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中药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
2020-07-02王琳晶朱路文常红祝鹏宇王春英孙远征
王琳晶,朱路文,常红,祝鹏宇,王春英,孙远征*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指绝经期前后妇女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不佳,由此引起的头晕、健忘、心悸、易怒、易激动、烦躁不安等身心症状的一种综合征,严重影响白天社会功能活动[1]。绝经期前后妇女阴阳失衡,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心肾不交,神志不安[2]。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雌激素等来改善睡眠,但存在一系列药物耐药、依赖等问题,尚无特效疗法[3]。中医药治疗睡眠障碍重在补肾健脾、益髓填精,针刺、中药等方法均能改善症状、提高睡眠质量[4-5]。笔者运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孙远征教授学术经验—“腹针结合中药”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28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二病房的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将5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妇产科学》[6]、绝经过渡期分期系统(Stages of Reproductive Aging Workshop,STRAW)2012版[7]围绝经期的相关诊断标准以及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6年出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8]睡眠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颂平主编《中医妇科学》[9]中“经断前后诸症”的论述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不寐”的诊断,制定心肾不交型经断前后不寐诊断标准:①主症: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健忘,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少,色红;②次症:忧虑愁思,耳鸣头晕,口干咽燥;③舌脉:舌尖红苔少,脉细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中医诊断标准;②符合心肾不交型症候;③年龄40~55岁女性;④PSQI评分≥7分、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15分;⑤3个月内未使用过雌、孕激素治疗;⑥1个月内未使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⑦配合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原发性失眠及其他继发性失眠者;②存在抑郁症、重度焦虑、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者;③卵巢、子宫切除术后或器质性病变;④明确有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脑血管、呼吸、血液等疾病;⑤晕针、惧针等无法接受针灸治疗者。
1.5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药自拟方治疗,治疗组在普通针刺基础上腹针治疗。
1.5.1 中药自拟方治疗
滋肾养心汤:熟地黄20 g,当归15 g,山药15 g,太子参10 g,酸枣仁15 g,合欢花10 g,远志10 g,杜仲15 g,枸杞子15 g,浮小麦10 g,麦冬10 g,甘草10 g。上述饮片200 mL浓煎,早晚温服,每日1剂。共服用14 d。
1.5.2 腹针治疗
取穴:腹一区(情感一区)、腹八区(情感二区)、关元、气海、中极、子宫。腹一区(情感一区):剑突下0.5寸及其左右各旁开1.0寸2个穴位。腹八区(情感二区):脐上下左右各0.5寸,共4个穴位。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 mm×50 mm,安迪,贵州)。腹一区平行刺入3针,针尖朝向肚脐方向,15°刺入皮下25 mm;腹八区行直刺,刺入皮下25 mm。其余四穴直刺25~40 mm,根据患者胖瘦程度调整深度,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7 d,共治疗2周。
1.6 观察指标
1.6.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
主要用来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PSQI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其中5分:睡眠质量很好;6~10分:睡眠质量还行;11~15分:睡眠质量一般;16~21分:睡眠质量很差[11]。
1.6.2 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
用来评估患者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从潮热汗出、感觉异常、失眠、情绪波动、抑郁、眩晕、疲乏、关节疼痛、头痛、心慌、皮肤蚁走感、性生活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进行评分,总分63分,得分越高,患者病情越重。
1.7 疗效标准
依据PSQI量表评分的情况计算减分率判定疗效[12]。治愈:PSQI总分减分率≥75%;显效:PSQI总分减分率≥50%,且<75%;有效:PSQI总分减分率≥25%,且<50%;无效:PSQI总分减分率<25%。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均降低(P<0.05),PSQI差值比较t=3.80,P=0.000<0.05。说明腹针结合中药能提高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均下降(P<0.05),Kupperman量表评分差值比较t=5.153,P=0.000<0.05。说明腹针结合中药能改善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更年期症状。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好,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属中医经断前后“不寐”范畴,其病机可能是经断前后,心、脾、肝、肾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神志不安。《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患者心火旺盛,不能下交于肾,则心火亢盛,扰乱神明,导致睡眠障碍[13]。现代研究表明[14],睡眠障碍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患者肠道菌群失衡,有害细菌过度繁殖,有益菌大量减少,机体产生大量毒素,引起脑-肠神经异常,进一步加重失眠。
中药、针刺、艾灸、穴位埋线等在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15]。腹针以神阙穴为基础,或其配合其他疗法,通过调节全身各系统改善患者睡眠症状[16]。腹一区又称为情感一区,腹八区又称为情感二区,解郁顺气,养心安神[17]。关元穴为足少阴肾经与任脉交会穴,肾之元阴元阳潜藏之处,女子蓄血之地,培元益气,温肾壮阳[18]。气海、关元与肝、肾经联系密切,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19]。中极穴是膀胱经募穴,又为任脉与肝、脾、肾足三阴交会穴。关元、气海、中极均位于任脉,三穴合用,可疏通中下焦气机,调理气血,补益肾精。子宫穴为经外奇穴,通胞宫、理气机、升下陷[20]。
孙远征教授基于围绝经期女性生理特点,结合舌脉特征制定了中药自拟方—滋肾养心汤,具有滋肾养阴、宁心安神、交通心肾的功效。方中熟地黄、山药、麦冬滋阴补肾,当归补血和血,杜仲、枸杞子补益肝肾,酸枣仁、合欢花、远志安神益智,太子参补气养阴,浮小麦益气敛阴止汗,甘草调和诸药。
腹针通过刺激腹部穴位(区),调整气机,引气归元,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是一种特殊的中医微生态调节剂,能充分利用人体微生态的功能来调节睡眠障碍后肠道菌群失衡。研究表明中药的单一活性成分、复方、单味药均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来重塑肠道菌群的功能[22]。滋肾养心汤中单味药的成分有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及多酚等,均能够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衡。本研究结果表明,腹针结合中药治疗能降低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PSQI评分、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可能是腹针、中药合用调节睡眠障碍患者肠道菌群中有益菌与有害菌的比例,进一步促进机体吸收,使滋肾养心汤的药效功能更显著。
综上,腹针结合中药可提高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其更年期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本研究病也存在例数较少,缺少循证医学支持的不足。肠道菌群是中医药干预睡眠障碍的关键靶点,下一步将围绕肠道微生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期为腹针结合中药治疗睡眠障碍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