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北洋地区漂流民神灵信仰文化初探
——以“问情别单”为中心

2020-07-02张贺宇

关键词:关帝海神北洋

张贺宇

(渤海大学 历史与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海洋神灵,是指在出海活动中,能够护佑海商渔民等海上群体的生命安全以及事业顺遂的神灵们。漂流民是指在海上行船因遭受风浪等海难事故而漂流到沿海陆地或岛屿的中国人,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是海上,尤以活动于北洋地区①北洋地区主要指今渤海、黄海一带。的漂流民人数众多。北洋地区之所以成为漂流民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因其为南北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海域及交通地带,但凡北洋地区沿海的渔民以及南北往来的海商等海上群体都要经过该区域。活动于北洋地区的漂流民多数来源于福建、江浙一带,他们因生计需要前往北洋地区从事贸易、渔获之事。因漂流民是海上群体,所以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神灵信仰体系。现今学术界关于漂流民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特定的文献为角度研究漂流民这一群体[1],以及以漂流民为角度研究两国关系[2],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漂流民的救助与送还[3],而关于漂流民海洋信仰的研究实在是少之又少。漂流民作为海上一类重要群体,研究把握好他们的海神信仰,有利于对其神灵信仰文化进行初步探究。笔者以活动于北洋地区的漂流民为研究对象,以《备边司誊录》中的“问情别单”史料为中心,探讨北洋地区漂流民海神信仰的类型以及特点。

一、北洋地区漂流民海神信仰概况

“问情别单”是李氏朝鲜官衙日志《备边司誊录》的主要内容之一。别单记载了中国漂流民与朝鲜官兵之间的问答记录,其中涉及到的大部分漂流民在北洋地区进行活动,他们的身份基本是海商渔民,常年在海上从事南北贸易往来以及渔获捕捞之事。虽然清朝时期有严格的海禁政策,但这依然阻止不了人民的出海行动,尤其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正式开海以后,海上贸易活动更是频繁。北洋地区是南北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沿岸渔民行船捕捞的重要海域。漂流民是海上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神灵信仰体系,“问情别单”中的某些问答记录就体现着漂流民对神灵的崇敬与信仰。

嘉庆十四年(1809 年),一艘由山东出发的商船因遭遇海难而漂流到朝鲜境内,被朝鲜人民救获后,当地官员对其进行询问:

“问:你们金像,何为带来。答:此是天候圣母,系福建省林氏,昔日,皇帝为贼所追,至江边,林氏指浅滩过江。后,贼来问,答不知。贼欲杀之,林氏投江身亡,其后皇帝追封天妃娘娘,果然有灵,遂加封天候圣母。”[4]纯祖九年正月十四日

除此之外,光绪六年(1880 年),一艘由广东开往山东的商船也因海难事故而变成漂流民:

“问:你们见有什么带来的东西么。答:妈祖神像一位,系是船上供养祈祷的”。[4]高宗十七年十一月九日。

由此可见,当时漂流民不仅对神灵有崇敬心理,还会把这些神灵供奉在船上以便时时祭拜。

笔者对“问情别单”中漂流民携带佛像在船上进行祭拜这一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整理(见表1)。

表1 “问情别单”中漂流民海神信仰概况

由上表可知,漂流民的神灵信仰对象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妈祖、玄天圣帝以及未知佛像。其中未知佛像的信仰者人数较多,为175 人,其次便是妈祖信仰者,为117 人,因未知佛像属于何海洋神灵尚不清楚,故先不在本节论述。

(2)从“地”的角度来看,“地”是农村生产和经营的基础和主体。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好土地承包制度,规范生产生活秩序,实现农村土地基础产业、农村工业和现代化科技的相互适应和匹配,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3]。

在已确认的海洋神灵中,信仰妈祖人数居多。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圣母,是船工、海商、渔民等的信仰对象。妈祖最初出现在宋代,故事的人物原型是湄洲岛的林默娘,相传生于宋建隆元年(960 年),卒于雍熙四年(987 年)。[5]1006妈祖最初仅作为福建一方的海洋保护神,后来随着沿海地区商业运输往来频繁而不断扩大影响,妈祖渐渐成为全国性的海上保护神。但是因为各地域的不同习惯以及海神信仰类别的不同,妈祖虽然影响很大,可依然有民众选择不同的海洋神灵来庇佑自己。如玄天上帝也是福建海神的一种,“玄武信仰得到明代皇帝的推崇,被朱元璋封为‘玄天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神格。明清时期,泉州、晋江、南安、同安等地有不少玄天上帝庙。”[5]1007

