当等问题;对中外运动员主动进攻技术的运用对比,[22]研究主动进攻的技术要求和训练规律。通过对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使用研究,[23]提出击头技术是跆拳道比赛制胜的主要技术。此阶段跆拳道生理学、心理学研究也得到深入发展,如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血氨、血乳酸及血气水平的影响;[24]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其关系研究。[2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促进了跆拳道的研究,因此奥运会前后的跆拳道研究文献比较多,如中国跆拳道备战2008年奥运会相关因素及对策的分析[26],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女跆拳道比赛技术统计与对比的研究、[27]从第29届奥运会看竞技跆拳道的发展[28]等等,促进跆拳道的竞技水平和理论水平。高校跆拳道研究得到发展,如对高校跆拳道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研究,[29]指出高校跆拳道俱乐部教学存在的众多问题。

这个阶段对跆拳道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规则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前一阶段相比研究内容、方向更加全面,跆拳道的竞技水平提升迅速。但以发展跆拳道竞技水平为主,并对在高校跆拳道的开展进行研究。

3.3 中国跆拳道研究的深入发展阶段(2014-至今)

该阶段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对电子护具研究增多,例如在技战术和电子护具方面,进行DaeDo电子护具下跆拳道新得分技术的研究;[30]电子护头使用下跆拳道击头技术的攻防理论体系研究;[31]其次心理研究得到加强,如探讨威胁启动条件下,不同焦虑水平状态的跆拳道运动员视觉加工特征。[32]第三是跆拳道研究针对性强,如中国女子跆拳道奥运冠军技能特征研究;[33]对后踢技术动作、横踢技术动作研究,如不同重量级别跆拳道运动员横踢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34]得出运动员重量级越小,身体就越灵敏,横踢动作特征更合理,对速度的影响小。

从跆拳道研究的演化三个阶段来看,中国跆拳道研究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迅速,日益走向成熟。近年来运用高科技进行研究,使研究走向深入。竞技跆拳道的技战术、运动员生理、心理、生物力学、规则、电子护具、训练等研究多,大众跆拳道推广普及、跆拳道文化、跆拳道教学等研究少。

4 中国跆拳道研究的热点分析

图5 跆拳道研究关键词的共现知识图谱

关键词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提炼出来的重点内容和方法。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在本领域研究中关注度越高。根据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可以看到研究的热点及变化规律。通过将数据输入CitespaceV软件,时间范围设置为1997-2019年,将“Keyword”设置为节点类型,取阈值“Top N”为50,其余为默认,生成跆拳道研究关键词的共现知识图谱(见图5)。

4.1 运动员

运动员是跆拳道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竞技跆拳道运动的主体。围绕跆拳道运动员从技术、战术、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选材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中国跆拳道的发展,尤其是竞技跆拳道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对国家跆拳道运动员在全国锦标赛中实时心率监控和血乳酸变化特点的研究,[35]对提升跆拳道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有重要作用。

4.2 技战术

技战术是跆拳道运动研究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跆拳道技战术是取得竞技比赛的关键。从图5技战术出现频次高,说明为跆拳道研究的热点。究其原因技战术随着个体不同、规则改变、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如对跆拳道自由品势和击破示范中的540°后旋踢技术成功要素进行研究。[36]二是优秀运动员的技战术,如对赵帅、[5]吴静钰[10]的技战术动作特征分析。

4.3 电子护具

电子护具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为5次。由于规则的变化,电子护具的应用,促使对电子护具研究越来越多。如在新规则和电子护头下跆拳道比赛击头技、战术运用特征进行分析,[37]发现击头技战术的使用频率和得分的成功率显著增高。

4.4 奥运会

关键词奥运会出现的频次也比较多,金波、李香君等分别对奥运会、亚运会等运动会中跆拳道得分特点、[38]得分技术[39]等进行研究。

4.5 跆拳道发展

结合图5通过关键词武术、散打、推广策略等结合文献,可以看出对跆拳道发展研究,总结规律,借鉴经验,探讨武术发展。如郭玉成、李守培等对跆拳道的研究,探讨对武术传播启示、[40]段位制比较。[41]

4.6 跆拳道研究的多元化

从图5可以看出关键词有视觉搜索、威胁刺激、事件相关电位、运动生物力学等,说明跆拳道研究从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跨领域进行研究。如刘尚礼[32]等从心理学角度对跆拳道运动员研究;滕育松、[24]周帆扬[35]等从生理学角度对跆拳道进行研究;郑呈祥[42]对女跆拳道运动员服装进行研究,提出混纺针织面料优化后热湿舒适度更好,特殊部位拼接技术增加美观与舒适度。

猜你喜欢

护具技战术跆拳道
基于DFAD-FBS的自适应前臂骨折外固定护具设计
电子护具对跆拳道竞赛的影响分析
嘻哈跆拳道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嘻哈跆拳道
不同类型踝关节护具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静态姿势稳定性的影响
嘻哈跆拳道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
羽毛球男子单打技战术分析
21分每球得分制对羽毛球男子双打技战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