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高考:一次被放大的启程

2020-07-02文❘陈淼

南方周末 2020-07-02
关键词:杨淑龙泉高三

文❘陈淼

湖北省荆门龙泉中学校门。

湖北省荆门龙泉中学高三学生在长廊看书复习。

2020年高考,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今年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人,比2019年增加40万。也是继2019年考生破千万以来,近十年来内地高考报名人数再次突破千万。全国将设40万个考场,7000余个考点,安排监考及考务人员94.5万人。

数字浓缩了所有关注和期待,在高考倒计时5天之际,南方周末聚焦湖北省示范高中——湖北省荆门龙泉中学,深度呈现高三学子的奋斗图景。

1.坚持

早上6:30,李佳欣在长廊里坐下,摊开笔记,开始背诵。面前是一池活水,成群的锦鲤自在畅游。

长廊和教学楼相邻,通向龙泉书院——湖北最早的“三大书院”之一,龙泉中学的前身。对李佳欣而言,这里树荫遮蔽,凉爽开阔,不用戴口罩,不会被打扰。而20米外的教学楼里,和她一同上早自习的高三学生有1400余人,有的散落在走廊上,多数埋头在自己的课桌前。

5天后,他们将一起踏入高考考场。

李佳欣很明显地感受到,自从进入高三,全班的学习氛围变了。高一、高二的时候,同学们下课了还会聊聊日常和八卦,互相逗闹,但现在,大家宁愿利用课间空隙多刷一道题。考试更加频繁,名次不公开,但大家明里暗里都在相互较着劲,对自己的成绩更加在意。

改变发生的初期,李佳欣还不太适应。成绩向来靠前的她,在高三第一次考试就考出“有史以来最差”,到妈妈面前忍不住掉眼泪。

这种落差使李佳欣变得害怕考试,一考试就紧张,也会有负能量爆棚的时候——连续几次考试都失利,她陷入迷茫,反复想自己到底能不能行,能不能赶上去?作为最后一届文理分科的高考生,如果是这样的状态,未来还有什么退路?

心态几番挣扎。但因为考试太多,她的挫败感总是还没来得及恢复,就被下一场考试给冲散了。

一天八节课,算上早晚自习,高三学生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至少12个小时。用饱满的精神去面对高强度的学习,是一场持久战。

2.自制

紧张的学习状态是高考的一个面向,并被新冠肺炎疫情放大。据中国经济网统计,大年初七前后,全国有超过1000万高三学生,在网络上“云”开学。

5月6日,龙泉中学全体高三学生率先复课,高一高二暂不返校,为高考“让行”。与此同时,原本的高三班级被一分为二,每间教室只容纳30名学生,两栋教学楼的时间安排间隔10分钟,课间休息、食堂就餐等均错峰进行。

学生杨淑雯感到开心,“最难熬的三个月”终于结束了。

即便在家学习的作息和在校完全一致,效率也无法相提并论。“最大的因素是自制力差。”杨淑雯自我剖析。疫情突如其来,原本的三轮复习节奏被打乱,一些在校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难以复制到家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就很难学得那么深。这种情况下,居家学习的效果容易两极分化。

得知高考延期后,杨淑雯心里“踏实了一点”。原本刚复课一个月就要参加高考,她担心自己遗留下的漏洞来不及全部解决。学生郭锦煊也觉得“松了一口气”,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巩固学过的、背过的知识,上考场时能更加自信些。

在母校当了8年班主任,第四次带毕业班的刘老师,深知高三阶段的学习需要稳住“计划性”。早在2月26日,他便召开了第一次“云家长会”,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定好计划,重视监督。

正确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同样重要,刘老师的切入点是时间。他要求家长们尽量保证学生在家上课的安排和在校同步,更新了疫情期间的网课讲义,并借助网络平台随时查看学生的在线数和打卡情况。

然而,根据模拟考、联考的数据,刘老师发现,在3月份有少部分学生成绩退步较明显,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对知识的落实和吸收程度无法及时被观察和反馈。解决方案随后跟进:家长更加严格地督促,班主任改善班级管理方式,老师们在学习方法上加强引导,和学生增进交流。

成绩背后,另一种质的变化同时出现。

居家学习期间,时间和空间上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有部分学生得以更多地反思自己哪里不足,哪些方法到底是怎样运转的,在网课的学习场景中返本溯源,回归到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果将视线放得更远,刘老师从已经毕业的学生身上看到了更多:一些在高中阶段成绩并不冒尖的学生,到了大学后有了二次成长,远超从前。

这种厚积薄发的案例启发了他对目标教育的理解。在面对应届高考生时,刘老师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去读更好的大学,更深层的一面是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3.追梦