此外,由上文可知,“问情别单”中还有信仰其他神灵的漂流民,因史料所限,笔者对这些漂流民的信仰并不能进行准确地描述,但是从该表依然可以看出,活动于北洋地区漂流民的信仰类型并不单一。

二、北洋地区漂流民未知信仰类型分析

“问情别单”中所记录的漂流民海神信仰并不是完全清晰,据表1 显示有175 名漂流民在行船过程中都带来了佛像进行祭拜,可是在史料中并未对这些佛像进行细致提及,只是简单地用“佛像”形容,这些模糊的神灵信仰有待考究。

由上节内容可知,“问情别单”中携带“佛像”祭祀的漂流民来源地共分为三处,即江苏、浙江和福建。关于来源于浙江地区漂流民的神灵信仰,据“问情别单”相关史料记载:

“问:佛像乃是寺庵中所宜有,而尔等行路之人,为何带来耶?答:佛是神也,敬奉则必不无阴助之德,故在家日夕供奉,以尽其诚,在路亦奉身边,时时焚香叩头,以展暂时不忘敬尊之意也。”[4]英祖九年正月初七日

“问:你们,俱是何省何府何县人。答: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鄞县等人......问:你们所持佛像,宜在寺刹中,而缘何带来。答:佛是神也,无论居家居外,随处敬奉,以冀默佑。”[4]纯祖二十七年正月十二日

这两条记录中所涉及的漂流民均来源于浙江地区,据漂流民表述,其所信奉神灵具有专门供奉的寺庙以及祭祀习惯。虽至清代妈祖已成为全国性海神并在各地建有寺庙,但是不少地方依然有属于自己的神灵信仰体系和祭祀场所。浙江地区盛行信奉海龙王以及观音菩萨,“龙王宫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祭祀活动也十分频繁。”[6]而浙江省宁波地区则更信奉观音菩萨。佛教很早就在宁波得以兴盛,西晋年间便创建了阿育王寺和天童寺等佛缘精舍,观音信仰在宁波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7]舟山渔场海域的南海观世音道场是其信奉观世音菩萨最大的祭祀场所,这里信徒很多,香火不断。[8]对于舟山本岛渔民而言,观音菩萨信仰极具区域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除此之外,浙江的普陀山也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这一带的人民普遍信仰观音。故观音信仰在浙江地区十分盛行且信徒众多,因此来源于浙江地区的漂流民信奉观音比重非常大。龙王信仰虽也占据一定数量,但龙王属海洋水体本位神,观音属航海保护神,对于常年在海上从事于运输货物、商贸往来以及捕捞渔获的漂流民来讲,其信奉航海保护神观音所占比重要大于龙王信仰。

为了推断江苏、福建两省漂流民所携带未知佛像身份,笔者曾对《历代宝案》中活动于北洋地区的漂流民信仰情况作了统计(见表2)。

由表2 可知,来源于今江苏省(清旧称江南省②清顺治十八年(1661 年),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 年,“江南右”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改称为安徽省,因当时人民习惯旧称,故有人仍自称“江南省”。)漂流民大多信仰妈祖、关帝圣君以及三官大帝;来源于福建省的漂流民以尊崇妈祖为主流;来源于广东省的漂流民也大抵信仰妈祖。

此外,笔者还在李晨楠的《江户时代中国漂流民笔谈文献研究——以<漂客纪事>与<游房笔语>为中心》这篇论文中找到关于漂流民海神信仰的相关线索。此文曾对日本安永九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的南京船元顺号①元顺号南京船,是于安永八年十一月从浙江省乍浦出发驶向长崎贸易一艘商船,途中遭遇海难,漂流至日本。中国漂流民的海神信仰进行了记录,其中籍贯为福建的漂流民信仰的神灵有三种,分别为妈祖,关帝圣君以及三官。三官,即三官大帝,属于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分别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其中水官与祭水紧紧相关,漂流民为了保佑自身生命安全,选择一个神灵体系进行祭祀也不足为奇。

表2 《历代宝案》漂流民所带佛像总览表[9]

从以上相关资料做辅证可推断出,活动于北洋地区原籍福建漂流民所携带未知佛像为妈祖的可能性及所占比重非常大,究其原因便是福建省为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在妈祖信仰未发展成全国性海神之前便受到了福建人民的深深推崇。清代时期,福建所有县份均建有妈祖庙。[10]据此可知,来源于福建地区漂流民在该时期应以崇尚妈祖为主流。

从表2 可看出,关于原籍江苏地区漂流民,信仰主要为妈祖和关帝圣君,两者所占比重各约一半。从海洋神灵体系以及神灵的护佑功能来看,关圣帝君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海上神灵。“由于海洋移民潮流的涌现与海洋渔业的发展,许多陆域的护境神信仰以及海岛渔村的护境神信仰也出现了‘海洋化’。”[11]45关帝信仰便是其中一个代表。“关帝是海商、渔民的武财神,但同时也是海上保护神。”[11]64其信徒范围包括普通民众、商业团体以及戏曲行业等,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关帝的信仰职能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全社会的关帝信仰达到了鼎盛时期。[12]江苏地区漂流民选择关帝作为信仰对象大抵是因其具有财神功能。此外,江苏“南京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座关帝庙”[13]。部分地区关帝庙还出现过“占庙办学”的现象。[14]虽然如今现存数量与历史时期相比为少数,但依然不可否认关帝庙在该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清代时期来源于江苏地区漂流民所信奉神灵,其中不乏有关帝的信奉者,可知,关帝信仰在该地区占有一定比重。此外,由于妈祖具有全国性海神地位,江苏其他地区也有信奉妈祖者。故原籍江苏漂流民大多信奉关帝和妈祖两种神灵。

由上文可知,根据其他史料记载辅证“问情别单”中未知佛像身份,在北洋地区活动的漂流民,来源于浙江地区者信奉观音比重多于龙王,原籍福建以尊崇妈祖为主流,而江苏地区则以信奉关帝和妈祖为多数。

三、北洋地区漂流民信仰特征分析

神灵信仰与漂流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出于海上航运以及护佑自身生命财产等方面的现实需要,使其选择神灵在船上进行祭奉。再加之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开海以后,北洋地区海上贸易活动频繁,这便使得北洋地区漂流民海神信仰极为盛行并且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广泛性、全面性

由前两节内容可知,活动于北洋地区漂流民信仰神灵大致有妈祖、观音、关帝、龙王、玄天圣帝以及三官大帝等等,由此可看出漂流民信奉对象十分广泛。除此之外,每个神灵护佑功能也不尽相同,如妈祖、观音是航海保护神;关帝是武财神;龙王是海洋水体本位神;三官大帝则属道教,“天官上考诸天神仙,是超越性的象征;地官中考大千世界,面向人的存在;水官解厄,通过喝符水和颂经治病。”[15]故北洋地区漂流民信仰对象十分广泛,护佑功能较为全面。

(二)以妈祖为中心的多元性

活动于北洋地区的漂流民并不仅仅来自于辽宁、山东等省沿岸,大部分都是南来的商船或是运输船。从漂流民人员构成来看,来源于南方沿海地区的漂流民要明显多于北洋地区本地的沿海人民。漂流民除了不同船是不同籍贯这一特点,即使是同一艘船也会出现不同属籍的人,此情况虽少于前者,但也确实存在,如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

“问:你们以何地方人,缘何事往何地方,漂风到此?答:俺等俱是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人,共是二十二人,而内中二人,江南省苏州人,一人杭州绍兴府人。而今年六月二十四日,自家离发,七月初二日,在上海县装货物,九月二十五日,至山东石岛,猝遇狂风,昼夜漂荡,十月初二日,漂到贵地方。”[4]英祖三十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该船上的漂流民并非全部来于浙江省,还有江南省人士。此外,上文所提及到南京船元顺号,该船上的漂流民籍贯便呈多样性,他们分别来自福建、浙江以及江苏这三大省。[16]漂流民的籍贯多样性决定了漂流民信仰的多样性,因本土化以及相关地缘关系等因素,故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的神灵信仰。虽某种程度上会因人员来往而出现文化交流乃至共融的一种现象,但是这种共融并非意味全融。以妈祖信仰文化为例,妈祖信仰文化在清朝时期基本已经成为全国性海神信仰,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点便是因海运的发展,各地人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而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文化,自然也是海商、渔民间传播的主要对象,所以来源于其他地区漂流民信奉妈祖不足为奇。可即使妈祖拥有全国性的海神地位,其他地区也并不仅此信奉妈祖,如浙江地区的观音、龙王信仰,江苏地区的关帝信仰等。