李佳欣相信高考改变命运。

高二换校区后,父母随她一起搬到学校对面的小区陪读,原本半小时的上学路缩短为十分钟,“学习嘛,分秒必争”。和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一样,李佳欣的父母认为自己唯一能做到的是“后勤保障”,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全心全意备考。

“学历这个东西要靠我自己去争取。”李佳欣觉得,高考将是一次最大的改变,“把这一关渡过,剩下的我觉得也不算什么了”。

有朋友心疼她学习太累,试探着问,“把高考看得这么重,会不会压力太大了?”李佳欣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在她看来,面对高考有紧迫感,是全国考生都应该有的一种心态。“我会尽全力应考,好好把握它。”

在同学们眼中,李佳欣是“小太阳”,但她自己想把这个称号颁给父母。为成绩难过的时候,焦虑的时候,李佳欣都是在父母的劝慰中学着调整心态,而在无言处,她也深知父母的付出。“搬家后,我上学很方便,但妈妈到公司的路程比原先多出了半小时。”

30年前从龙泉中学毕业的冯先生现在已是家长,孩子正是这届高三。“不一样了,现在当家长的都是服务孩子。”没有过去家教中常说的“严父”形象,他更多的是“听”孩子的话,支持孩子自己的选择。

杨淑雯也明显感觉到,到了高三,自己生活上的琐事都被父母一手包办,“像保护国家一级动物一样”。

距离荆门市1208公里,北京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那是杨淑雯的梦想之地。她所处的理科班里,报考文科类院校是为数不多的一种选择。在她看来,人需要平视,而自己可以主动关注那些不受关注的人,高考便是让热爱落地生根的一个有力的跳板。为梦想而坚持的时候,杨淑雯牢牢记得父母的一句话——“你只管向前冲。”

每一份自信和判断都依赖于自我经历。疫情期间,郭锦煊在网课学习之余发现了“宝藏老师”——刑法学人罗翔,加深了对法学的兴趣。她和父母聊高考、聊志愿,想法不谋而合:高考确实很重要,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丧失了这个机会,后面就会丧失所有的机会。

对郭锦煊而言,高考意味着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成长。“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她把高考作为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经历过了便相当于迈过一道关,开启一段新征程。

疫情更加丰富了高考生对未来的想象。教化学的李老师最近一次被“梦想”触动,是在复课后的一次交流上。有个学生从新闻中得知国内缺乏某种防疫材料的生产技术,因此决定将来要学化学,专攻材料方向。她为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而欣慰,也从中感受到力量。

无声的试题和网线背后,这届高考生在相同的复杂处境中抱团取暖,也各自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取舍。高考是一次直面挑战、改变自己的启程,当中有开拓和进步的快乐。无论结果如何,高三学子都将继续走向人生下一站。

4.变化

早在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了第一次全国高校统一招考,标志着中国高考制度建立。“统一”的意义,是开放与公平。开放体现于面向全国适龄民众,而公平则表现在试题的同一,以及创造条件让考生就近参加考试,尽量实现机会与成本的均等化。

据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林安回忆,自己在高中毕业三年后才得以参加高考——1977年,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

彼时,570万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此前召开的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上决定,1977年高校招生方案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

2003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6月的7日、8日,避开酷暑。同年,因SARS暴发,考生入场前必须测量体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全民严防严控。教育部通知各类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疫情影响下,高考统一延期,中高风险地区的考生需全程佩戴口罩。在这届高考生身上,以往常规的学习秩序被打破又重建。历经所有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一个站点,带着坚持赋予的定力,准备迎接任何一种新的可能。

在当下的社会发展阶段,由高考所引导的社会教育生态,是建构未来社会结构的一只无形之手。已经走过高考“独木桥”的人,也许看到过桥下的鳄鱼,但更重要的是用勇气和毅力,面对未来之路。

5.革新

2020年,国务院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步入第7年。教育部官网在1月7日发文称,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高考评价》)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已于近日出版发行,这是教育部层面首次发布关于高考的评价体系内容。

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高考评价》将作为“指挥棒”,推动教育改革下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的朝前发展。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曾在GET2018夏季教育科技大会论坛表示,“开弓没有回头箭,绝不会因为试点中出现一些磨合性问题就走回头路,这项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将在越来越大范围内稳步前行。”换言之,高考评价体系将作为考试招生制度的其中一环,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和良性互动。

身处当今社会,高考不再是自我实现的唯一通道。然而,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仍然是个体通往成功最公平便捷的通道。高考寄托着国人对公平正义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种期待,超越个体、辐射社会,彰显出对奋斗和公平的尊重。

而本质上,高考制度是一个开放、公平的机制,在这个机制的作用下,人才实现制度性的社会纵向流动。

猜你喜欢

杨淑龙泉高三
追逐重生的梦想,我在路上
龙泉青瓷
“杨树”
高三·共鸣篇
比骨血更浓的母爱
幸福龙泉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我把高三写成诗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