故活动于北洋地区的漂流民虽以信仰妈祖人数为大宗,但也信奉其他诸多神灵,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妈祖信仰为中心的多元性特点。

(三)从众性

“问情别单”共记载携带佛像漂流民314 名,其中来自山东的有41 名,这41 名漂流民在船上全部奉祀妈祖。但根据其他资料显示,山东沿海位于北洋地区海域,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鲁津辽海洋区域,是东中国海的北端,东海海神的正祠就位于山东莱州,在山东、天津等地,东海海神的影响较大。[17]可是有清一代,山东地区东海海神神格已然跌落,该地区漂流民大多信奉妈祖,究其原因便和妈祖信仰传入以及统治者大力提倡有关。“明清时期山东海口商业贸易繁荣,从闽粤到山东的商人很多,而随着闽粤商人的到来,不仅把妈祖信仰带到了他们的所到之处,而且由商人出资在重要码头、村镇修建了一些妈祖庙,如胶州天后宫、石岛天后宫、青岛天后宫等。”[18]此外,明清历代统治者都对妈祖加以尊崇敕封,这使其妈祖地位得以不断攀升。故有清一代,山东地区由于闽粤商人的传播以及统治者的不断敕封,妈祖的信奉者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外来信仰文化影响,本土的东海海神神格地位已然不如从前,这时受大多数信奉者影响,本地区人民难免不会产生从众心理,再加之统治者的提倡,人民更愿信奉妈祖,从而渐渐淡化东海海神信仰,使其地位衰退,这也体现了该区域民众信仰的从众心理。

(四)功利性

漂流民选择多种多样的神灵进行信奉,并不全因自身对这一神灵体系的虔诚信仰,大多是为了护佑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如:

“问:佛若有灵,何使你们至于此境也?答:小的等之得免鲸鱼之食者,又安知其非佛力也。”[4]英祖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问:佛若有佑,你们何至此境?答:我们无一淹没,幸得俱全,安知非佛佑耶。”[4]纯祖二十七年正月十二日

而且漂流民为了护佑自身生命安全,也会秉持着多多益善的原则,选择多种神灵一并信奉。《历代宝案》曾记载一条这样的信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一艘由江南苏州开往天津的商船在回程途中因遭遇海难而漂流至琉球国,在琉球国官员检查其船上所携带的物品时,便发现了关圣帝君神像、三官大帝神像、千里眼以及顺风耳神像。很明显这些神灵并不是一个体系,笔者在前文已经做了相关介绍,两者护佑功能不同且不属同一个神灵体系。千里眼和顺风耳随着时间演变,到了清朝时期已经是从属于妈祖神灵体系下的两位神仙。从这一例子就可以看出漂流民的神灵信仰有着很强大的功利性,只要利于自身安全,那么便可多多益善,并非仅忠诚于某一神灵体系。

综上所述,北洋地区作为南北通商贸易的重要海上区域,吸引许多海商渔民,是漂流民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漂流民常年在海上生活,为了祈求出海安全,寻求神灵庇佑来为自己祈福,在他们心中,神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依赖。清代时期海神妈祖影响深远,并出现了文化交流乃至共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妈祖是可以代替其他神灵的唯一海神,部分地区依然有属于自身的本土信仰,有着极其强烈的本土化色彩。这也说明活动于北洋地区漂流民的信仰世界十分丰富,多元化的海神信仰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为漂流民提供了更多的信仰选择机会。同时也说明漂流民信奉神灵不如其他信仰群体虔诚,他们常常选择多个神灵共同祭祀,如此做法只为保护出海时生命和财产安全,缺乏对神灵信仰的忠诚性与专一性,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猜你喜欢

关帝海神北洋
河神与海神
成都武侯祠两个不合历史、礼制现象的文化释读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建构主义视角下关羽“关帝”角色的形成
关帝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
海神之海盗惊魂
北洋六镇
谈北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